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综艺”策划思路提要
在表演选秀类节目受到有关政策限制的情况下,相对而言更公益、更民生、更“绿色”的生活类综艺无疑值得电视策划人士关注。从形态上看,这类节目强调在生活中发现主题,在现实情境中设置体验环节,特别是生活技能秀,选题广泛,可谓“无处不可秀”。但正因为取材于日常生活,内容不够“陌生化”,吸引力也可能偏弱。因此,节目策划就至关重要。
(一)谋求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统一
与常规综艺节目的策划不同,“慢综艺”一般不设置竞争、夺奖、PK、淘汰等较具悬念和冲突感的环节,甚至没有大奖诱惑,没有极端的时空环境,更多的是通过巧妙介入现实空间,完成对普通人一段特殊生活体验的记录。2014年,东方卫视引进播出《我去上学了》,以明星上学听课、体验学校生活的形式,不仅带来趣味和教训、勾起乡愁,也通过展示变化了的学校生活,令大家进一步理解青少年、并开始考虑不同时代的沟通问题。相比韩国版本中的众多戏谑、搞笑元素,引进后,中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加入更多青春体验、教育反思类元素,成为有意思和有意义相统一的成功之作。
“慢综艺”的策划应该把握好“变”与“不变”:一方面充分考量时代语境之变,及时关注人们生活中最迫切、最实际、最关心的问题,给观众带来充分的愉悦和满足感;另一方面保持不断提升节目艺术水准的信念不变,秉持审美品格,把握文化导向,努力展现人性的光芒,发掘更多精彩的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
《爸爸去哪儿》的总制片人谢涤葵认为,一档节目如果价值观好,就不仅仅是娱乐节目,还可以给观众在意识上留下深刻的印记,甚至影响国人的行动。有学者认为节目“应当搭载更多有价值的内容,比如可以嫁接历史记忆、人性关怀、人物命运、健身健康、常识教育、职业体验等,为其注入更深远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在体现社会价值的同时获得更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24]2015年四川卫视制作播出的《咱们穿越吧》便是一档有意思且有意义的历史体验节目。虽为穿越题材,但却区别于戏剧形式的穿越,不戏说,重考证,可谓是一部兼具历史教育性和趣味性的中国传统教育大片。为了保证能客观地还原历史真实情境,节目组还特意聘请了近50位历史专家作为节目顾问,为节目中的道具和历史的细节一一把关,而在节目中不时释放出那个时代的历史知识点,无论是情节还是道具均经过反复推敲,使明星和观众体验到了“真实的历史”。
作为湖南卫视重点研发的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开播十多年来,《变形计》一直在专业领域保持高水准的节目质量,对国内电视节目形态及电视理念产生重要影响,在2007年亚洲电视节上获得“最佳真实电视节目奖”,堪称“现象级”节目。《变形计》以“纪录片+真人秀”模式展现主人公互换生活的真实过程与内心变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学龄儿童及家长群体中享有较高口碑,在社会上数次掀起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讨论。在策划理念上,《变形计》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特风格定位和社会责任——不请大牌明星,没有华丽外景,不搞恶意噱头炒作,主打素人实拍;秉承“换位思考”的精神,不仅让变形主人公体验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也让观众感同身受,让人们更加重视亲情、友情,感知生活的来之不易,并且对新的幸福生活充满信心。
(二)谋求实用性与悬念性的统一
“慢综艺”根植于人的日常生活,既强调挖掘“生活”的实用价值,又不舍弃“综艺”带来的娱乐性与悬念性。央视财经频道的老牌节目《交换空间》便是一档贴近普通电视观众,倡导自主动手、节俭装修理念的服务类综艺节目。每期节目都将会有两个勇气可嘉的家庭出现。他们将提供自己房屋中的一间,在装修团队帮助下,互换装修。简单地说就是你给我家装、我给你家装。他们只有48小时时间,以及8000元有限预算。如何在规定时间有限预算内完成装修任务是最大悬念。栏目在保障观赏性的同时,提供装修知识、家装创意、家装常识,让电视观众重新认识家庭装修的乐趣和家的意义。
在叙事策划方面,《交换空间》设置了实用和情感两条线索。在环节交错中实现推进节目进程、制造悬念、刺激需求、释放情感四个主要功能。装修中的实用性是推进节目的主干,情感冲突是绿叶,两者相映才能成趣。《交换空间》所有环节的策划都是围绕这两点进行考量的,两条线索并行交叉,一主一辅,融为一体。制造悬念非常关键。综艺节目具有的挑战和圆梦的特性,决定了栏目要在实用和情感两方面不断地制造惊喜、意外、悬念。设计的环节就要具备能制造浪漫,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等多种功效。在环节设计时,要让每位节目参与者都能找到各自的真实需求,有所收获。同时,家装真人秀也是一场选手之间的“情感秀”。对以夫妻选手为主角的、收视对象偏都市女性的节目,必须要有让她们释放情感、表达爱意的环节。《交换空间》制片人张铁忠认为,“真人秀”其实不是《交换空间》最引人的地方,为什么有那么多成年观众痴迷?关键在于节目的实用性。一切看点,都是建立在“实用”这个基础之上。
