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不是资料员
既然一张报纸和一个内部刊物分不清,既然我们的新闻报道给工作方法、经验、计划之类的文件占去了大部分篇幅,既然认为只有这样做才算是起“指导作用”,那么新闻记者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搜集大量的文件,搜集大量的书面材料,而不是去采访新闻。采访新闻的方法是什么呢?打电话,参加会议,找首长,伸手要材料,要下面的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而不是亲自观察问题,动脑筋,判断问题,提出问题,亲自动手写文章。现在我们有些新闻工作者,习惯成自然,甚至认为前者是最好的方法、唯一的方法,而把记者应当具有的一些“机能”——观察、思考、判断、写作——都忘记了;或者说,久久不用,这些机能开始退化了。一些原来还会写文章的人,慢慢也不大会写了。近几年来,我留意了一下,进步最快的算是跑文艺战线的记者。为什么呢?因为他采访的对象,比如一个戏的演出,他愿意亲自去看看。看完戏就得写新闻,或对这个戏有所评价,要评价就要有自己的观点。戏是许多观众一同观看的,记者对戏的评价就不能乱来,否则众目睽睽,人家就会提出意见。这样就逼着记者一定要到现场采访,一定要钻研有关的业务,还要动脑筋去观察、分析、判断问题。而那些跑工、农业和财经战线的记者就不同了。他们的条件比较优越,总结材料、工作报告等比较容易拿到手,“塞翁得马,安知非祸”,反而进步得慢,耳、目、手、脑慢慢地都不大灵光了,这真危险!
记者不动脑筋,光靠伸手拿材料进行工作,自己会逐渐失去判断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还是小事;如果对事情不负责任,传播了不应传播的经验和方法,那危害就更大。
总结、报告、汇报之类的材料,对记者来说是必要,但这只是第二手第三手材料。一个记者如果只有第二手第三手材料,而没有第一手材料,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新闻记者,不能起党的助手作用。我看过一些新闻报道,内容是从各种汇报中摘录下来的,因此写得比较抽象,不具体,不生动,不新鲜。
为了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指导作用,记者同志需要有巩固的群众观点。这就是说,必须认识到报纸和内部刊物不同,报纸是给广大群众看的,必须面向群众。我们除了通过新闻报道把领导意图传达下去之外,还必须由下而上地把群众的意见和需要,把党的方针政策在群众中贯彻执行的情况,通过新闻报道反映出来。报纸是体现领导意图的,但是我们在考虑新闻报道的时候,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考虑怎样传达领导意图,而要同时考虑报纸的特点,考虑群众的需要。必须善于通过新闻的特点去传达党的意图。我们要把“给群众什么”和“群众需要什么”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党的方针政策,是反映群众的利益的;而群众的利益,又是党的方针政策的依据。但是体现这种一致性,要做许多工作:这首先要面向群众,要眼睛向下,深入地了解群众的需要,才能把自上而下传播政策和自下而上反映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