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及其策划

四、广播剧及其策划

广播剧(Broadcasting Play)是指在广播播送,主要为播音员或配音演员所演出的戏剧,也称为放送剧、音效剧、声剧。广播剧是广播节目的最高艺术形式,也是一门具有想象力的艺术。1950年,为纪念“二七”铁路大罢工,中央台制作了反映铁路工人修复铁路支援国家建设的广播剧《一万块夹板》,标志着新中国广播剧的诞生。1996年,中宣部将广播剧列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在广播剧目发展的过程中,还出现了音乐广播剧和戏曲广播剧的形式。伴随新媒体的发展,广播剧出现更多的题材类型和创新形式,有研究认为,“按题材就出现了武侠、科幻、言情、侦探、恐怖、逗趣广播剧等,按形式出现了微剧、系列剧、栏目剧、小说剧、多人剧、汽车剧等,紧跟时尚,以新的魅力赢得了特定听众群的青睐。”[22]

(一)广播剧策划:驾驭纯声音的艺术

广播剧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具有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素,如由演员扮演角色,塑造人物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等等;但是它作为听觉的戏剧艺术,又有与一般戏剧艺术不同的特征。其基本点在于它只凭借声音(有声语言和音响)进行表演,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规律和艺术风格。与舞台戏剧和影视剧相比较,广播剧的优势在于不需要舞台的装置、人物的形体表演,以及图像和画面,相对来说录制迅速简便,成本耗费不高,同时由于制作周期较短,在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无疑具有较强优势。但广播剧仅用声音来表现,不如视觉实体和电视剧直观、鲜明和生动,这是其局限性。

融媒体时代,广播剧行业迈进了精品化和高质量发展时期。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两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剧目《虎啸山林》和《森林小镇》,均获“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奖”一等奖。《森林小镇》讲的是在一个叫布罗镇的小镇上,一个叫阿洛的年轻人成了小镇邮局的邮递员,他肩负着沟通布罗镇人与人之间亲情关系的使命,给别人带去消息、带去美好……在最后的灾难面前,人类和森林里的动物们达成了最真诚的合作,最终让布罗镇和森林两处的居民真正融合在一处,携手共渡危难,重新找到了美好和幸福。这个故事具有清新的东北山林气息,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内涵,也适应了都市听众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不少网络小说、热点新闻等被改编成广播剧,如根据“鲁荣渔2682号惨案”改编的《太平洋大逃杀》。这部由蜻蜓FM、乐视影业和时尚传媒联合出品的网络广播剧共6集,每集15~22分钟,在剧本编排和章节设计上贴合了移动端用户的收听习惯,叙事结构较为精致,声音元素细腻抓人,同时又符合网络传播碎片化的特点。借助蜻蜓FM的市场号召力,该剧在社交媒体进一步转发推广,实现了跨平台的融合传播。2016年,央广“中国之声”首次推出新闻纪实广播剧。其中,《遇见海昏侯》(7集),首创“历史广播剧+录音报道”形式,该剧用报道呈现海昏侯墓考古重大发现,用广播剧还原历史事件;《生死关头》(10集),采用“广播剧+口述新闻”形式,用声音生动、细腻地呈现长征史诗般的色彩,荣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创新创优大奖。此外,基于影视IP开发的同名广播剧,或与电视剧捆绑打造的原声广播剧也成为行业热点。2020年,广播剧《安家》与电视剧同步播出,获得市场认可。

广播剧的策划制作是把广播剧本声音化的过程,它考验创作者对故事情节、感情的理解及对声音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题材和载体如何变化,广播剧创作者要善于通过声音塑造艺术形象,营造场景,激发听觉美感。因为声音是广播剧的第一媒介,“凡是思维能达到的语言就能达到。加之声音语言中的音色、音高、力度、节奏更可以传达人物的情感、性格和气质,更能为听众所感知所理解。音乐、音响不仅有配合语言抒发感情,渲染戏剧气氛,营造典型环境,推动情节转换和发展等作用,而且它是剧情中的音乐、音响,具有‘语言的性质’,以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秘或更激烈的思想意态。”[23]根据听众只能凭听觉进行欣赏的特点,广播剧通常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强气氛。失去视觉手段乃是广播剧的弱点,但是,听觉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使之直接参加创造,从而获得特殊的艺术享受。在国外,不少广播剧尝试表现梦境、幻觉、回忆等题材,也获得了成功。

(二)广播剧栏目的策划

在西方,一些公共媒体办有主打广播剧的频率,如BBC的radio4。其典型栏目包括名著改编系列(Classic serial,每集大约一小时)、女性剧场(Woman’s Hour Drama,每集15分钟,大多由经典剧目、名人故事或重要事件改编);此外还有以紧张、神秘著称的“周六剧”,情节美丽动人的“周五剧”,以及每天下午固定播出的广播剧栏目。

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广播剧院》(后改称《广播剧》)一度是中央台最受欢迎的文艺广播栏目,曾经位居听众收听排行榜第二名,仅次于《新闻和报纸摘要》。由上海电台推出的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也可谓家喻户晓。这个系列从1990年8月播到1995年7月,共39部208集。其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均创中国广播剧之最,全国有33家电台先后播放,掀起了经久不衰的收听热。2001年,上海台文艺频率策划推出新版《刑警803》,取材近年来有影响的真实案件,再度受到欢迎,累计播出超过1000集,成为广播剧界的常青树。

不过,随着新的文艺和娱乐形式的普及,一段时期以来,广播剧创作出现低谷。不少电台对于投入大、效益低的广播剧不甚感冒,广播剧栏目逐渐淡出频率,取而代之的是形态更为简单的小说连播、“主持人讲故事”节目,有的电台则直接剪辑播放热门的影视剧录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中国之声”曾专门开办过广播剧栏目《黎明剧场》。网络广播兴起之后,喜马拉雅、蜻蜓FM等多个音频聚合平台都相继开通广播剧频道,节目数量繁多,而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都市类广播剧。

