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盐的恢复
渔业方面,海南岛港湾良好(如博鳌、三亚、榆林、清澜、北黎、新英等港),渔产丰富,据抗战前的统计,有渔民4.5万多人,大小渔船4000只,每年捕鱼总值250万元,抗战后渔船锐减,日人占领期间,曾设立3个公司,以新英、白马井和榆林为根据地,共投资1650万日元,设备渔船八艘,共计3.4万多吨。后来除白马井已遭破坏外,其他都由国民党政府派人接管,成立了一个“海南水产公司”,有渔船、制冰及冰冻等设备,蒋帮在逃跑前,已将大部分渔船开到香港,企图盗卖。人民政府接管这些渔场后,正设法进行恢复。
盐的问题:海南岛的海岸线很长,且沿海多黏性土壤,海水的浓度特高,秋冬气候干燥,为制盐的理想地区。
战前海南岛的盐田(天晒盐田)共约1.95万亩,以三亚、榆林一带为最多,共约8000余亩,北黎、感恩方面约3000余亩。全岛年产盐约80余万担,质地甚优,每年对外输出约70万担,除铁矿外,是本岛输出的最大宗。
在日本占领期间,对开发盐产曾努力经营,除计划开辟大规模的盐田外,并计划组织各盐田生产,改善制盐技术,预计在同一面积的盐田上,可增产40%。他们计划开发的大规模盐田有两处:
1.莺歌海盐田:位于本岛南端黄流附近,具有优越的盐田条件,盐田面积共3.4千亩,年产额可达34万~41万吨。
2.新英港盐田:位于本岛西北端,面积超过2.4万亩,但因该地晴天较少,宜于本岛将来水力电源发达后建筑碱水盐田,兼营苛性苏打工业和臭素等其他副产物工业。
以上的计划日本人未及完成,即宣告投降。国民党反动政府接收后,不但没有按照计划再进行建设,反而使很多盐田都荒废了,停止了生产,所以抗战胜利后,盐田的年产量锐减至一二十万担,最高如1948年,亦仅达627294担,尚较原产量减产四分之一。盐的销售,以1948年为例,除本岛自用约2万余担,腌鱼用盐约8万余担外,外销达40余万担,销地主要为广州,其次为江门、北海等地,销广州的盐并运销湖南、江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