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白

《长明斋诗词》是王匡同志历年所写的旧体诗词中精选出来的作品。他的学识、文章,早已著称于时,但其诗词,却因一向自谦,不轻示人,故知者较少。连他追随多年的叶帅,也是“大跃进”期中,在广东新会看到那首《圭峰巨变》七绝,才发现王匡能诗,不仅肯定了他的诗才,还鼓励他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写好诗。

王匡青年时代即参加革命,学的是马列主义,干的是党的工作,却对这种既古老又独特的旧体诗词,锲而不舍,颇有点出人意料。这还得从他的童年生活说起。

王匡同志家境清贫,父亲是掌勺厨师,谋生在外。母亲早逝,惟祖母知书识字,从小就教孩子背诵唐诗,那些音韵谐和、节奏优美的五言或七言绝句,很快就引起他的喜爱,比唱山歌还好听,只要学上两三遍,即朗朗上口,背诵如流。背诗,成为王匡童年唯一的乐趣。并且在天真的心灵中,种下了诗的根苗,结下不解之缘。

及长,投身革命,戎马倥偬之余,也不废吟咏。本集第二首《初春》,是他1938年写于延安的早期作品。初到延安不久,他看到同志们为革命工作,艰苦奋斗,忘我劳动的精神,十分感动,反视自己,觉得必须加紧努力,才不负党的培养,吟出了“驹光如逝水,疏懒负春华”之句。可见50年前,他的诗才已初露头角,用简短的二十个字,写出自己当时的心声。

中国诗词,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从《诗经》的时代起,至现在已三千余年,仍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不以时移世换而有所减色。一种文体,能历久而永垂不替,足以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激流,曾对旧体诗词猛烈冲击,然而,曾几何时,站在运动前列的新诗倡导者,却又“浪子回头”,都写起旧体诗了。正如闻一多诗中说的:“唐贤读破三千卷,勒马回缰作旧诗。”这是不必讳言的公开秘密。

值得注意是,我们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毛主席、周总理、董必武,朱德、陈毅、叶剑英等元帅,也都喜作旧体诗词,不仅与马列主义没有任何抵触,而且对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起着鼓舞和促进作用,广大群众都爱读它,影响之深远,更非白话新诗可比。

新中国成立以来,王匡随着各阶段的形势变化,所产生的忧乐激情,常寄于诗。他从来没有想过做一个诗人,但事实上他确是一个诗人。《长明斋诗词》所收的诗词中,处处流露着真性情、真感受,“言言血性,字字琅玕”(张家玉《论诗》),舒卷风云,吐纳珠玉。他的诗的主要特点,可以一言以蔽之曰“真”。有诗为证:

为文不在万千钧,只要书来字字真。

试听清明时节句,谁人不唱“雨纷纷”?

——见本集《为文》七绝

这首七绝,初看似是论诗之作,细读则是具体地体现了作者的诗风,又是欣赏和探讨其诗词的密钥。“真”,是诗词中的灵魂,但要做到“字字真”,却非容易。历代诗词中宏篇阔论,“游谈以为高,枝辞以为美者”,车载斗量;而求其出于真诚,吐自肺腑,则殊不多见。

王匡的诗词,独具一格,不属于壮怀激烈的慷慨悲歌;也不是弄月吟风的闲情逸兴;而是清水芙蓉,绝无雕饰,一片真情,淡而弥永,不务新奇,不作惊人之语。惟其有真性,故有真情;有真情,故有真诗。请看下面两首七绝:

天磨人妒两相因,文武才华聚一身。

到底文章憎命达,上苍偏负有心人。

——参与《陶铸文集》编后

器识文章久噪名,为人心地水般清。

此身已历三千劫,火眼金睛分外明。

——读《长河浪花集》序后赠秦牧

陶铸是作者多年共事尊敬的上司;秦牧是他志同道合亲密的战友;其感情之深,不问可知。然而,诗中仅以“文武才华聚一身”来推许陶铸;以“为人心地水般清”来评价秦牧;并无刻意恭维之句,而陶、秦二人之气度、人品即如在目前。对殁者伤其“文章憎命”;对存者赞其“火眼金睛”。词简意深,蕴含着有余无尽的艺术魅力,使读者为之感动。清代文学家郑珍论诗云:“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作诗感得人。”在《长明斋诗词》中,不乏这种真情之作。