湖南卫视的《中餐厅》融合了“美食烹饪”“合伙创业”“异国生活”等多种体验元素。一开始,栏目组“扔”给明星合伙人们的只是一家装修完成、有基础经营设施的“中餐厅”。拿到的开业启动资金和零花钱后,五位明星合伙人不仅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还要仅靠五人之力经营起这家中餐厅。因为没有剧本,五位合伙人无法预料到接下来《中餐厅》将发生的事情,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来改变自己的经营战略。可以说,《中餐厅》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一档传承中国美食知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电视节目,更是一趟充满意外之喜和异国情趣的真人秀旅程。
(三)谋求过程展示与过程控制的统一
过程决定了节目的真实感与可看性。对于观众来说,生活秀是过程的展示;对于节目策划和制作者来说,难就难在对过程的控制。湖南卫视《变形计》的成败得失颇有借鉴意义。这档节目安排参与者在7天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生活。节目全程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播出。从节目规则设计来看,短短7天变形,要好看,必须要有冲突,有悬念。但事实上,生活中的冲突不可能那么多。作为真实节目,编导必须尽量不干涉人物的活动,但为保证节目可看性,又不得不人为策划和设置冲突,将主角的心路历程浓缩于有限时间——矛盾由此产生。
《变形计》使用多种方式介入拍摄,刺激主人公在“秀”中的表现。其中,最主要的介入,是导演对互换双方的行程设置。例如在《网瘾少年》中,由于担心陕西孩子高占喜在城市里变得娇气,安排他去卖报纸打临工,这是根据主人公们在已发事件中的表现,人为设置的议程。如同变量实验一样,制作方按照自己的策划让主角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改变行为,以获得可看性,但质疑节目真实的声音由此产生。节目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不刻意运用剪辑技巧营造矛盾。这种方式容易让观众沉浸在故事设置的环境里,但平铺直叙的“过程秀”缺乏悬念和高潮,且一般都是“互换——受触动——变好”的雷同模式,因而容易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反观湖南卫视引进制作的《爸爸去哪儿》,其主题更为丰富,叙事也更加多样。5对明星父子(女)在代理村长李锐的安排下,开始他们一轮又一轮的任务。短短三天两夜,将成为平日里很少有机会待在一起的父子(女)拉近距离的难忘时光。以第一季第4站(第7期、第8期)为例。新的旅程来到了山东省威海市的鸡鸣岛,但不幸的是王岳伦父女误点赶不上飞机,无法按时到达威海市,因此其余的四组家庭先行前往海岛并入住当地房舍。五组家庭到齐,孩子们独自领取午餐之后,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前往海边钓鱼,之后五位爸爸和当地的渔民出海作业,孩子们则去赶海,而晚餐则是白天父亲和孩子们得到的海鲜。本集最后安排了5组家庭下集要完成的任务,即五位父亲中,四位要跟随渔民出海作业,一位父亲留下来单独照顾5个孩子,最后选出的父亲为田亮。第二天,田亮大早便开始打理5个孩子起床事宜(石头、Angela和天天是自行起床),其余几位爸爸跟随渔民出海作业。早餐过后,5位孩子们要到地道里去查找“宝藏”(实为荧光棒等玩具),而五位爸爸则待在地道另一端等待孩子们“寻宝”归来,以表惊喜。但出洞之后由于Angela受到惊吓哭泣不止。下午孩子们陪同岛上的老爷爷和老奶奶玩耍,爸爸们则帮助当地人修补房顶。晚上时间,爸爸们主动邀请老人们一起用餐(席间老人们也感触良多流下了泪水),之后便一起做游戏直到人群散去。由上述情节可见,节目组一方面真实记录和展示明星父亲、子女的渔村生活体验,甚至一言一行;另一方面,通过任务的巧妙设置,实现了对节奏和剧情的有效控制。为了保证节目内容的真实完整,节目组无缝录制,现场记录的素材超过100小时。在节目中,5位明星还原到爸爸的角色,单独肩负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节目组策划了一系列由父子(女)共同完成的挑战任务,父子(女)俩在不熟悉的环境下状况百出。相比原版节目,湖南卫视版本侧重考验明星带孩子的能力,更加重视讲述亲子故事,在制作过程中较好实现了过程展示与过程控制的结合,亦即真实体验与精彩叙事的统一。
