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结构谋划

一、纪录片的结构谋划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有个结构的问题。古人称结构为“造物之赋形”。结构并非单纯的技巧和形式,它包含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剖析、提炼和概括,关系到作品主题意念的表达与深化,涉及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样式,等等。结构是节目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指将前期素材进行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对于纪录片来说,“导演通常仔细地搜寻叙事组织结构——即在开始前确定他们计划中的片子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等基本结构”。[6]结构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成败。纪录片结构形式多样,从时空的角度看,主要有依时间顺序组合成的时间结构、按照空间位置组合而成的空间结构,以及依据时间和空间双重排列交错组合而成的时空交错结构。

(一)纪录片的时间结构

时间结构也称纵向结构,是指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推移来组织节目内容的结构。这种结构一般用于叙事性纪录片中。它的特点是节目中都有中心事物或中心人物。编导安排结构是以事物发展的流程作为线索,把获得的材料按照时间顺序依次组织起来。作品内容的顺序和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顺序时间一样,体现事件本身的时间,因此是一种时间结构。这种结构方式严格按照事实的逻辑、因果关系,具有很强的叙述性。

1.按照事件进行的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这种方法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和叙述线索,循序渐进,脉络清晰,便于掌握,也便于接受。例如,著名纪录片导演陈晓卿早年拍摄的《龙脊》,整个故事的素材就是按照时间结构来进行编辑的。创作者以不同月份的山歌作为时间线索,让这个关于山村贫困学生的故事,连带丰满的人物和细腻的情节,在优美的风土人情中一一展开。

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结构,这里的时间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历史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大型政论片《复兴之路》一片就是按照历史线索构思而成的,逐集表现中国如何在国家危亡之际开始了民族觉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等等。其时间就是一种隐性的时间。

在处理复杂事件时,因为头绪繁多,在同一时间内发生的事情不只一件,线索难以厘清,因此仅有时间线索是不够的。而且,时间是硬线,容易流于死板、僵硬和单调。对于电视编导来说,仅使用简单的时间顺序是不可取的。例如,纪录片《姚明年》的主要线索是时间线索,从姚明入选NBA开始,到国内送别、国外迎接,然后参加比赛,第一次、第二次……第六次,然后再回到祖国。但其间还有其他众多的线索,比如对祖国的感情和祖国给予他的压力,对国外生活方式的逐渐适应,对NBA训练及比赛方式的学习,与翻译科林的友谊,与对手的较量等,每条线索都伴有大量的具体事件、细节,编导别具匠心地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塞进了时间线中,让人觉得丰富、饱满,也没有失去固有的清晰与分明。这些细节的加入固然是后期结构的产物,但编导预先构想的主体时间线则是结构全片的重要依据。

2.按照接触事物的顺序安排结构

用这种方式安排结构的纪录片很多。因为除非是电视剧,一般纪录片很难遇到有完整情节或完整时间进程的事件,甚至很难拍到连续性的材料,这就只能靠创作者根据对生活的认识去发掘和深化主题,把生活的本质意义有层次地反映出来。

人们接触事物的顺序有两种,一是感性的方式接触,体现为情感的深化;二是以理性的方式接触,体现为认识的深化。在实践中,叙事性强的纪录片会更多地按照情感深化的顺序来结构,议论性强的纪录片则更多地按照认识深化的顺序来结构。

一些由记者采访贯穿其中的调查类新闻纪录片,常常采取这种结构方法。在调查纪录片《苍穹之下》中,柴静回答了“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三个问题。而这也是她调查的顺序,影片结构也依照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这三个大问题还被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在结构上环环相扣,引导观众随记者采访的进程层层深入,最后步入高潮。

(二)纪录片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也称横向结构,是把没有时间连续的各个空间内容,按一定内在联系组织在一起的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节目中无中心事件或中心人物,但各个内容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这种结构一般用于人物多、头绪多的综合性报道当中,也用于非事件性(观念性)专题片。