这些作品以写给叶帅的几首律诗,最有代表性,尤以《寿叶帅八十》和《悼叶帅》,可称压卷之作。叶帅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其高大形象,赫赫功勋,在王匡《呈叶帅》七律中已写得声情并茂。“犹忆秋风梅岭上,骑随麾下过南雄”,更可见相处之深,对其影响颇大。叶帅喜作旧体诗,王匡也喜作旧体诗;叶帅善七律,王匡也善七律;两人志趣相同,但诗格各异。叶帅诗叱咤风云,沉雄豪放,自具英雄本色;王匡则清辞丽句,平淡天真,温文儒雅,亲切感人。上面所举的两诗,一寿、一悼;一喜、一悲;心情不同,而亲切之意则相一致。祝寿之作,首联先突出叶帅的功业、文章,为全诗纲领;次联承上联“近功”,写粉碎“四人帮”,恢复国纲的丰功伟绩;三联承上联“远望”,写叶帅文采才华和磊落品格;末联才点出祝寿诚意。全诗一气呵成,充满欢欣崇敬之情,句句皆发自内心,无丝毫夸张和过誉,对叶帅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至于那首悼念之作,同样写得感人肺腑。首句的“永忆”,自然是指“骑随麾下过南雄”时叶帅的马上雄姿,留给作者一生难忘的印象。次句“斯人去矣”,不仅是个人的哀悼,而是举世同悲,足见其遗泽之深,民望之隆。二、三联列举叶帅一生为革命鞠躬尽瘁的重大贡献。末联“五岭留香”,写出了化悲痛为力量。结句甚奇,以“处处诗”来歌颂这位元帅而兼诗人永垂不朽。

两诗的思想的高度和感情的深度,都不同凡响,读后令人回肠荡气,一唱三叹。至于遣词、炼句之精,格律之谨严,平仄的协调,乃其余事而已。

它如《寄内》《有赠》《元宵》《种树归来》及《浪淘沙》四阕,都是寄内和悼亡之作。他和田蔚同志,从延安订婚,到她病逝广州,“五十年来连理树”,伉俪情深,患难与共。其间悲欢离合,往事潆洄,死生永隔,确有“不堪和泪说从头”之慨,写得缠绵悱恻,令人不忍卒读。

此外如《写在“马恩四卷集”前面》《虎门》《虎门林则徐纪念馆题词》《送朱光市长》《禁中五十自寿》《长江东望》《赠默涵》《悼小川》《赠友人》《己未秋怀》《杭州怀萧珊并寄巴金》等篇,内容虽然是些感时、怀古、忆事、赠人之作,然皆信仰坚定,爱憎分明,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和对同志、对家乡的热爱。言浅意深,直抒胸臆,允称佳作。

还有大量好句,如“百年谁与论功过?四亿人凭定是非”“不受天怜应是病,却遭人妒或非庸”“平生苦写千张纸,天地徒增一腐儒”“妩媚青山情与貌,炎凉世态屈和伸”“民望至今思陆贾,众心犹幸有文翁”“剩有微躯牛马走,恨无寒剑鬼神惊”“鼓角乍闻歌破晓,壮心何惜发飘萧”“谁怜瘦骨因风舞,独有寒枝带雪开”“堤柳依稀西子貌,湖山无恙故人殊”等,皆精警生动,优美清新,如玄圃明珠,昆岗璞玉,弥足珍贵。

由于集中佳句很多,不能一一列举。慧眼读者,自能从中赏析,不必我再多啰唆了。最后,让我借用杜甫两句诗,作为这篇小序的结语:

“新诗句句好,应任老夫传。”

1994年1月序于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