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新闻直播节目的特点

二、融媒体新闻直播节目的特点

对重大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做出现场同步报道,是现代媒体的发展趋势和理念共识。“现场直播与其他节目形态区别就在于它可以不受各种编码规则的制约。由于现场发生事件的不确定性和不受编码规则的制约,不可预知的直播过程和多机拍摄的现场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期待和体验。”[14]技术和业务层面看,直播是节目的后期合成、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因此,时效性和现场感强是新闻直播最主要的特点,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直播还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性。

(一)传播的实时性

新闻直播的意义,在于对正在发生的变动事实的报道。从传播学角度看,所谓直播时效的零秒差是指新闻现场发生的“信源”与新闻传播者采集加工发送信息、与新闻信息到达的“信宿”这三个方面在时间上是同步完成的。在常规情况下,记者选择新闻的时候,都会倾向于同步见证对国计民生和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当然,一些突发事件也是直播类报道的重要关注点,如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事件、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中国长征2号E型火箭发射失败等。自CNN开始,对战事的实时报道已成为重要的新闻竞争手段。2001年的“9·11”事件成就了凤凰卫视,随后的阿富汗战争又让半岛电视台声名鹊起,被誉为“中东的CNN”。中央电视台则以2003年伊拉克战争为契机,打断正常节目,即时插播战争的最新现场画面。

(二)客观的纪实性

新闻直播的客观纪实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纪录过程的完整性;二是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地记录事件,并以一种不加修饰的方式传达给受众。现场直播留下的画面和音响往往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成功登陆月球。在NASA的策划下,全球亿万观众通过卫星转播,在同一时间实时观看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第一步。通过安放在月球上的摄像机,人类第一次从月球这个角度看到了地球独特的样子。这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实现的距离最远的一次有“记者”到场的新闻直播。

(三)强烈的现场感

现场感是来自于新闻事件现场的鲜活信息作用于观众而产生的新闻真实感。现场直播通过声画兼备、场景直观、细节生动的优势,以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感、融入感吸引观众,以强烈的心理感受弥补了观众无法亲自介入的不足。直播具有明确的共时性,它以现场记录、同步传播的方式反映新闻事件,主持人和新闻记者可以如同“导游”一般,引领观众从视觉上“进入”新闻现场,并用自己的情绪感染观众,使他们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气氛,在心理上同步参与事件的进程,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新的技术条件进一步提升了直播的现场感。2017年4月,央视网对天舟一号发射进行虚拟现实(VR)直播,这是我国首次在航天领域进行VR直播,距离发射点最近距离只有100米,并且首次在VR直播中引入了专业讲解员,带给观众立体可感的现场震撼。

(四)过程的悬念性

直播节目之所以吸引人,还在于它与事件的发生同步,能使观众对直播对象未知的发展产生关切的心情,这种“欲知”所造成的悬念紧紧地吸引着观众。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到底有多少人受灾?”“通往映秀镇的道路能否打通?”“受灾的百姓能否得到妥善安置?”“还会不会有余震?”等问题,会把受众吸引到屏幕前,收看直播成为其最佳选择。2004年9月3日下午,在俄罗斯北奥塞梯贝斯兰市解救人质现场,有一段在战斗最前线的电话连线。这是凤凰卫视现场直播中一段激动人心的新闻报道,尽管记者卢宇光气喘吁吁,声音中还带有点颤抖,但是他在现场连线报道中的一句话“恐怖分子冲过来了!”作为新闻直播史上经典的声音之一,迅速传遍全球。

(五)互动的参与性

在互联网条件下,视音频新闻直播融入了更多的互动元素,网友可以实时参与直播进程,与主持人、嘉宾,甚至新闻当事人互动。201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守护候鸟迁徙:我欲乘风追万里》融媒体报道,通过直播方式展现候鸟飞跃路线,讲述候鸟迁徙的故事。在6天时间里,广大网友通过在央视微博和央视新闻客户端“候鸟迁徙”板块留言,反馈候鸟迁徙线索;央视通过搭建在广东的全实景演播室进行直击和专家解读;而位于四川、内蒙古等地的“追鸟小分队”则进行实时的直播拍摄。通过创新方式,《候鸟迁徙》实现了电视、新媒体、网友交互直播。首场直播吸引13万网友在线观看,阅读量超过5500万。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平台的逐渐升级,传统电视直播固有的单一架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而移动平台开始占据更多的直播市场份额,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大多数视频网站开通了即时留言、转发、点赞的功能,“弹幕”也被普遍应用于视频直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