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小札》

读《唐诗小札》

我对从事通俗化工作的同志,向来抱有敬意。这不但是因为通俗化这一工作非常重要,而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却很少;更重要的是,真正通俗化了的东西,它无论在知识方面或者品德方面,都能扎扎实实地给人以有益的帮助。我一直认为:真正通俗的东西,一定是普及行远,平易近人,面貌可亲的。一个好的通俗化的作品,固然表现出作者的正确的群众观点,同时也可以看到作者的辛勤苦学的历程。通俗化工作,并不是一件易事,所谓深入才能浅出,就在“深入”这一点上,也很值得人们敬佩。

逸生同志的《唐诗小札》,对一小部分唐诗作了通俗讲解,主要是帮助一下青年人认识旧体诗。这个目的,显然是达到了的。但是,当我们一篇篇地读下去,又觉得它像一篇篇美丽的散文诗(或诗的散文),使人沉浸于一种美的感受中。这也许就是通俗化作品的长处:把不懂的解懂了,使死了的句子活过来了,把模糊的弄清楚了,把曲折的搞顺畅了,把生硬的典故像钉子一样拔除了;使深不可测的变成一目了然了……这样的情况,总不能不给人增加一种快乐和美的感受吧。

一知半解,恐怕是人生中所不可避免的缺陷,因为从认识论的观点看来,每一个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是,如果有谁满足于这一知半解,甚而强不知以为知,这就会造成一生的不幸。这里恕我冒昧,试问我们(包括许多写作新旧体诗的诗人)对唐诗的知识,究有多少?是否懂得?恐怕还是若明若暗、似懂非懂的居多。因此,我又觉得逸生同志这本《唐诗小札》,除了许多青年学生和我这个一知半解的人以外,大概还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这本《唐诗小札》,集有唐诗50多首。全部唐诗,现存的有5万首上下,这里不过是其千分之一。但是就从这千分之一的一斑中,我们也大致上可以看到唐诗(或者说近代比较流行的唐诗)的格调和模样。当然,作者顺手拈来,在选材上可能会有偏颇的地方。不过这也无关要紧。因为在这样的集子里,不论是赋志感怀,抒情咏物,或是其他什么的,我想都可以拿来共赏。不能说只有选择进步的诗来解释,才有意义;而选择一些不大好或不好的诗来解释,就没有意义。问题在于以什么样的观点去解释这些诗,而不在于选择一些什么样的诗来解释,这是容易明白的。

讲解唐诗,不但要注意它的艺术形式,还要注意它的思想内容。注意它的艺术形式,未必是为了跟古人一个样儿去做诗。美的准则之一是形式和内容的和谐或统一,从这里看看古人怎样恰当地、巧妙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确不失为我们“学一点文学”的很好的一课。注意它的思想内容,自然不是要人们去做李太白,为的是教人分清是非好歹;如果要学,也得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在这50多首诗的讲解中,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或艺术形式方面,都是注意到了的。有时候,尽管是一两句诗,它所表现的事物极其简单,讲解起来,也只好平直地从一个方面(思想或艺术)落笔,但我们仍然可以觉察得到作者对这一个正确的审美标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的慎重态度。我们在评价这部通俗读物的时候,希望不要在有些地方谈到艺术性时,就以为作者丢掉思想性,在有些地方强调思想性时,就怀疑作者是否懂得艺术。把思想和艺术截然分开,时刻在计算着它们之间的比重,这样看问题的方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为了讲清楚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作者及其作品,现在的作者不能不作出各种各样的设想。如对人物、情感、境界等等,给以一种大胆的臆测和引申。然而这些设想,却颇饶风趣,引人入胜;虽然其中也难免有些牵强的地方,但言之成理,不失为一家之言。至于比起那些不肯或不屑去替广大读者“设想”一下的学问家来,这朵稀有的小花倒是值得赞许的了。

这个小集子,当然不能说什么缺点也没有了。比如,前面说及的有些解释未免牵强一些,个别论点不够准确;有些字句还嫌怪僻一些(为了它,有些读者恐怕还得要去查查辞典。这是通俗工作中所最不应有的)。不过瑕不掩瑜,总的来看,这个集子仍不失为一本好书。而且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有这么一个好处: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集思广益,可以使一个人或一部作品不断进步。接受别人的批评,并加以改正,并不是一件什么不名誉的事情,更不会影响一个人的什么“学位”,而只会得到好处。所以我想,这本书出版以后,经过大家提些意见,陆续修改,它就会一次比一次更好。

196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