《沙与海》是中国第一部获亚广联大奖的纪录片,该片记录了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一户游牧人家刘泽远和辽东半岛的一个渔民刘丕成的生活。通过这两户人家同与不同的比较,通过“沙与海”的对话,来表现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对个人生存状态的思考。生活在沙漠中和生活在大海中的人们,都有着曲折的生活经历,他们和自然环境抗争,生命的坎坷,理想的存在,质朴与平静,都是对现代社会浮躁与奢华的反思……在结构上,这部纪录片平衡对称,错落有致。整个片子非常严格地按照介绍完刘丕成之后,紧接着介绍刘泽远的顺序进行剪辑,形成“沙”与“海”两个地域相互对比、平行呈现的特殊空间结构。两户人家,一个在湛蓝的大海上,一个在银色的沙漠里,两种地方风貌穿插,让人感觉清晰有序。应该说,《沙与海》的成功首先得益充满奇思妙想的结构设计。

以地域作为板块的,如《黄河一日》。该片就是在中央电视台的策划组织下,以1995年3月21日这一天,从源头到入海口,黄河沿岸30个地方台同时开机拍摄,记录下这一天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状态。每处都是一个点,也即是一个板块。很多电视风光片往往是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来安排层次,反映创作者在不同空间、不同环境和地点的新的视点。它较之时序式结构,在层次安排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从整体上看就是按照空间变换来安排层次的。《话说长江》从长江源头开始一直到长江入海口,通过不断变换的位置,展示长江的雄姿和两岸的风貌。《话说运河》在节目开始的头几回里,先以序集展示出节目摄制的“海陆空”立体式战役的浩大声势。而后的《一撇一捺》《漂来的北京城》《江河湖海处》,则形象地概括了古老运河的内在与外在的气势,从京杭运河的两端介绍了运河源头的有趣知识。在中间部分,主要表现江南运河与苏北运河的风貌,着重挖掘运河自身的奥秘及两岸的风土人情,充分揭示出大运河的古朴之美。后面部分则侧重于反映大运河面临的问题,如污染、干涸、断航等,呼吁对大运河遗产进行治理与保护。

以“空间”变化为依据的“横向结构”,其一般特点是,把几部分不同的材料用一条主线按照顺序串联在一起,从事物的不同方面来展现同一个主题。这里的各个部分可以是紧密相关的,也可以是相对独立的。比如作品按不同的人物、地域、事件、年代、主题等分为几个板块,各个板块可以独立成篇,块与块之间不一定构成起承转合的关系。有时,这样的结构方式也被称为板块结构。上述认识是纪录片结构策划的重要参考。

(三)纪录片的时空交错结构

时空交错结构也称散点式结构,是把没有时间连续的各个空间内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组织在一起的结构。它既有不受时间约束的大幅度的空间变换方面,也有表现事物发展过程的时间推移方面。时空交错结构的纪录片纵横交织,相互推进,打破了生活正常时间、空间的连续性和顺序性,令时空纵横交错,将古今中外同时纳入片中。因而不再是单一的线性,而是立体交叉,具有深度和厚度的网状结构。

2019年由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便是时空交错结构的例子。纪录片首季聚焦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厦门五座城市,以一天24小时为观察轴线,采用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场景作为记录空间,并通过30多个温暖的现实故事,近百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见证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变迁与历史文化。《城市24小时》每集片长45分钟,通过切分重点时间段,寻找典型时间的5个到7个典型场景,构成每一则相对独立的故事。如第1集郑州,将故事划分为04:00、06:00直至01:00等16个时间节点,讲述郑州火车站、服装批发市场、二七塔、城中村拆迁改造现场、国棉四厂、富士康工厂、郑州一附院等9个地点发生的数十位人物的故事,并适时呈现河南特色饮食胡辣汤、烩面等。这样,既有空间的变换,又有时间的推移。节目编导对分属不同时空的素材进行了较为自由的组合,最终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同时,独立的小故事切片还可以制作成适合新媒体传播的短视频形态。

总而言之,对于创作者来说,不应该拘泥于哪一种结构方式,而是要首先考虑主题的需要,可以用单纯的时间结构或空间结构,也可以兼而有之,但不应为它们束缚手脚。在总体是时间或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局部作时间或空间的变化是可以的,而且这是丰富结构形式和改变结构模式化的重要途径,节目策划人员应该正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