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选择:线上与线下

一、话题选择:线上与线下

优化选题对于节目策划而言非常重要。央视首档大型谈话类栏目《实话实说》原为1996年《东方时空》推出的“周日特别奉献”,第一期节目名为《鸟与我们》。之后其倾向于选择三类话题:1.对生活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让不同的观点碰撞,称为“争论型话题”;2.通过对个案的展示与剖析引发讨论,称为“讨论型话题”;3.“特别节目类型”,也就是将主题巧妙隐含在“群像”的展示中。《实话实说》推动了我国谈话类节目的繁荣,并使其走向成熟。在策划上,《实话实说》实行策划与编导分离,吸纳多学科人才介入,打破了传统的“电视人办电视”的模式。策划人员对选题的全面把握和细节控制,使得我国电视行业第一次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策划”。这种运作模式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在融媒体时代,谈话节目的策划人员要善于在大数据分析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确认选题事实是否准确,确认能否挖掘出有趣味或有意义的事件和人物,社会意义何在,能否成为争鸣的话题;要善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找寻与选题对应的个案人物,判断其经历是否可以作为公共探讨的话题。还应通过策划会,使谈话选题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一般来说,话题选择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接“天气”,下接“地气”

策划者应该在坚持正面宣传的前提下把握好话题的度,选择政府关注、百姓关心的话题。谈话节目作为一种强调参与性的节目形态,承担着传播优秀文化、教育社会民众的功能。“电视必须跟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包括现实生活和想象中的生活;如果在电视中看不到我们自己的生活、愿望及梦想,那么电视对我们来说就毫无意义可言。电视必须反映社会现实,跟上时代的步伐。”[7]

所谓接“天气”,就是要了解熟悉当前的政治气候,把准宣传目标和舆论导向。大众媒体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尤其是主流媒体,应该选取激励、振奋、阳光的题材,以正面宣传为主,引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果“唯收视率论”,不择手段、哗众取宠,短期内可以吸引观众,但从长期来看,对栏目的发展将产生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国内外的著名谈话节目大多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定位,引导人们健康、快乐,丰富多彩地生活。

所谓接“地气”,就是要广泛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在策划选题时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选择大众熟悉的生活场景、用语等,而不是浮于表面,脱离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为谈话节目创造了良好宽松的气氛和丰富的话题来源。谈话节目的选题应适应受众需求,贴近社会民生热点,否则,无论它意义如何重大,也难以唤起大多数人的共鸣。

(二)推陈出新,常说常新

谈话类节目的选题要能够符合大众口味,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实话实说》“走红”后,便有许多栏目竞相模仿。有时,一个社会现象或事件成为谈话节目的关注对象,并获得成功后,各个电视栏目便争相推出类似话题。近些年,我国谈话节目要么是选题千篇一律,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要么是老生常谈,讨论的活跃程度和深度不够,难以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谈话节目要走出同质化、低收视的困境,首先还是要在内容和形式创新上有所突破,让人们印象中“司空见惯”的话题真正具有观赏乐趣。

《心理访谈》是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播出的一档心理谈话节目,每期节目都有具体的当事人到场,他们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难题,如夫妻关系、亲子教育、人际交往等向主持人倾诉。专家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的不同视角,帮助人们认知、梳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并给出有大众借鉴意义的建议,帮助公众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心理访谈》策划的不少选题,其他节目也做过,但作为全国第一档以现场个案访谈为表现形式的心理栏目,从心理学的角度展开谈话,就显得颇具新意。谈话节目的话题要推陈出新,要么敢于提出人们关心的深层次问题,要么能够从司空见惯中发现新视角,寻找独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栏目充满新意,也才能推动谈话类节目良性发展。

(三)包含矛盾,蕴含冲突

就矛盾来说,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深层次的,有浅层次的;有外化的,也有内在的。谈话节目要吸引观众关注,所选择的话题就应具有较为明显的“矛盾”和较为外化的“冲突”,以及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被主持人和嘉宾驾驭的“悬念”。要把话题说深说透,而且还有可看性,这种具有矛盾和冲突的争议性话题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现在的谈话类节目,总想着说“国家大事”,对于老百姓街谈巷议、引为谈资的“小”事情反倒不关注了;“教育人”的节目太多了,轻松交流、思想碰撞的太少了;把“权威观点”推销给观众的太多了,让大家各抒己见、能容纳不同声音的太少了。事实上,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允许各抒己见,就会出现不同声音的交锋。谈到《实话实说》的诞生,制片人时间就说:“选择这一节目形式,最根本的冲动就是要实现尊重人的主张,而尊重人的基本标志就是让人说话。”特别是讨论性、辩论性的谈话节目,话题必须具有争议性,这样才会引起观众的兴趣。

