南京两荒
南京有两荒:房荒和粮荒。
房荒不是因为房子少,日本人在南京时,曾建筑了一部分红顶白墙的新式住宅,除了很少一部分被破坏以外,合计起来是够住的,最近又从美国运来了一批“活动房屋”,供给政府各部人员,算起来房子应该还有余裕。造成房荒的原因,是政府进行了住宅统制,并且把房租提得很高。“接收”过来的房子,都被“封”起来了,宁可让它们空着,等候拿高价房租的主人来启封,这样一来,一般人要想找个地方住,好不容易!刚到南京的人要住旅馆也住不上,要经过市政府替你找,每人每天要付上3000元到4000元(法币)的房租。南京流行一句话:“房子要两条,金条和封条。”
但说也奇怪,一方面政府要人们天天在喊“房荒”,要市民等待当局想办法(这里包括曾经说要“退休”的陆军参谋总长何应钦的长篇“解释”和内政部长张厉生的“说明”);一方面却在“美化南京”的名义下,限令拆毁贫民的住宅,硬要驱逐这群贫苦无告的“国民”(他们都领了“国民身份登记证”的)露宿街头,公开制造“房荒”。
粮荒呢,更使这个“美化南京”减色不少。官员们源源东下,他们只带了嘴巴,却都没随身带着粮食。人多吃不上饭,粮价一日三涨,一个月内,米价一担从2.5万冲过7万大关!一般市民叫苦连天,以至他们对“正统元首”,也不感兴趣,他们说“蒋主席也罢,汪主席也罢,但求粮食不涨价”。
为了救济京沪粮荒,当局曾设法从四川沿江东运数千吨大米,可是运输船只还未泊岸抛锚,接着就运到东北去了。为了“收复主权”,为了“统一”,人们只得挨饥抵饿,忍气吞声,唯有望粮兴叹。
自然,人们对一面闹粮荒,一面却把粮食运走的现象,是会寻找它的根因的,他们不满意于新近走马上任的经济部长王云五所说的“补救”办法。他们想到了国防部。
京沪居民,他们对目前的米价暴涨,称作“白色恐怖”。这不单是以形会意“白”米吃人,而指的是新任国防部长“白”崇禧。在他上任前后的五天内,东北的战事打得最紧,米价涨得最厉害。5月18日到20日四平街打得最热闹的三天,米价由6万元冲到7万元,金价由17万元上下跃至20万。这位白将军下车伊始,便已如此,展望将来,则伊于胡底?这不能不令市民对他产生一种恐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