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与“虚构”手法的综合运用

三、纪实与“虚构”手法的综合运用

事实上,很少有纪录片仅使用单一的纪实手法,或完全依赖于“虚构”策略。当前绝大多数纪录片都是综合使用多种表现技巧,将解说段落、纪实段落、访谈段落、真实再现段落交替穿插起来,呈现出一种以纪实为主,但允许各种“创造性处理”存在的混合风格。对于策划者来说,是解说元素多一些,还是纪实元素多一些,或者“创造性处理”多一些,是在创作之初就必须考虑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编导对不同元素使用上的偏重,直接导致了纪录片风格的差别。

《昆曲六百年》是一部以再现、纪实、动画等影像手段勾勒高雅经典的昆曲与沧海桑田的昆曲史,还原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处境,展示昆曲六百年的历史以及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和卓越的艺术魅力的电视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与江苏电视总台专题部联合制作。这部纪录片内容涉及历史和当代,表现形式相当丰富且有所突破,具体形态包括访谈、动画、空镜、再现、纪实段落等五种:

1.访谈

纪录片《昆曲六百年》信息含量大,累计采访各种人物近百人,包括昆曲业内专家、演员、风俗研究者、文化学者、其他艺术领域代表人物、关注昆曲的国际人士,等等。

2.动画

综合使用二维、三维动画,主要集中在前6集。片头使用了水墨动画,表现莲花、楼阁等意向,极具中国风。

3.空镜

指向性明确,信息量丰富,有些镜头强调象征性,采用电影式的造型手法。

4.再现

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再现的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三种。其一为剧情再现,在历史场景中表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其二为言论再现,以再现的方式引用历史资料;其三为剧目再现,即将某些昆曲剧目在特定的灯光和场景下进行表演,达到强化的作用。

5.纪实

记录昆曲的现在进行时态。主要根据目前发生的事件以及抓拍到的情节。例如,第1集中新版全本《长生殿》在2004年冬天进京公演的场景,以及2006年4月昆剧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上演全本大戏的情景,都是现场记录拍摄的。

在构思一部纪录片时,即便是偏向于纪实风格,从平衡的角度考虑,也应注意灵活运用纪实元素和造型元素。在《昆曲六百年》中,纪实元素主要存在于纪录片所处理的素材之中,它表现的是在生活中除对虚构的情节以外的一切有意义的事情,它可以综合地说明事物的背景、历史和未来,它可以剖析昆曲的历史,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挖掘它们美与丑的含义。而造型元素的使用集中体现了编导者构思这部电视片时的美学追求,它主要指对画面美感的追求,时空剪辑的自由度,节奏的把握以及电视语言的流畅。常见的造型手段有场面调度(包括镜头、主体和环境的各种手段)、编辑处理(如隐喻、象征、对比、积累、呼应、平行排比)、构图处理(如光线、线条、虚实、透视、层次),等等。造型元素的应用,使电视纪录片具有了更多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