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节目,延长产业链条
“从传播空间来看,广播电视节目从传统渠道延伸到互联网,形成了一个全媒体多终端多形态的传播空间;从经营空间来看,节目经营从线上拓展到线下,包括活动、衍生产品及相关服务,形成了一个从内容到服务的全产业链。”[10]一线强势视听媒体正向全国性或区域性融合媒体集团方向发展,着力构建“内容+平台+渠道+终端”的完整产业链;相对弱势的低线城市媒体则往往以具体项目为突破,谋求媒体融合的主动权。
(一)着眼生活空间,实现产品形态融合
在节目创新创优的基础上,融入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元素,实现向视听节目向多媒体产品的转变。例如,可以利用位置数据,将不同个体讲述的故事与具体“地点”相连,基于“空间图谱”开发城市多媒体信息应用。德国莱比锡召开的国际广播特写会议(IFC)曾播映过一部名为“Inside Outside Battery”的多媒体广播作品,当用户通过智能手机App进入该应用,即可从城市Battery的任何一个地点开始,走到什么地方就收听这个地方的广播特写。各种类型的节目、音乐、歌曲、文学、诗歌、时事新闻、调查性报道……告诉你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GPS会自动根据用户所在的位置播放节目,陪伴你穿行整个城市。[11]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为个人、地点以及环境信息三者结合提供了契机,也为大众媒体开发出更多适合城市生活场景的应用带来了技术机遇。上述产品就能够较好地匹配观光旅游、体育休闲等城市生活场景,针对地理位置变化,进行精确的视音频内容推送,实现供与求的高度智能匹配,为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又如,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推出的新媒体产品“驾车宝典”,可以根据用户所在位置提供个性化专属路况播报,告知车主所在位置的周边交通情况,这就与传统交通广播线性播报路况的方式有很大差异。当前,移动端已成为数字视频的主力消费平台,72%的人在移动终端上看视频,美国成年人花费在移动端看视频的时间比在PC端多50%。[12]未来,移动和视频是人们消费媒体的首要形式,而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此密切。通过打造本地“爆款”视听应用有利于用户数量增加,进而带动媒体整体转型。例如,苏州广电通过“看苏州”App推出“主播秀”项目,将一大批传统主持人打造为直播“网红”,仅2017年三个月时间就有123位主播参与702场直播,总点击量超过2300万,总评论超过10万条,累计打赏金额突破200万元。无锡广电也通过“智慧无锡”App开通了类似的“慧直播”平台,通过打造“城市主流网红”成功实现了传统媒体影响力向新媒体产品的延伸。
(二)依托线下场景,实现播映终端融合
视频消费的“多屏化”趋势明显。在此背景下,传统视听媒体唯有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充分开发社交、互动等功能,才能使其与线下场景联系更紧密、更具黏性。虽然多数视听媒体无力进行大范围渠道整合,但大多拥有城市LED大屏、楼宇电视、公交地铁电视等屏幕终端。2017年,我国户外电子屏广告市场规模达到了155.9亿元。在后现代社会,“城市是深深被文化渗透,被影像、再现系统、大众媒体与艺术所接管和转化的场所”。[13]当前,移动传输技术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基于客厅、以家庭为中心的观看方式,无处不在的移动终端正在形成与消费者全场景的融合,城市居民每天接触的媒介种类也呈现多样化、碎片化趋势。“移动、互联、互动”已成为各类屏幕的发展趋势。视听媒体可以依托具体的空间场景,与时下流行的Wi-Fi网络、微信二维码、手机App等结合,打造“网屏互动”新媒体形态,实现旗下各类播映终端的融合。近年来,多屏技术已成为世界范围视听业发展的重点,西欧70%以上的付费电视用户都可以使用“电视无处不在”(TV Everywhere)多屏服务。在中国,大规模商用的5G移动通信技术将为视听节目的多屏传播提供更多机遇。
(三)整合相关产业,实现全产业链融合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传统广电媒体产业链整合动作迟缓,集团内部依旧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结果导致今日实质上“有企业而无产业”的局面。对于多数媒体而言,当下应该重视对以节目为核心的衍生产品和产业的开发,打造具有特色的产品链和产业链,并形成自有品牌。

应对新媒体挑战,或融入新媒体发展——无论从哪个维度看,其关键都在于对特定空间内有限资源和市场的科学把控。通过深度融合旗下广电、网站、“两微一端”等媒体形态,构建众多基于社区的“泛圈层”,将有利于“突出重围”,赢得挑战。在这个意义上说,媒体融合本质上“不是通过技术升级对媒介形态进行创新,更应该对生产组织进行变革,以及在更大范围对媒体结构进行调整”[14]。位于“头部位置”的优势媒体必然走上产业升级之路,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内容产品,或借助媒体融合,转型为“服务媒体”或“关系媒体”,进而在更高端的站位展开运营。在这一过程中,以节目为核心的产品开发成为关键。在融媒体的思维下,一个重要的节目策划理念便是要善于通过品牌节目(或节目群)打造新媒体产品或形成特定的新媒体模式。
在节目策划和制作环节,应进一步强化IP意识,设计IP的不同表现形态和呈现方式,为版权价值最大化奠定基础。对于视听媒体来说,“全媒体产业链的设计应以新媒体IP为核心进行布局”[15]。例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苏州电视台的“施斌”、扬州电视台的“皮五”,实际上已经成为当地媒体的特有IP,对于城市台来说属于难得的独有和垄断性资源,在“熟人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杭州台就曾以“阿六头”品牌节目为基础,策划了电视主持人海选活动“我是阿六头”,成为配套的衍生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