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龙湾

三、夏龙湾

让我们回到夏龙湾来吧。

夏龙湾原叫“下龙湾”。河内叫“升龙”,这里叫“下龙”,不知其中有无联系?不过龙、虎、狮之类的故事,在我们两国的民间传说中,都占有相当的地位。这里的“升龙”和“下龙”,很可能有点什么关联。另外一种传说,说夏龙湾和拜子龙湾(连在一起的另一个海湾),是因为上天要帮助越南人民反抗外来的侵略者,特派来了一条龙,来到这大海的边缘,这条龙口里吐下了一块块的碧玉,布下这个龙一样的阵势。这长长的群山,就是这条保卫越南海岸线,保卫越南的土地和人民的碧玉。这虽然是神话,但很富于诗意,而且和越南人民反抗异族压迫的斗争结合起来,还是颇有意义的。

夏龙湾,真是太美丽了!当我们从海防到鸿基来的时候,我们从曲曲弯弯的山路中转到海边来,第一眼就望见了这个天然而美丽的大海湾。第一次见面,我们每一个人都情不自禁地惊叫起来:“多美啊!”“多迷人啊!”

它看来是个三面环山的大海湾。但是有那么六七十里的“山峦”(远处看去像山峦)是由几千个山岛重重叠叠地构成的。山和山之间互不相连,有的地方还可以通过3000—10000吨的轮船。所以这里不但是一个绝美的风景区,同时又是一个世界上稀有的良港(鸿基港和夏龙湾同在一起)。

从鸿基这边望过去,虽然是一片汪洋,使人有浩瀚的感觉,但是从那一线线若明若暗、若浓若淡的远山看来,却又像一个高峡上的平湖。在晴明的日子里,碧绿的海水,平静得像个镜子,水面上有时还可以看到飞驰疾走的浮云,和像玩具似地摆在远方的片片渔帆。当然,这个“湖”和一般的湖是不一样的,它有汐有潮,变化多端。它常常给人带来一阵阵凉快的但有咸腥气味的海风。在更阑人静的时候,听到的不是菱荷和画舫的穿擦声,而是一种带有冲击力的海涛声。总之,它有湖一样的温柔、妩媚,也有海一样的博大、庄严。

我们分乘两只小汽船,向那一线“山峦”进发。约莫行上一个钟头,就到达这个山群中来了。这些山呀,一个个,一排排,一对对的,奇形怪状,怎么去称呼它们呢?像牛的就叫牛山,像豹的就叫豹山,像狮子的就叫狮山,像个老头子的就叫老人山好了。这里固然没有什么杜甫、柳宗元来过,走得最南的苏东坡、韩愈等人,也未曾“到此一游”。我查过一部越南人作的古诗集《越皇诗文选》,其中也未见有题咏这里的风景的(据说靠近鸿基港旁边,有个“诗山”,上面题有不少诗,可惜我们没去)。所以这些山就没有我国各地的名胜那样,给人安上什么“朝笏山”“屏风山”“观音山”等类的“雅号”。不过这里的风景,确实非常迷人。这些山,有些互相俯仰,有些互相依靠,有些互相环抱,有些尖削独立。山上有的长满苍松杂树,青翠欲滴;有的光滑平直,淡白茜红。山间的海水,显得异常澄清柔静。山形山色的影子,倒映在这翠玉般的明镜上,构成种种形状的图案:半圆形的就是一个圆形拱道了,尖锐的山峰就成了橄榄形,更尖削一点的就很像是鹤嘴锄……所以随处可以看到双鱼、双豹、双狮的形象。我们的船,往来在千山万壑之间,有时像在峡谷之间,有时像在雄关之下,有时像在群峰之中,迂回曲折,变化无穷。“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种境界过去,新的境界忽的又出现了,船上的人,常常你呼我唤,这边说:“看哪,前面好看极了!”那边说:“往后看看吧,这样比刚才从前面看的好!”这边的人又说:“看那侧面吧,妙极了!”……可是谁也不愿放弃自己所选到的目标。所谓“目不暇给”,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在半日的游程中,我们都沉浸于这美妙的大自然中,大有不知置身何处之感。

在夏龙湾这样的山光水色面前,当然也会想起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但是桂林我至今未到过,只是从电影上,从别人的文章上,看到过它。我们的同行者中,半数以上是到过桂林的。据说很多咏桂林的诗,这儿都适用。所明显不同的是一个山群在陆地上,另一个是山群在海上。侯甸同志有诗云:

半日龙湾俦十四,

一漫春涨岛三千。

谁把桂林移海上?

此乡恰似故乡妍。

这诗从容点出和桂林相肖之处,读来很觉自然。但是,多数人认为夏龙湾比桂林还要好。所以“恰似”应改为“更比”。我因未到过桂林,所以没有发言权。这个俦十四,是指除了我们一行七个客人之外,还有七个陪同我们前去游玩的越南朋友和我国大使馆的同志们。在这里,我们还要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深深的谢意!

196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