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媒介的特征
尽管界面和渠道正发生深刻变化,声音媒介的基本传播特性并未动摇。对声音媒介传播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把握音频节目策划的内在规律,这种认识是从对传统广播的研究开始的。吴缦、曹璐在《新闻广播研究》中提出广播传播具有“远距离”“线性”“非实体”“一对众”等原生性特征[2];李幸教授提出广播具有“点对面传播”“平民化传播”“便捷性传播”等特征[3];郝朴宁、陈路则认为广播传播的特点是“传播的快速性与声音的易逝性”“传播的广泛性与收听的随意性”“内容的丰富性与接收的被动性”“声音的传真性与信息的变异性”[4]。学界关于声音媒介传播特征的思考颇多,其中有两点共识值得关注。
其一,声音媒介是时间性媒介。
任何传播媒介都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并显示出自身独特的性质。书籍、杂志、报纸、照片、石碑等,是占有空间的媒介;广播、电话、对讲机、无线通信等,则是时间性的媒介;面对面交谈、面向公众演讲、电影、电视、电脑等,则是时空兼具的媒介。空间性媒介是以负载有序的线型的文字符号为主,因而较适宜用来传播高深的观念、复杂的思想、琐碎的情报和严谨的材料,也适合用于传播篇幅长的、准备作为证信的或不紧急的信息资料。时间性媒介是以负载有规律的诉诸听觉器官的声音符号为主,因此较适合用来传播悦耳的音乐、紧急的事情和短促的、无须留存或不准备作为证信的信息,也适合用来表述“弦外之音”和进行情感暗示。
音频节目以时间为“篇幅”。其时间性是指:不占据物理空间,而仅在时间中展开;声音的超距离、大范围传递信息的特性,大大延伸了耳朵的功能;声音传播稍纵即逝,其线性不可逆性质,使接受者在信息的选择上受到限制。还应该看到,即便是传统广播,也能够吸引一定区域内大规模的不特定受众同时“在场”,并能够进行实时的直接互动。
其二,声音媒介是伴随性媒介。
伴随性是声音媒介区别于其他电子媒体的重要属性。伴随性也称“伴侣性”(Companionship),是指人们在收听音频节目时,还可以从事其他工作,也就是说,收听可以只作为一个伴随行为。[5]这是声音媒介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其实,伴随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收听行为常常与人的其他活动同时进行;其二是说音频媒体具有便携、移动的接收优势。众所周知,一定响度的声音传播距离是有限的,距离声源越远,清晰收听信息的难度也就越大。如果接收终端无法便携,则必然导致听众只能在声源附近的有限距离内活动,其结果,不是声音伴随人,而是人伴随声音。早期的收音设备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人们只能围坐在收音机周围收听,或在有限范围内活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街头巷尾的“大喇叭”和进村入户的“小喇叭”一度得到迅速发展,但直到便携式、移动式的收音设备普及,声音媒体的伴随性才真正得以实现。“随身听”正是对这一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移动是声音媒体最大的生存优势之一。美国广播界有句名言:“车轮子和干电池拯救了广播。”说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广播被电视逼到悬崖边缘时,车轮子和干电池赋予广播在移动领域的优势,使广播继续生存下来,并且有了今天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现如今,便携式电视接收机、便携式影像播放器、便携式电子书、便携式互联网终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可穿戴媒体终端纷纷出现。但在伴随性上超过广播的还比较少,除了技术因素,广播仅借助声音进行信息传播的“单信道”优势也是重要原因。数据显示,用户在运动、开车、家务等体力劳动时、上下班通勤时最常收听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