好的话题能够把事物的多个方面展示给观众,引出多个角度的分析,观众在嘉宾的交锋、争论中找寻自己观点的支持者,获得认同感。一方面,“争议性”能够让客观存在的矛盾冲突充分演绎,这是通过谈话各方对话题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的阐述实现的。通过阐述,使谈话者和倾听者更全面、客观地思考,对话题本质进行深入了解,以更加接近问题的核心。另一方面,“争议性”带来的冲突模式让谈话过程更富戏剧性,使谈话“情节”更引人入胜。例如,《实话实说》曾讨论过“住房改革”“下岗后该怎么办”“海外归来”等包含重大矛盾的话题,不同领域的嘉宾从多个角度分析阐述,进而引发全社会的思考。“适当选择和设置一些带有争议的话题”[8]是《实话实说》选题策划的一条成功经验。

(四)从“小”入手,深入浅出

谈话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以及话题的选择,应求小、求新、求广、求深,从关注大众的日常出发。美国的《奥普拉秀》属于生活类谈话栏目,形式上较为灵活,该节目通常深入生活中,挖掘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现实话题,如减肥困难、自信心缺乏等。同时,该节目还经常讨论一些尖锐的社会问题,如种族问题、流氓团伙、买卖儿童和家庭暴力等。在探讨过程中,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一同寻求解决方法,安抚受伤的心灵,缓解心理压力,节目充满着温馨的气氛。美国学者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曾把谈话节目喻为无序、绝望、愤怒的时代里的解毒剂。谈话节目释放、表达、抒发的作用,能引导舆论,舒缓压力。在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时期(1996—2002年),节目一共聊了三百多个话题,涵盖社会热点的方方面面,如医患关系、外出打工、工人下岗、家庭婚姻、子女教育、女性权益、弱势群体、传统文化,等等,普遍受到观众的欢迎。其选择话题的共同策略就是从“小”入手,选择那些紧贴民生,又能够引起普遍关注的话题,因为即便是“小新闻”,谈深了也是大事情。

从“小事”入手是谈话栏目的选题策略之一,但并非不能直接触及“大事”。相对而言,我国谈话节目在话题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存在不足。如果制作者、策划团队和主持人有能力驾驭,同样可以选择深层次和“敏感”的话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舆论环境进一步宽松,谈话节目的选题空间也在不断拓展。2019年,东方卫视已率先推出政论谈话节目《这就是中国》。每期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除演讲外,还会围绕中国发展涉及的政治、社会、经济等老百姓关注的各方面问题,与主持人、策划组成员,观众等进行现场讨论,在对话中碰撞思想。对于策划团队来说,如果能够巧妙选择切入角度,“敏感”话题也将不再只是若隐若现。在话题选择方面,国内谈话节目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五)找准定位,突出个性

选题策划的方向首先要与栏目定位一致。有的谈话节目偏重于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如《实话实说》;也有的谈话节目偏好“严肃话题”,对国际风云和政经大事津津乐道,如《一虎一席谈》;还有的节目着眼目标市场细分,走窄题化道路,也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受众群,如央视的社会精英谈话节目《对话》、天津台的人工智能谈话节目《超级智能》等。

风格是节目强大生命力的源泉。在策划中,要注意保持个性,使节目拥有独特的风格。选题的个性化是节目个性化的基础,选题的提炼和筛选是策划人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北京卫视的《老师请回答》定位为“教育话题家长公开课堂”,邀请演艺名人和他们的孩子参加,与家长群、少儿观察团和名师团就当期主题展开讨论,策划人根据节目的定位和特点选择话题,切入话题的视角与深度和节目风格巧妙统一,颇具个性化色彩。先后涉及“如何看待早恋”“中国式父子关系”“父母教育理念的分歧”等热点话题,由名师专家支招解答。又如,腾讯视频出品的网络视频谈话节目《恕我直言》,定位为“男女思维解谜大会”,主持人与众嘉宾针对“你会查看伴侣手机吗”“会向伴侣坦白所有情史吗”“会不会对伴侣坦白父母的差评”等展开讨论,畅谈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两性话题。许多观众发现,从那些似曾相识的生活场景中,可以重新思考男女思维的差异,寻觅自己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