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类综艺节目策划思路提要

二、选秀类综艺节目策划思路提要

肯·沃维克将《美国偶像》的高收视率归结为“三合一”的综艺模式。首先,海选阶段,水平参差不齐的选手进行本色表演,各种搞笑场面令观众捧腹不已;其后,中间的遴选,观众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参与到评选过程,互动参与激发了收视热情;最后,决赛阶段的激烈竞争扣人心弦,节目达到高潮。集娱乐、参与和艺术于一体,《美国偶像》的成功显得那么顺理成章。这一模式已成为才艺选秀的标准模式。世界上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以此为蓝本,推出了自己的选秀节目。在中国,包括《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在内的初代选秀无不参照这一模式打造,时至今日,这种模式仍大量存在于选秀节目之中。综艺节目的设计,至少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模式(版式)、板块、元素。对于策划者来说,一个由理念主导的节目模式,在具体操作上由多个单元组成,根据节目结构的不同,可以称之为板块或环节。将板块或环节进一步肢解,不难发现,在节目环节中其实融入了各种不同的关键性元素。《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一书列举了表演选秀类真人秀的七大关键元素:海选、游戏娱乐、PK、秀出个性、互动、制造大众明星、创造收视奇迹。[16]这些元素在选秀节目策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通过不同环节的设置予以体现。

(一)“海选”环节的策划

“海选”原为中国农民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直接选举方式,即村干部直选。国内初代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让“海选”一词家喻户晓。在这档节目中,所有选手根据报名先后进入摄影棚,面对评委演唱自选歌曲(无伴奏),评委按铃表示演唱结束。评委会对其表现作一简短评价。在海选结束后,评委将从所有参赛选手中选出50名优秀选手进入复赛。其实,“海选”方式在西方同类节目中早已普遍使用,《美国偶像》通常以三周海选开场,但其遴选方式要更加灵活,观众甚至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参加初试。《超级女声》在后期增设了“网络唱区”,“海选”方式趋于多样化。到2010年《花儿朵朵》推出时,智能手机刚刚发展成熟,用户录制30秒至1分钟的演唱片段,上传视频即可参赛。“海选”将节目的主角由明星让位给普通民众,成就了一场场“大型无门槛音乐选秀活动”。不分唱法、不论外形、不问地域,只要喜爱唱歌并且年龄符合参赛限制均可报名参加,这充分激起普通民众的参与热情。“海选”过程的原生态播出则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和可视性。

当然,“海选”也降低了表演秀的专业程度,于是在节目策划时可以考虑不采用“海选”方式,或对“海选”设置一定门槛。例如,《中国好声音》由导演组到全国各地去挖掘学员。导演组认为:“好声音难觅,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导演组在全国寻找好声音,真是碰上一个算一个,有些是圈内音乐人、电视人介绍的,既然是在行业内,有过参加其他选秀经历也并不奇怪。此外导演组还会到一些酒吧、专业院校去挑选,甚至某些大型企业的工会、文工团去找。”这就与常规“海选”策划形成了差异。

(二)“PK”环节的策划

颇具中国特色的“PK”一词,源于网络游戏的“Player Kill”,有单挑、对决等意。《美国偶像》选手表演完之后,等待选票和淘汰,并没有选手间的PK,而2005年的《超级女声》则把PK发挥到了妇孺皆知。这一环节是指,两名实力相当的歌唱选手进行比拼,最后只有一人胜出,另一人淘汰出局。多数选秀节目的晋级都会策划“PK”环节。“PK环节”的设置增强了选秀的对抗性和悬念性。2017年以后,随着《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等网综的兴起,与“PK”类似的battle一词开始流行。battle在英文里是战斗、争斗、作战之意。作为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起始于嘻哈文化,常常用于在说唱、街舞中,是选手之间的一种PK和较量,近似于“斗舞”。但究其本质,还是一对一的较量。

类似策划还比如《中国好声音》的“导师考核”环节,其大致规则是4位导师各自在一期节目中,考核自己队内的14名学员。每期节目由导师把旗下的14名学员两两配对,分成7组,通过两人合唱一首歌的方式,选出7名学员。随后将有一名学员被导师“钦点”直接进入今后的“表演秀”,剩下的6名学员被分成3组,每人唱一首自选歌曲,最后仅有3名学员能被导师留名“表演秀”。经过“导师考核”,每个导师旗下将只剩4名学员。于是,选手的命运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连续剧,谁将胜出,谁会摘下桂冠,整个赛事是一个大的悬念,每场赛事是一个小的悬念。一个悬念接着另一个悬念,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可见,除赛事本身的悬念外,节目策划者还应善于制造悬念,甚至将悬念迟滞化、过程化。

