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选题策划技巧提要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优秀的新闻作品首先要有好的选题策划。所谓选题策划,即根据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形势,制订这一时期的报道方针、目标、重点,以及为实现这一方针、目标、重点进行的重大选题部署和采访安排等。新闻节目的选题策划应充分考虑栏目、频道的定位。不同指向性的新闻栏目、不同级别的播出平台、不同受众定位的专业化频道,都有自身的选题原则和特色。例如,作为央视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的深度报道栏目,《焦点访谈》将选题思路确定为“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般而言,实施选题策划有下列技巧:
(一)一点突破,避免面面俱到
新闻选题的涉及面越窄越好,突破口越小越好。一条电视消息1分钟左右,300来字,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只能选取某一个侧面,或者某个侧面的某一点引发开去。例如,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某电视台报道了江苏大学基建处退休教工、人称“百万善翁”的邵仲义老人的事迹。多年来,这位节俭老人设立的“爱生奖学助学金”资助了200多名大学生,老人去世后,还将存款和遗体全部捐献。报道《追忆“百万善翁”感受大爱无私》以邵仲义老人告别仪式为切入点,通过采访受到老人生前资助的学生和临终前照顾老人的志愿者,现场拍摄老人居住的房间和遗物,以生动的事例和鲜活的细节,讲述了邵仲义老人的感人事迹,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可见,题破得越窄,口切得越小,材料越集中,越容易把问题说透。然而世间任何事物又都是立体的,有好多个面,那就应该对这若干个面进行精选,从最能展现事物特点的那一点去选题。
(二)平中觅奇,避免索然无味
有些题材并不重大,但是比较奇特,也能够成为优秀新闻。其关键在于“平常事,细观摩”,这“细观摩”三个字,便道出了觅奇之“秘诀”。央视网有过这样一则新闻:一群燕子的旧巢被顽皮的孩子捣毁了,无家可归的燕子在空中盘旋,一位好心人在屋檐下挂了个竹篮子,燕子起初疑惧不敢下来,后来试着飞入篮中仍然警惕观察,最后安心住进新居。燕子本来是人们很少关心的小生命,记者却赋予它“人格化”的力量,使平常事件披上了新奇的外衣,同时也反映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大题材不是人人都能遇到和发现的,但是抓取好新闻的机会对每个记者来说却是均等的。一些看似寻常、司空见惯的新闻题材,只要肯下功夫找出思想意义,同样能平中见奇。
(三)点面结合,避免贪大求全
所谓“点”,是指新闻题材所选的人或事,而“面”是指社会性的大背景。“点面结合”,就是说在选题时要善于从一点出发,透出一个宽广的面。一个好的新闻选题,必须要有“面”上的宣传意义,必须放在大的背景上来观察衡量,必须是有时代意义、有普遍价值的人或事。例如,同样是宣传“五年规划”,常见的节目策划都是“解读”或“展望”,而央视《经济信息联播》的记者找到了一个更独特的“点”,一期名为《深圳农民工:我也要圆大学梦》的节目,讲述了一位在深圳务工的“90后”得到当地总工会“圆梦计划”资助,免费上大学而改变人生的曲折故事。这个故事被置于我国未来五年将“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宏观背景下,令人印象深刻。
(四)以小见大,避免管中窥豹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要求电视记者从小题材入手,于细节中挖掘题材的意义,反映重大主题。以小见大法要掌握两个要素:一是题材小,二是主题大。如同探照灯一样,光源虽小,辐射面却大。《先有文凭后种地》(黑龙江台)就是这样一条成功的新闻,它从绥化市西长发镇的庄稼人种地要先有“文凭”这一典型事件入手,生动反映了当代农民经过普及教育,在思想意识上发生的重大变化,揭示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正由传统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过渡这一深刻主题。大与小的辩证法告诉我们,越小越具体才愈深刻。这就要求策划者学会“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本领,想大主题,抓小题材,把大与小统一起来。所谓“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所见不全面。在策划实践中,“小”不是目的,归根结底不是要“小”,而是要“大”,是要通过深刻开掘而获得“大”,那个具有思想力量的“大”,也就是反映时代精神的“大”。
(五)逆向思维,避免墨守成规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选题策划要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能够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聪明的记者应该有辩证头脑,在选题上搞一点逆向思维,从正反两个方面做文章,选择新闻价值大的报道面。《玛纳斯县在抗洪期间组织跳舞引起公愤》(新疆台)就是突出的例子,记者本来是报道当地抗洪抢险活动的,当看到担负防洪抗洪重任的有关人员每天还有闲情逸致跳舞时,感触颇深,毅然正题反做,批评了这种现象,促进了救灾工作的改进。类似的新闻还有《振兴经济座谈会开成催眠会》《扶贫会上轿车多》,等等。逆向思维法的应用,需要记者头脑清醒灵活,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