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深融致远——《融媒体时代视听节目策划》代序
毕一鸣[1]
欣闻阎安副教授近作《融媒体时代视听节目策划》即将出版。兴奋之余,悉心翻阅,深感这是一部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好书,它的内容是紧跟媒体发展新潮流和时代发展新步伐的。阎安曾是我的博士研究生,是原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广播电视教研室的老师,并长期被军地主流媒体聘请为节目审评专家。前几年全军院校调整,他转隶到国防大学,成为军事文化学院的主干课教师和教研室主任,主攻广播电视传播与新媒体研究方向,理论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经验都很丰富。
当我们回顾人类科学史上经历的三次大的科学革命时,就能勾画出新的世界图景,并促使我们转变思维方式。第一次科学革命迎来了实体实在论世界图景的科学呈现,培育出了实体思维方式;第二次科学革命迎来了场能实在论世界图景的科学呈现,培育出了能量思维方式;第三次科学革命迎来了信息系统复杂综合的世界图景的科学呈现,培植起了信息思维方式。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信息革命的成果必将普照人类科学的殿堂,并加速推动人文科学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我们把相关的一些信息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扩展开来,用全新的信息思维方式对传统的学科理论和操作方法重新审视和实践应用时,便会立即赋予这些传统学科以某种崭新意义,并感到有进行全面信息化改造的必要。这主要就是指计算机与电子媒介的结合促成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它使社会进入了一个文明新时代——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不仅享受着物质文明的成果,还充分享受着信息革命带来的巨大精神文明成果。它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存质量,也提高了公众的幸福感受。当前我们就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于是,新媒体传播就成了一门崭新的课题。它具有深湛的理论内涵,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以往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大多局限在理论层面,主要还是介绍国外的理论成果,对于国内新近实践应用的总结相对较少。阎安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既转化了他在博士研修期间的部分理论成果,也把自己常年在广播电视教学实践和新媒体应用方面积累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具有较为宽阔的研究视角和实践运用的价值。当前传统广电媒体正处于急遽变革的转型期,必须顺势而为,积极主动适应当前的变化趋势,充分利用新媒体,不断扩大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尽快走出一条适合传统媒体改造融合发展的新路。
加拿大传播学者罗伯特·洛根教授在“延伸”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时,认为“我们所谓的‘新媒介’是这样一些数字媒介:它们是互动媒介,含双向传播,涉及计算,与没有计算的电话、广播、电视等旧媒介相对。”“它们是数字媒介,纵横相连,它们介入的信息很容易处理、储存、转换、检索、超级链接,最鲜明的特征是容易搜索与获取。这就是为什么我相信,麦克卢汉的研究成果值得更新、需要更新。”[2]美国《连线》杂志继而对新媒体做出这样的定义:“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媒体主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等形式。”阎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握着新媒体所派生的“融媒体”概念,并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深入论述的。
阎安认为“融媒体既是一种媒体形态,也是相应的运作模式。融媒体概念的提出,源于我国媒体融合在实践层面已步入深度融合阶段。”他的这种认识是完全符合媒体实际,并具有启发性的。融合文化被认为是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融合是一篇大文章,以融合推动创新,以融合带动发展,以融合驱动传播。当前传媒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各种新的尝试、新的业态、新的技术,已经让受众感受到耳目一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常把20世纪加拿大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尊奉为数字革命的先师,那么我们同样可以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政治科学家伊锡尔·德索拉·普尔看作是媒体融合的先知。他在1983年第一次把融合概念当作媒体业内变革力量来阐述,他说:“一种可称为‘形态融合’的过程正在模糊媒体之间,甚至是点对点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的界限,前者如邮政、电话和电报,后者如报纸、广播和电视。一种单一的物理手段——无论它是电线、同轴电缆或广播电视的无线电波——就可以承担过去需要几种方式才能分别提供的服务内容。相反,过去由于任何一种媒介——不管这种媒介是广播电视、报纸或是电话——提供的服务,现在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物理手段来提供。过去存在于一种媒介及其用途之间的一对一的关系正在消逝。”[3]现在有些人谈论的是分化而不是融合,但是普尔认为它们其实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他说:“我使用的融合概念,包括横跨多种媒体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体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那些四处寻求各种娱乐体验的媒体受众的迁移行为……媒体内容的这种流通——横跨不同的媒体系统、相互竞争的媒体经济体系以及国家边界——很大程度是依靠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完成的。”并且,他明确指出:“记住这一点:融合所指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点。不会有唯一的一个黑匣子来控制进入我们家庭的媒体内容。归功于传播渠道的极大丰富以及新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的便携特性,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融合并不是等到某一天我们拥有了足够的贷款或解决设备的正确配置问题后才会发生的事情。不管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我们已经身处于融合文化之中。”[4]
《融媒体时代视听节目策划》全书在研究思路、文论结构和研究内容上都做出了几方面的创新尝试,取得了许多相应成果。本书从创新实践出发,对不同类型节目的组织策划和节目的选题、勾连、组合、制作、传播等操作层面都独有详细的论述。
该书的创新点在第一章中有集中论述。该书的着眼点是依托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如何构建“融合媒体”传播平台,既符合媒体的现实状况,也顺应当前改革的方向。融合的关键在于“交互性”机制的建立,本书观点认为:“在构成融合传播内容集群的诸种元素中,视听元素一直居于最重要地位。融媒体时代,视听节目的传受机制、传播场景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社会化网站、社交媒体异军突起,交互性成为传播的新要素。这种交互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现实中的社会关系移植到互联网上,而必将催生新的社交方式、文化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媒介平台具有全新特质——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内容生产者,而是在一定的空间场所、系统、环境里连接各种生产要素,并为生产某种产品提供服务。无疑,广电融媒体面临着全新的传受机制和传播场景。”这段论述是切中肯綮的。
阎安在第六章和第七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例证材料说明了融媒体中“视频谈话节目”和“纪录片节目”的策划和操作方法,这是本书富有深意的创新之处。例如,他认为:“谈话节目创造了一种广域的人际传播空间,成为现代人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联系,加强沟通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谈话节目与其他节目类型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内容越来越交叉。特别是网络视频的发展给谈话节目带来新的生机,更多新的谈话节目形态也在酝酿之中。”关于纪录片“如果能够通过媒体融合,让传统的电视受众和互联网受众从割裂走向互融,这样新媒体就不仅不是纪录片发展的阻碍,反而会成为中国纪录片走向成熟与壮大的动力。”这些论述是能够启人思考,发人深省的!
综观全书,其的确具有思路开阔,观点新颖、文风严谨、重点突出、操作性强等特点。作者在广泛汲取国内外文献精华的基础上,又经过深入思考,选取成功的实践案例,使全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前瞻性和应用性,尽管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与完善,但仍不失为一部具有开创性和较高学术含量与实践价值的著作,也一定会给读者以启发与思考。
2020年8月10日
【注释】
[1]毕一鸣: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广播影视教学指导委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专家等。
[2]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第6页。
[3]Iihiel de Sola Pool:《自由的科技:论电子时代的言论自由》,哈佛大学出版社,1983,第23页。
[4]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杜永明译,商务印书馆,2012,第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