在节目交易市场,目前小说类广播节目价格相对较低,而广播剧单期价格则相对更高,需要有剧本、音效,角色扮演,以及后期录音师的剪辑制作,工艺流程更为复杂。从节目形态角度看,广播剧有其局限性。一是互动性弱。广播与其他媒介相比,重要的优势就是它能和听众之间构成即时互动,广播剧则几乎没有互动,所有节目都是演播。二是时效性差。因为录播,与当下社会的许多热点话题多少处于脱节状态。三是缺少“有用”性,难以长时间有效吸引听众。四是对听众的卷入度要求高。广播剧不仅要求听众投入时间,还要求听众投入情感,甚至投入智力,并且是长时间的投入。这么强的卷入度要求,不太符合当下听众的收听心理。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更注重广播的伴随性,高卷入度使广播剧流失了不少活跃的年轻听众。

(三)广播栏目剧的策划

任何事物都会在自我扬弃和脱胎换骨中获得新生。广播栏目剧即为一种新兴的节目形态,由于通常每一集都较为短小,因此也被称为“广播小品”。从策划的视角看,与传统广播剧相比,在形式上它借鉴了小品的艺术元素,有规定的情景、相对固定的人物和一些简单的情节。内容上则更加灵活,无论是评议时事、服务生活还是娱乐大众都可以;风格上则贴近普通听众生活,讲求时效;由于基本上是日播,因此制作上相对于传统广播剧要简单得多。广播栏目剧带有典型的栏目特点,通常会发展成一个长期延续的系列。中山电台的《庆记茶寮》已持续播出十多年,累计3000多集,可谓长盛不衰。

《阿亮的烦恼生活》是浙江电台策划播出的一档广播情景剧。节目紧扣时事新闻,演绎百姓生活。主持人阿亮在节目里扮演各种角色,既是主持人又是主人公。有时候还添加一些额外的角色,由工作人员客串。通过角色的生动幽默,富有时代气息的对白,演绎现实生活中百姓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看法。目前,北京电台的《都市人》、山东电台的《老鲁一家亲》等都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名牌栏目。在珠三角地区,粤语广播小品更是深得当地听众青睐,几乎每家电台都有类似栏目。《老友鬼鬼》是广东电台城市之声的一档广播新闻评论剧。剧中角色都由主持人扮演,情景设定在一家甜品店。节目借用小吃店员工和食客之口,对社会热点进行点评,嬉笑怒骂,针砭时弊,将市民心声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些年,一些广播电视台都在尝试推动广播剧的产业化运作,并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如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下属的龙脉影艺公司于2007年成立,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年产2000部(集)、广播长书8000余小时的音频生产类文化企业。成立于2005年的湖南金鹰之声传媒有限公司近些年策划和制作了广播剧《青瓷》《长沙、长沙》《三十,而立》等,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广播栏目剧“短小集中”“注重矛盾冲突”“情感冲击力强”“语言智慧幽默”等特征决定了它的风靡流行。

《的哥哈喜喜》是宁夏广播电视台策划推出的一个午间方言类广播情景系列剧,2006年推出至今,已累计播出2000多集,成为当地老百姓非常喜欢的广播品牌节目。值得注意的是,该剧的演播采用了无剧本现场演播的方式,主创人员在录制时依照前期策划好的故事大纲和主题在演播室内即兴表演。两位主创人员“哈喜喜”的演播者江涛和“夏莉莉”的演播者马茵现场编排主体情节线索,边录制,边创作,一个小时内完成18分钟左右的剧集录制。究其优势,一是现场感强。无剧本演出使得戏剧演员与现场观众的互动性加强,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性。二是时效性强。通过即兴的评述和表演,将新闻性事件带入戏剧情境中,使得戏剧内容有了新闻的时效性特征。快速录制可以缩短新剧与听众见面的时间,将生活中发生的新事件及时纳入广播剧进行演播,以此拉近与听众的时间距离。此外,无剧本创作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有效降低了制作成本,为广播剧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四)“微剧”的策划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用户碎片化收听习惯催生了微广播剧,也称“微剧”。近年来,脱胎于传统广播剧并具有共同美学精神的微广播剧登上大雅之堂,继而在新媒体上大行其道。微广播剧改变了传统广播剧的结构形态,具有时间短、内容精、互动强、易传播等特点,已逐渐发展成为与传统广播剧并驾齐驱的全新音频产品。

2012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浙江交通广播、宁波鄞州广播电台联合举办首届中国广播剧微剧大赛,以“畅想未来”为主题,通过微型(每个作品时长3分钟至8分钟)广播剧的制作、选评、展播,促进中国广播剧事业的创新发展。该项赛事已连续举办三届,这种新型的广播艺术形式充分适应了现代人在网络时代碎片化、自主性阅读和收听的习惯,通过广播电台播送、微博和微信转发、网站手机在线或下载收听等方式推动,为内容产品影响力实现最大化。

“微剧”策划的关键在于适应“微”时代的传播特点,把握碎片化、社交化、移动化的创作规律。移动网络用户能够在短时间里快速欣赏专业的广播剧艺术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例如,获金奖的作品《爸爸》累计点击率达到300万人次,在短短10天的网络展播期内,点击量和手机分享量便超过50万人次。分析此类广播“微剧”不难发现,其本质定位在于打造适合手机终端的情节化短音频内容。此类节目的成功探索了广播剧在社交媒体的传播路径,也提升了广播媒体的品牌价值。可以说,它是对广播剧形式和结构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