(三)互动与投票环节的策划

互动是选秀节目的内在动力。在真人秀的生产、流动环节中,与观众的互动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有的节目以观众反馈决定选手去留,有的节目以此设计比赛环节,真人秀大多依靠观众参与得到最直接、快速的信息反馈,因而节目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口味,另一方面方便迅速调整,这也是选秀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选秀节目一方面邀请部分观众参与节目,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途径分区投票,最终产生年度排名。

融媒体时代,综艺节目与社交媒体互动紧密结合,互动策划可供选择的方式也在不断增多。以《中国好声音》为例,通过微博策划热门话题与讨论,甚至借助“热搜”制造娱乐话题,引发粉丝的再次传播与后续互动。粉丝文化与社交媒体互动相结合,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动方式,称为“打投”。所谓“打投”,通常指粉丝圈里专门组织用来打卡投票的群体,一般直属于明星后援会或粉丝组织。粉丝组织通过社交媒体募集资金,购买账号后,分发给各个打投群管理,然后再分给参与的粉丝。粉丝通过这种极端的投票方式,表达对明星或选秀选手的支持。《创造101》是腾讯视频在2018年推出的偶像女团养成综艺节目。其主要设计是,对101名女练习生进行培训,然后通过PK和观众投票,最终选出人气最高的11位出道成团。为帮助心仪的选手出道,在投票环节,各家粉丝之间的“打投”无异于战争。这种投票互动的方式是设定规则的节目组与粉丝群体“合谋”的产物,随之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饭圈文化”。

(四)场外环节的策划

生活中原汁原味的、不加修饰的行为过程完整展现出来,是真人秀最大的魅力。早前的表演类综艺节目,如“青年歌手大奖赛”展现的只是参赛选手经过包装后在舞台上的表演,以及评委的评判和最后的颁奖过程。观众看到的是经过精心安排、不允许有任何与计划不符的节目,“春节联欢晚会”就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选手们在舞台下的表现、选手的心理活动、舞台下的生活等内容却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观众几乎不能获取选手舞台背后的信息。这样的节目发展到最后,形式越来越单调,越来越缺乏创意,观众也出现了审美疲劳。

当代选秀节目一改过去的节目形式,策划了很多场外环节,以展现幕后的精彩。如将选秀活动的海选、复选、预选、决赛、选手培训等过程都原生态地呈现在电视屏幕上。这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比赛活动,而是一出精彩的“情节剧”。其中较为典型的如选手培训、幕后公益活动、亲友团助阵、MV拍摄花絮等。《中国好声音》热播后,还适时策划了衍生节目《中国好声音——成长教室》,以12集纪录片完整展现几位导师如何训练学员的场外花絮,再次获得观众肯定。《创造101》更是一个记录从101名女孩中挑选出11名组成偶像团体全过程的节目。整个节目不仅展现她们在舞台上比赛的过程,也展现了她们很多台前幕后训练、生活中哭笑哀乐的状态。观众作为群众制作人,通过App投票,全程参与并选出最希望出道的11人。通过呈现大量台下内容,视频综艺完成了从“秀结果”到“秀过程”的转型。

此外,个性化的评委也是选秀节目的一大“卖点”。如《荷兰好声音》的评委安杰拉(Angela Groothuizen),是个摇滚流行歌手。她除了有力略带沙哑的声音,更吸引人的是其豪爽、亲切而热情的人格魅力。因此,男女老少都愿意加入她的队伍,尤其是孩子们(荷兰办有儿童版The voice kids),特别愿意选择这位“奶奶”。“好声音”系列的诸位评委活泼风趣,互相“斗嘴”,为了争夺一个优秀选手,费尽心思,也成为节目的一大看点。再如《美国偶像》有“毒舌”评委西蒙·考威尔,亦是个性十足、颇受观众喜爱的屏幕明星。从节目策划的角度看,他们是与选手同样重要的人物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