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最主要的

抓住最主要的

今天找个机会,把我近几个月来对晚报的意见谈一谈。这意见很早就想到了,但还不是很成熟。现在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晚报一直是向上发展的。近大半年来,每天发行数都能够稳定在20万份左右,说明办得生动活泼,是受到群众欢迎的。而且能体现出党的方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教育群众。但是,发行份数只能说明一张报纸与群众一定程度的联系,并不能完全包括它的政治水平。因为一张报纸可以联系先进的群众,也可以联系落后的群众;而且也还存在着用先进的思想来适应群众需要,教育群众,抑或用落后的思想来适应群众需要的问题。我们的目标当然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用最先进的思想水平,通过各种方式来联系群众,教育群众。所以不能说一张报纸与广大群众有联系,它的政治水平就是高的。晚报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先进的思想来教育群众等方面,当然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做得还不够,或者说在这一带根本性的问题方面,还存在着比较重大的缺点。从现在起,必须急起直追,迎头赶上,迅速克服这一缺点。

晚报思想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没有抓住每一个时期的最主要的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尽管这个报纸每天发行20万份左右,但从整个文教战线的领导工作角度来看,总感到帮助不大。晚报的任务是帮助党委反映和指导文教战线的工作的。它的对象是城市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它的具体方针是移风易俗,指导生活。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文情并茂。这一点大家都是很清楚的。从它担任任务的角色来看,有点像上海的《文汇报》、北京的《光明日报》。不过对象比它们更广泛,形式上比它们要更活泼、多样、通俗。

要检查晚报执行这一任务的情况如何,首先就要弄清楚文教战线的工作重心是什么,晚报有没有抓到它,有没有很好地为它服务。

自从各种大的运动结束后,文教工作的重心已转到文化的基本建设方面来,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工作。教育工作在五个革命中牵扯到两个,即:文化革命、技术革命。中央提出了要提前实现农业纲要四十条,各方面都要支援农业。文教工作要支援农业,就是要做好文化革命、技术革命、扫盲工作等等。现在文教工作所有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在教育工作这一方面。但近几个月来,晚报对这一方面反映得却非常不够。看来,晚报并没有在这方面放下最大的、最主要的力量。当然,这并不是说晚报在这方面一点工作也没有做。工作还是做了一些的,但做得不够,不突出。多是从表面上着眼,浮光掠影,影响不大,作用不大,不论从量或质来看,都是做得很差的。

教育工作分为三个方面:全日制的小、中、大、专和半日制的学校,业余教育、农业中学、扫盲等,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其中又分正规的和业余的两方面)。这三方面就是文教工作的基本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文化革命、技术革命的根本问题所在。现在这三方面广东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广东的教育工作可以说是全国最差的,所以它更是我省文教战线工作的重心。作为帮助党委反映和指导文教战线工作的晚报,对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并没有及时着重报道,反映情况,更谈不到起到党委的助手的作用了。晚报在这一工作上没有反映过重要的问题,没有提出过重要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因此,也未能在这方面给人以印象和影响。我省教育工作落后了,并不是突然间产生的事情,像“打摆子”、伤寒病一样,是有它的潜伏期的。但是与知识分子群众联系最多的晚报,为什么不能及时地发现这一问题呢?我们的政治敏感性到哪里去了呢?例如毕业班学生成绩不好;全日制学生水平很低;扫盲工作报大数,成绩不巩固等等,都是长期以来就已存在的问题。但是对这些问题,无论从版面上或是内部材料上,我们都得不到什么反映,更谈不到提出问题,想出办法了。相反地,报纸上却是天天造成声势,空空洞洞地敲锣打鼓。在一个运动的开始时,敲敲锣鼓,造一点声势当然也是需要的,但是,我们不能天天这样搞,搞多了不但对实际工作无补,而且反会把人迷惑住,给工作带来损害。我们要求晚报目前能抓住教育工作问题,抓住狠狠不放,找出典型,提出问题,找出办法。例如省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就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学校和教师,不是从改进教材、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水平来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从不放假、增加时间、昼夜加班加点来想办法。结果教学质量不但未提高,反而把教师和学生都累坏了。还有的教师拼命多给学生打分数,以显示教学质量已经“提高”。这自然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报纸赶紧找出教学方法对头、教学质量迅速提高的好典型来加以报道,以帮助党委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又例如,听说汕头有三个业余高中毕业生考大学,有两个考上了,比正规学校教出来的学生质量还高。假如晚报把他们的学习情况以及他们学校的教学情况报道出来,不但对业余教育有很大作用,就是对于全日制的学校也会有很大作用。像这样一些问题,都是直接关系到文化基本建设的问题,是万众瞩目的大问题,本来是晚报应该狠狠抓住不放大显身手的时候,但是晚报却并没有抓住这个问题,因而也就未起到它所应起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一思想不明确,所以有些时候发表的一些东西,反而起了反作用。例如对群众写简化字未遵从简化字表的过多指责就是。简化字运动以来,因为原来简化字方案不能适应群众需要,因此群众走到前面去了,创作了不少他们认为应该简化的字(这些字看来大部分是应该简化的,只是个别字简化得不对头,简化后更繁难了,不叫“简化”,我们当然应该指出),我们的任务就是支持群众这一革命性的创作,从群众的创作中给领导上提供简化文字的更好方案,而不应该指手画脚,说群众乱来,做保守派起促退作用。而晚报发表的一些文章却往往是起了促退作用的。须知简体字问题,关系到群众脱盲的速度问题,如果能从群众的创造中,提炼出一套既简易而又合理的方案,那么扫盲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陆定一同志在人代会上有个《教学必须改革》的发言,这个发言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以便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迅速扭转落后局面。但是有一点我们也要注意到,就是这个发言所引证的事例中,没有一项提到广东。是教育部门没有做好工作呢?还是领导上没有抓到给以及时总结呢?还是报纸没有发现加以报道呢?我看可能三方面的原因都是有的。但作为晚报这样性质的一份报纸,对自己未能抓住主要工作说来,是应该很好地检查一下的。大家可以翻一下1月份的晚报,教育方面的报道确实少得可怜。为什么?大概是没有把主要力量放在这方面吧。相反地,对一些次要的、从属性的东西却抓得不少。陶铸同志曾两次说过,晚报近来很像文艺报、戏剧报。这话我们应该深思。我现在提出每一个时期都要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来,希望大家能好好研究解决。