事实上,无论是“偷拍”秀、生活技能秀,还是社会实验节目,前期周密的策划必不可少。当前,应着力进行综艺元素多样性、民族性方面的探究,开掘创意源泉。在科学传播理念上,应寻找真人秀与时代精神结合的新样式、新观念、新介质,以开放思维的方式,加大对节目内容的研发力度,实现国情需要与民情需要的统一。
案 例
青春态综艺的价值观输出与模式创新
——评《青春有你2》的策划特色[25]
青春是文艺创作的永恒话题,国内综艺节目的青春态探索始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自制综艺的兴起和海外综艺模式的不断引进,在工业化生产、流行文化主导、追求舆论热度的背景下,青春综艺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由爱奇艺自制的网络青年励志节目《青春有你2》(以下简称《青你2》)正是这个背景下的一个成功典型。节目的主要内容是109位女练习生在4位明星制作人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为期4个月的训练和舞台竞演,最终由观众投票选出的9位成团出道。节目于2020年3月12日起,每周四、周六上线播出,5月30日播出总决赛“成团之夜”。在这里,观众看到了当代年轻人身上的执着努力、在奋斗中释放的青春激情和逐梦路上的人生价值实现——这正是青春综艺全部流量的真正来源。
一、价值观设定:为网综注入向上正能量
一个有持久生命力的综艺节目,必然有正确的价值观传递。《青你2》的创作背景是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网络综艺节目的监管,并不断强调网综要有传递主流价值观的责任。一段时间以来,青春态综艺在以草根选秀、平民语态颠覆传统高雅文艺的同时,流露出严重的“审丑”倾向。一些选秀选手为吸引眼球搏出位,不惜展露丑态,甚至一些坐在导师席上的资深艺人也口无遮拦,刻薄相见,他们在刻意反主流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低俗之境,拉低了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准和道德水准。
女团选秀是一个相对圈层化的综艺类型。当前,“综艺”这个概念已越来越偏离“综合的艺术”这一最初含义。在互联网生产高度垂直化的今天,说唱、街舞、旅行、青春励志类综艺等传统综艺时代相对小众的题材相继被开发出来并获得成功,产生出《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等爆款节目。青春文化本来就拥有鲜明的小众流行和非主流特征,今天还带有了典型的圈层化属性。但圈层化不等于背离主流。在节目价值观设定上,《青你2》强调根植于当代流行文化,却不流俗;自带青春亚文化基因,却与时代保持共振,坚持开放、多元、向上的主流价值引领,用美好而不失娱乐感的优质内容突破圈层。
《青你2》是一档商业选秀节目,但也是青春梦想、真挚友谊、励志打拼和价值认同的承载体。作为2020年春季全国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上线的唯一一档大型选秀类节目,《青你2》有着鲜明的价值观输出。从开播前的预热短片就可以看到正向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视频中练习生的训练画面搭配鼓舞人心的旁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梦想和奋斗等关键词。结尾画面出现“多远都可以到达”更是直观地向观众传递了一个温暖的信息:这些练习生也是追梦路上的普通一员,追逐梦想的道路难免有挫折,但这份初心与坚守正代表了这个特殊春天的希望。
二、主题创新:“不定义自我”带来新可能
工业化是当代文化工业进行偶像生产的重要支撑,借助练习生和选秀出道,大量青春偶像被送入市场。2018年,《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第一次将韩国原版Produce101模式引入国内,带给市场的是变革式创新。但随后《青春有你》《以团之名》《创造营2019》相继出炉,同质化竞争严重。《青你2》策划的独特之处在于提出“X概念”。X代表不确定性,这寓意节目自身和训练生们的无限可能性。还在决策阶段,制作团队就将这一季的主题定位于“不定义”,不定义女性,不定义女团。正如“导师”蔡徐坤在节目中向姑娘们宣布的史上最“宽松”的考核标准:“请你们带着对‘X’的无限想象,选出你心目中最能代表女团的九位练习生。”
从“X概念”开始,节目策划人和制作者试图突破传统思维,让女团有所进化,这或许有助于摆脱歌舞组合同质化和速朽的命运。节目招募的百位练习生,是109个鲜活的个体,也是109种当代女性的青春姿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欢乐搞笑的小王、飒爽的上官喜爱、“牛头梗”张总、不会跳舞的原创歌手王欣宇、主动走出舒适圈的网红博主林小宅……对于观众来讲,这种“非常态”选手的出现,可以减少观众对于传统女团的审美疲劳,毕竟大家都知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青你2》要打造的女团不是公式化的,导师ELLA在节目中坦言:“大众对于女团会有一种要求,比如甜美、可爱、没有太多的社会经历,被塑造得很类似。可是谁说女生只有一种样子?”由此,节目不仅真实展示了当代青年人的生活状态,更向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展现了一种勇敢生活的可能性。而节目中多样化的女生形象,还有助于破除娱乐行业的性别偏见和对偶像艺人的刻板印象。
