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挺进沙淮

四、挺进沙淮

打过陇海线后,我们并没有停留,夜以继日地奔向南方;北斗星夜夜落在后面,天亮了,晨曦的太阳,将左脸照得发红。

当我们迅速地通过鹿邑以南至项城间的黄泛区以后,蒋军南下的十几个旅的兵力又被我们扔在更远的北面了。但是往南走搞些什么名堂呢?蒋介石的估计却一错再错,我们过了陇海线,以为是“不能北渡黄河而南窜”,过了黄泛区,他的想法是“不能北返,盘据沙淮”。因此,一面出动大批空军,日夜巡逻和轰炸沙河各渡口,以阻我渡河,一面急从平汉陇海抽兵南追,按老蒋的如意算盘,我们就要在沙淮地区被歼灭了。

这是一个大竞赛,整十师、二○六师、整三师……沿平汉线南下,先头部队已到周家口了,跟我们是“齐头并进”,他们有些坐的是火车、汽车,我们靠的是两条腿,经过几天的行程,敌人还是丢了队。

18日的夜晚,我们很容易就过了宽约百米的沙河,在深夜里敌人的飞机还成群结队地嗡嗡而来,成串成串的照明弹,悬在半空,讲句实话,这样的夜晚也实在好看,虽然炸弹有时也散落在看不见的田野里。

浮桥是用几十艘大木船架起来的,矗立的船桅,排成一线,桥上平阔可通汽车。船家说:“天一亮,这座浮桥就没有了,各船只分散停泊,目标不显,天刚黑,大家靠拢就成了这座桥。”言语间,十分表现出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智慧。

敌人行动的迟缓,给我们以休息的机会,连日以来,我们走过水泥及膝的黄泛区,是有些疲劳的,因此决定在沙河以南休息一两天再走。

沙淮地区,本是一片好天地,米面高粱,所产甚丰,但因地当豫皖交界和两河之间,在国民党统治下,形成两不管(做“好”事)和两都管(做坏事)的现象,政治压制和经济剥削都很严重,人民对国民党的仇恨也很深。

有一首民谣,正是沙淮地区的一幅农村写照:

红日西山下,农夫荷锄归。

穷年忙到晚,尚无御寒衣。

子女闹饥饿,妻愁无粒米。

官厅着支差,涕泪也得去。

如若稍反抗,双手俱绑起。

一日一吊打,最后送监狱。

牢笼坚如山,仅容一立足。

一周无一饱,口渴不给水。

骨瘦逾过柴,临死没有席。

民怒群腾沸,持枪来起义。

打倒县政府,见官就枪毙。

间有来求饶,管他妈的屁。

这首民谣,也就告诉你,为什么沙淮地区的人民,这样欢迎和热爱他们自己的军队——人民解放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