另一点意见,近几个月来晚报也抓到了一些问题,但没有抓到问题的主要方面。譬如卫生工作,抓住重点加以报道这本来是好的,但抓卫生工作怎样才能与生产结合,怎样才能做到多快好省这些主要的方面,却抓得不够。相反地,我感到我们有些报道倒是离开了生产来谈卫生的。如报道花香,报道漂亮,报道美观等等,这恐怕不是我们着眼的地方。周总理说过,我们的建设首先要求经济、适用,然后才是美观。否则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光是花香与美丽,那有什么普遍意义呢?没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就不能成为典型。又如关于戏剧的报道及文章,主要方面,应该是提高戏剧工作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有鼓励,也有批评,鼓励它好的方面,批评它坏的方面,及时地提出一些改进戏剧工作的积极性意见,反对戏剧工作中的不良倾向。这样才能提高戏剧的创作与演出水平,才能提高群众的思想水平与艺术欣赏水平。但是晚报却倾向于单纯地鼓励,几乎没有什么批评。鼓励当然是对的,但是鼓励到什么都好,鼓励到捧场的地步,那就会走到事情的反面,就会叫人家对你的鼓励发生怀疑。而且也会因此降低报纸的水平,因此我们的报道与文章,应该是根据每一出戏、每一部影片的思想水平与艺术水平,恰如其分地来评介它,而不能变为广告。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怕没人看?怕得罪人?怕影响关系?这都是共产主义风格不高的具体表现。当然,我们主张有鼓励有批评,并不等于叫大家多讲缺点,而是说要善于在适当的时机,以正确的观点和态度,提出一些对工作有利的积极性的批评意见。有鼓励,有批评,才能对我们戏剧工作的提高起指导作用。

另外,我们对戏曲的要求,既要满足文娱的需求,又要照顾和支援生产。但有些戏却演得时间长得很,一演四五个钟头,如果一连几晚,就会使人晚上看戏白天瞌睡,这就会影响白天的生产。我们对这种演得过长的戏,总不能评为是最好的戏。剧改要改戏,改戏除思想艺术的条件外,还应该加上一个紧凑、精简,一全本戏,能够改为两至两小时半就好了,这样县委书记就不会把剧团赶走了。剧团就会既受群众欢迎,又受到干部欢迎了。剧评工作,应把洗练、短作为一个标准,对那些很好但很长的戏,应把长作为一个缺点指出来。像这样的问题,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

比较长期以来,总感到晚报没有发挥它应有的力量,看起来不带劲,对领导上帮助不大,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抓住每个时期的主要问题,没有抓到问题的主要方面。毛主席的《矛盾论》已经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复杂发展过程中,在许多矛盾中,其中必定有主要矛盾,它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所以,我们如果能找出工作中每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加以解决,一切别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纲举目张”。我们要求报纸也是如此。一张报纸,如果它能帮助领导解决每一时期的主要矛盾,那它的任务就算基本上完成了。如果不是这样,其他方面再好也不算好。当然我们还得注意,主要矛盾是会起变化的,目前主要矛盾是教育工作问题,过一个时期就可能不是教育问题而是其他问题。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也是如此。所以有人担心,我这样提出问题,会不会使晚报成了一个专业性的报纸——“教育报”了呢?我既然不赞成把它变成为“文艺报”或“戏剧报”,当然也不会赞成把它变为“教育报”,但是每一个时期,一定有它的突出的中心,我想这无论如何是要有的。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既是问题的主要方面,也是毛主席在《矛盾论》上说过的。要解决矛盾,必须抓住它的主要方面,带决定性方面。在这里,需要提起的是大胆的引起论争,要多论争,要真正做到“议论纷纷”,要有领导的去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经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经过“议论纷纷”,问题就会解决得彻底、深入和突出了。