109位练习生最终只有9人能够出道,而剩下的100名女生仅是陪跑者,但对于观众来说,互不撞车的女生“人设”无疑有利于吸引更多粉丝。学霸选手、原创唱作人和跨界训练生的出现意味着,在这一青春偶像的生产链条中,情感、文化和生活阅历的修炼,而不仅是单纯的歌舞唱跳,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拒绝平面化的简单人设,及时填充工业复制时代的文化空洞,将为这些青春少女成长为优秀的全能艺人打下坚实基础。[26]
三、形态策划:选秀与真人秀的恰当结合
《青你2》从表面上看是传统意义上的选秀节目——选手台上献技,观众台下投票——但其有别于同类节目的一点就在于最大限度引入“真人秀”元素,在保持选秀风格的同时,力求将练习生和导师的日常展现出来。其操作方法是:设置能激发人物个性的赛制,拍摄海量素材,从中整理出人物成长及人际关系的故事线,用起承转合的剪辑凝练节目的戏剧性。为期4个月的封闭训练,练习生吃住在集体宿舍,在这个节目组营造的“拟态环境”中,女生间的悄悄话、练习节目的讨论、集体生活的点滴趣事都被悄然拾取,展陈在观众面前。当看到女生们第一次进入集体宿舍时,观众会很自觉地联想到自己上学的情形:虞书欣的自来熟,赵小棠的外冷内热,孔雪儿的女神范,类似的形象是存在于观众身边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观众与节目的距离感。“大虞海棠”CP之间的互相调侃,就是观众自己和死党的现实投影……通过这些极具共情感的画面,观众会产生共鸣,进而对节目产生认同。
在赛制上,《青你2》首先是初评级,从A到F,选手的自主选择权也随等级不断下降,本是同一组合的选手通过初赛有了高下之分,这中间有失落的真实,也有共勉的感动。随后分组位置评测,业务能力有差距的选手合作,话题性十足,如“冰清玉洁”的公然抱团遭到网友集体声讨。到了最后三次的顺位演出中,前期评级较低的虞书欣和赵小棠排到了前9顺位,而前期评级较高的上官喜爱和戴燕妮却排到10名开外,练习生的业务能力不再是评级的唯一通行证。在当下综艺节目中,相较于练习生的业务能力,观众更需要的还是节目的真实感和代入感,设定程度过高的综艺节目也会遭到排斥,原因就在于观众在享受戏剧性的同时,更需要真情实感。换句话说,在“真人秀”当中,“秀”只是辅助手段,而“真”和“人”才是观众更为看重的。相较第一季,《青你2》并没有在选手之间的“微妙竞争”上进行过多渲染。相反,节目大量展示女性之间互谅互助的情感,展现了非常多的温馨小细节。
策划团队认为,从《偶像练习生》到《青你2》,有一个精神内核是一直没有改变的,那就是追梦和成长:“个人对于梦想的情感,队友之间的感情和友谊的这个点,其实是我们从‘偶练’到现在一直保留的一个核心。”为了体现出一个主题,节目组特意改动了一些设计,比如训练生们第一次见面,不再是社会性意味极强的“抢位子”,而是100多人的“长桌宴”;而节目的最后一期,也为这些练习生设计成一次毕业联欢会。“选秀也好,综艺也好,我不想把它做成一个观众只看表演那几分钟的一个节目,我觉得大家更喜欢看到的是在这个过程之中,人的成长和改变。”[27]于是,人的情感和人的成长故事,而不是比赛本身成为节目讲述的重点。
四、融合传播策略:线上线下联动助力节目“破圈”
从开播伊始,《青你2》就频繁“出圈”,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话题狂欢。比如病毒式传播的“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以及解锁了“reader”这类网络新词。作为一档偶像养成系节目,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由粉丝见证偶像幕后成长的整个过程,并由粉丝投票打榜决定选手的评价排名和最终竞演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偶像与粉丝相伴成长,粉丝在为自己所喜爱的选手加油助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参与感和互动感。
作为爱奇艺“偶青系列”的第三部产品,近三个月时间,《青你2》国内累计热搜数量高达4114次,热门选手收获大量拥趸,微博增加粉丝300万+。截至5月29日,微博节目相关话题阅读到达508.7亿。为增强粉丝黏性,推出“青你2全民REACTION”,通过自我内容的生产提升粉丝参与感,粉丝能够以评论或吐槽的方式生产属于自己的UGC内容,加上奖金、决赛门票礼品等设置,最大化地构建起粉丝圈层文化。通过丰富多样的线上技术手段,一键解锁的“奇观”功能、多视角同时观看模式、AI沉浸功能、一键截屏功能等,满足观众个性化的观看需求,及时了解节目的特别内容和录制花絮。在主节目之外,衍生节目是选手们展现魅力的第二阵地。精心打造“一周综艺带”,推出《青春+点戏》《可爱又迷人的她》《谢谢你陪我走到现在》以及吃播、电台等内容。对“青你”IP的全方位营销,使得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现象级节目。
