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教节目的形态特征
“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3]社教类节目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与信息传播手段,以传播社会教育、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与一般社会教育机构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传播特征。
(一)传播的对象性
社教类节目往往有特定的受众对象,所以也可称之为对象性节目。对象性节目通常以受众的年龄、职业、行业、地域来区分接受对象,以年龄、职业或地域来区分教学对象,如少儿节目、老年节目、农村节目、少数民族地区节目等。就算是以一般受众为对象的社会教育节目,也常常具有某种专一性,如《百家讲坛》主要面向知识阶层;《我爱厨房》《天天饮食》等针对家庭主妇或中年妇女;《智慧树》《智力快车》以青少年为接受对象,等等。但也应看到,社教类节目接受对象又具有广泛性特征。接受对象的广泛性说明视听传播的对象面之广,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
(二)内容的专业性
社教类节目的传播内容在总体上看是丰富多样的,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法律金融、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理工农医,而且囊括服饰、烹调、理财、装修、园艺、育儿,等等,可以说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但具体到某一个栏目,其特定的接受对象的专一性又决定了节目内容的专业性。社教类节目内容整体的多样性是通过局部的专业性来实现和体现的,没有局部的专业性,多样性就会显得杂乱和肤浅。同时社教类节目内容又有着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内容的时新性,这是由媒体机构的属性所决定的,它的传播内容会在不同程度上打上新闻的烙印。这种新闻性主要表现在选题的针对性和高度的时代感上。
(三)形式的稳定性
区别于新闻节目的求新和综艺节目的多变,社教节目在形态上相对稳定。从内容上看,大时段内容和专业性选题都需要相对简单有效的节目形式。“形式大于内容”是社教节目的大忌。在长期选题的操作中,社教节目会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特征,这种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其教学内容上。理论上讲,完全可以像学校那样按内容循序渐进、系统地传授知识,如中央电视台在固定时段里连续播出的专题教育节目《上下五千年》,内容由古至今,由远及近,体系相对完整。可以说,正是社教节目的形式稳定性和内容系统性保证了节目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