不错,晚报有它的多样性。要从各方面来满足读者的需要,这一点是用不着怀疑的。我们今天还不是品种、式样繁多,而是还嫌过窄、过少,但是我今天讲抓住最主要的,决不意味着要抹煞晚报的多样性。正相反,正因为我们是一张多样性的报纸,就更容易忘记抓住最主要的东西,所以这个问题更需要我们大家来经常注意。不能把抓最主要的问题与多样性对立起来,更不能只抓多样性而不抓最主要的问题。如果只讲多样性,不抓主要的,那么,这个“多样性”也就不会抓得好。比如说,在过去我们的部队中,需要广大的民兵,但也必须要有主力部队。没有主力部队,要解决任何一个大的战役都是不可能的。如果大家都来查查路条,放放哨,那么靠谁来打运动战,歼灭战?靠谁来攻城夺池呢?而这些查路条、放哨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移风易俗,指导生活”,这自然是晚报应该担负起来的任务。但是,要把这一任务完成得好,就首先要解决移什么风,易什么俗,指导哪方面的生活的问题。当然,从总的方面来讲,移掉旧风旧俗,移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思想的风,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个人主义之风,移愚昧无知生产落后之风,易之以新思想新作风,易之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之俗,易之以科学进步之俗,这大家是明确的。但是,每一个时期的主要的、具体的任务又是什么?怕大家就不大清楚。目前摆在我们文教战线上最大的问题,就像前面所讲的,是教育、扫盲、卫生等问题,这是执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的基础,也是我们能否提前完成四十条纲要的关键。所谓“移风易俗,指导生活”就要以这为重点。然而晚报对这些方面却没有抓得很紧。虽然我们也常常谈要为提前完成四十条而奋斗,但是怎样奋斗法?抓住它了没有?没有。举最近一件事为例:我省有300多万人脱盲要升业余高小、业余初中,需要600万册教科书,但我们只有30万册,而这30万册运到下边的只有四分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发行、运输、纸张、印刷各方面都有问题。后来省委下了命令,也还没有得到解决。多么严重的问题呵!假如我们能抓住这件事,把发行、运输、印刷、纸张各方面做得好的单位加以报道,那就会对我们的工作起很大作用,那就会对我们的事业有很大好处。但是,晚报对这样的一些事情却一无所知,因而也就一声也不响。这怎么能说是为四十条而奋斗呢!怎能说是抓住了主要的东西呢!对“人在晚上要矮半截”“皮肤的奇妙功能”等使人能增长知识的东西是应该多讲的,但和前面说的扫盲工作、业余教育、文化革命等关系着成百成千万人的事比较起来,就只能是很次要的了。在这个时候,怎么样才能扫盲,怎么样才能提高群众文化水平,怎么样才能搞好文化革命,就要成为我们“移风易俗、指导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对这一内容报道得好坏,就应该成为晚报办得好坏的主要标准了。

关于报道英雄的事迹问题,也要从全面来考虑。向秀丽、“马口事件”,这些只有在我们社会里才能出现的充满共产主义风格的事件,当然是应该报道的。而且这些英雄事迹也大大教育了读者,提高了读者的思想。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那些埋头苦干,艰苦工作,不计较个人利益与得失,一点一滴地,成年累月地替人民做了很多工作的英雄们,我们也同样应该注意报道,同样应该予以表扬。他们的事迹虽不是“轰轰烈烈”的,也是同样可以教育读者,提高读者的思想的。如果只报道“马口事件”、向秀丽这一方面的英雄事迹,就会给人一个印象:只有牺牲掉的才是英雄。这当然是不对的。城市人民公社当然要报道,但要抓住主要问题,不能只是一般的大轰大擂。周总理印缅之行,是重大的政治事件,全国人民在关注着这件事,可以抓住这一重大问题,连续组织几次版面。讲了这么多,总之一个意见,就是希望晚报要抓住每个时期的最主要的问题。