在传播策略上,采用了“平台主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在线下推广方面,针对观众以年轻人为主的特点,爱奇艺开发了IP相关的各类实体产品,包括官方潮玩形象“婧妹”YUNI、饭饭星球的青春扭蛋机、各大城市商圈的《青你2》粉丝站等。线下营销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休闲喜好,产生了强大的、多元化的互动体验。节目推进的过程,是偶像养成的过程,也成为培养粉丝黏性和忠诚度的过程。同时,粉丝在支持偶像出道和伴随偶像成长的过程中,将获得独特的认同体验和青春激励。随之而来的,或是循环往复的流量变现和产业扩张。
【注释】
[1]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第275页。
[2]吴保和:《电视文艺节目策划》,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第68页。
[3]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第93页。
[4]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第101页。
[5]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2018网络原创节目分析报告(网络综艺篇)》2018年11月。
[6]张国涛:《中国电视综艺的四个浪潮及其思考》,《现代传播》2005年第9期。
[7]朱述超:《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狂欢化与公共领域》,《当代传播》2011年第1期。
[8]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第6页。
[9]熊忠辉等:《视听节目形态解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第143页。
[10]惠明:《国内外真人秀研究及收视调查》,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3-10-29/1928250053.shtml。
[11]尹鸿:《真人秀节目分析》,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3-10-29/1906250048.shtml。
[12]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1页。
[13]Mark Andrejevic:Reality TV:The Work of Being Watched,Rowman&Littlefield,2004,P8.
[14]阎安:《拟态生存中的真人秀——对“真实电视”的一种文化解读》,《现代传播》2003年第4期。
[15]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第4页。
[16]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36页。
[17]阎安:《从海外流行节目看电视选秀的形态创新》,《东南传播》2011年第12期。
[18]尹鸿、陆虹、冉儒学:《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现代传播》2005年第5期。
[19]喻国明:《真人秀节目对中国电视格局的影响》,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3-10-29/1915250049.shtml。
[20]肖建兵:《也谈如何理解真人秀节目的本质与特点——与尹鸿先生商榷》,《广告大观》2004年第9期。
[21]阎安:《海外现实生活类真人秀的常见形态及创意》,《视听》2011年第2期。
[22]李萍、徐勍:《功能性真人秀的创意与方向》,《新闻记者》2006年第12期。
[23]喻国明专访,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3-10-29/1947250055.shtml。
[24]广电总局:《真人秀有意思也要有意义》,http://ent.sina.com.cn/tv/zy/2015-07-23/doc-ifxfhxmk6572251.shtml。
[25]本案例分析由苑亚超执笔。
[26]阎安:《青春励志物语:〈青春有你2〉的偶像生产与榜样力量》,中国青年网2020年3月20日。
[27]马戎戎:《〈青春有你2〉:拒绝被定义的女性自我表达》,《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