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工业的脊梁——钢铁厂

华中工业的脊梁——钢铁厂

在这些工厂群中,华中钢铁公司的华中钢铁厂是最大的一个,现在的员工有1300余人,厂房、码头、宿舍、办公室外,有礼堂、四百学生的小学、百人床的医院、碾米厂、图书馆、游泳池、澡堂、运动场,是一个比较新型的工厂。它的前身是汉冶萍煤矿公司大冶矿厂,早在前清光绪十七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购得当时新式的炼制设备,在汉阳成立炼钢厂,取萍乡之煤,大冶之铁砂,合起来总称汉冶萍煤矿公司,到民国十四年,才于此建厂,抗战后,大冶汉阳先后都被日本人占领,他们在这里成立了“日本制铁株式会社大冶矿冶所”(即“日铁”)专事开采大冶的铁砂,送回日本去冶炼。汉阳、大冶的冶炼设备,同时也都被拆除殆尽了。日本投降后,由国民党的资源委员会接收过来,成立了这个“华中钢铁公司”,现在它已经是属于人民的国家财富了。

该厂正处于建厂时期,还未正式开工冶炼,内分炼铁、炼钢、轧钢、动力、修造、采矿、建造等15个部门,从重庆、鞍山、青岛、上海、美国运来了一部分新旧机器,两三年间,在员工的努力修造下,其规模较战前已大有发展。原定的最高建设生产计划是“年产100万吨钢锭的一个最新式的钢铁厂”,时间是10年,可是3年过去了,这幅美丽的远景依然是渺不可测,从悬挂在办公室上的计划图形标示着新建立好的红线图形看,只有炼钢厂和轧钢厂,其他绝大部分都是未完成的黄白色线,但即就红线所示,实际仍未最后完工,至于炼焦厂等,仍不过是一片青草地,是图形上的一个符号而已。据说这主要是由于日本赔偿的机器,在美帝国主义的阻挠扣压下,无法获得,如果把日本赔偿的机器或至少将原来汉冶两地所运走的机器运回,工程还不至于如此无望。

年产百万吨的计划落空后,一改再改,减少至在3年内完成产15万吨的计划,可是,这又因国民党“全力戡乱”,经济运输两感困难,而暂告停止,以后,又改为小规模的小型生产。现在,这个华中工业的脊梁竖立了,估计在半年以内,即可正常生产。

和东北、华北的钢铁厂及其产量比较起来,这自然是个小焉也者,有个刚从鞍山、太原那边来的同志说:“那炼铁炉连热风炉在内,小得像个茶壶!”拿30吨的炼铁炉与六七百吨的相比,这才不过是个小玩具罢了。但是谁也不否认华中钢铁厂在全国工业上所处的地位,倘若我们真的能够把它从小规模生产而渐渐哺育成为一个能够年产百万吨的水平,则它的贡献是很不少的,回忆抗战前长江流域平均每年输入钢铁约60万吨,如果这里能年产百万吨,则不但可以抵消此数,无须倚靠外人以求经济自主,而且还可扶助各种机器和交通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至于矿砂的质量,大冶所出铁砂,含铁百分之六十五,是全国较好的(鞍山的只有百分之三十五),埋藏量估计在3000万吨以上(邻近的鄂城铁矿还未算入),关于这点,日本人比我们知道得更多,从他们遗留下来的大规模的挖采、运输设备,以及累积在江边还未运走的几十万吨铁砂中,可以想到,他们曾是如何视同珍宝地而疯狂进行掠夺,直到去年,他们仍念念不忘,通过美蒋的关系,运走了20万吨这样的赭黑色的珍品。

作为华中工业的脊梁的钢铁厂,是能够和必须大规模兴建起来的,原料不虞缺少,机器可以自力更生,厂内又有相当数量的技术专家(他们的态度可用该厂经理张松龄的一句话来表达:“只要需要,精神百倍!”),而最要紧的是解放后,工人生产情绪的高涨,有些工人表示,前面所订的各项计划,如果真正地做起来,可以缩短一至两倍的时间。在工人们如此的劳动热情下,工程师们也承认这点,武汉军管会对此也甚表重视,正加派得力人员前往帮助工作,让我们期待着这个未完成的杰作的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