在我们的新闻界中,有一种论调:“你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怎样来报道呢?”这话只有一部分道理,因为意识总是落在事实后面的,工作未做当然就写不出来;但是,意识也能对客观事物起推动作用,可以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正确的思想是可以而且应该用来指导工作的。正因为工作没有做好,矛盾很尖锐,很大,才需要你来帮助指导把它做好,帮助找出矛盾的根源和解决的道路和办法。难道说“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仅仅是指新闻工作像一本流水账目一样吗?而且,一件事已经成为党委要抓的中心,问题一定是很突出地存在着。这其中,有很好地大加报道的一方面,有不好的需加必要批评的一方面;也很可能是大多数是不好需加改进而不能公开报道的一方面;同样也一定有少数好的值得发扬的一方面。有工作已全面轰轰烈烈搞起来的情况,也有全面是平静的,但在局部、个别部门却有创造性的经验的情况。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随时掌握住这两方面的情况,才能知道有无可报道的,才能决定抑扬褒贬,才能决定什么该讲,什么该反映到内部,才能起到报纸的指导工作的助手作用。这些同志把主观能动性,把理论的指导作用忘记了。当然,这些人实际上是不会同意在一定时期,必须紧紧抓住一个或几个主要问题的,实际上是不会同意发挥报纸的指导作用的。他们的看法是有什么报什么,来什么登什么。这是最没有出息,最没有志气的新闻工作者的论调。这表明他们放弃自己的职责,不愿深入掌握情况,不愿意也不善于在生活中把带本质性的,最有希望或是萌芽状态的东西寻找出来。就拿上面解决业余学校的教科书问题而言,总是有的党委、支部、厂矿部门解决得好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深入去了解。所以说,主要的是我们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我说要抓住最主要的问题,不是说大家过去一点也没有抓到,更不是说大家工作不努力。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来,是希望能够引起大家更大的注意,以求得大家朝这个方面努力,把晚报办得更好。因为明确、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可以发现许多过去从未发现过的新问题,提高报纸的质量,就可以体现人民群众和党委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报纸的指导性的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们常常问我,晚报怎样提高?我现在的回答,就是要抓住每一个时期的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

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来努力。

一,学习理论,打基础。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主义等等,都是到了非学不可的时候了。我觉得再也没有像今天这样,使我们觉得理论对指导实践的重大意义。我们如果不认真学习,要想分清主次,抓住最主要的东西等等,都是不可能的。我们究竟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党的建设等等,有多少了解呢?怕是了解得很少吧。比如,纪念列宁九十周年诞辰,发表了一连串的大块文章,大家是否都看完了呢?我觉得,一些基本理论不懂不通,是不能写好文章的。不用说文章写不好,就是糨糊剪刀也用不好,因为你没有把握贴哪些,剪哪些。不要以为晚报出了这些日子,没有理论也还可以过得去。要知道,现在就要到了没有理论就过不去的时候了。《上游》编辑部就深有此感。因此,我建议你们拿出一个月的时间来(具体安排可以再研究),先把理论学一学。学完之后,你们就会觉得思想焕然一新。晚报工作可以让它再拖一个月,基本理论必须过关。那时可能会把晚报的水平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二,联系实际。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个道理用不着再多讲。一个报纸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只能空喊,是不会对领导上有什么帮助的。但是一提到联系实际问题,你们一定会提出一大堆问题,比如,如何把采访面铺开呀,如何发展通讯员呀,如何搞群众路线呀,最后是如何配备加强干部呀,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该提的,但是我的原意却不在这些方面,我的意思是如何在现有的人力和工作基础上加以改进。把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加以改进。比如理论学习,不是从现有的人的头脑中开始的吗?这是不能发动通讯员替你们学的。又比如关于教育工作问题,你们是《羊城晚报》,应多报道广州市的,难道广州市不是存在着许许多多关于教学改革好的和坏的事例吗?你们在广州市就不能把本市的情况掌握住,并把它作为典型来带动全省吗?省的教育厅也在广州,其他地区如汕头、江门等地的情况,不是也可以从这里得到一些线索吗?所以讲到联系实际,能够全面铺开,固然很好,一下不能办到,就在现有基础上,也可以解决我所提出的问题的。

三,与领导机关的联系应该加强。这一点晚报是注意到了的。我离开新闻岗位很久,但我感到往来最多的是晚报,这主要是晚报的同志常常抓我。所以说,如果联系不够,责任在我们,但你们今后仍要主动地从各方面去争取领导。

最后,再重复一遍,现在要求晚报抓最主要的,并不是否认晚报过去抓多样性。过去晚报在抓多样性方面是抓得对的,有成绩的。问题是晚报既然是党办的报纸,党委就要要求得心应手,帮助党委解决问题。提出的要求可能高了一些,但这一要求必须要达到。一张报纸的思想性高不高,就是看它能不能根据每个时期的主要问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水平去教育群众。要使群众的水平适合我们的需要,而不能使我们的思想迁就落后的群众水平。多样性是指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教育群众,思想水平是不能降低的。这是个原则性问题,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做报纸工作的同志更应该紧紧地掌握住这一点。

(本文系1960年4月22日在《羊城晚报》编委扩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