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综艺”的形态特征

一、“慢综艺”的形态特征

“慢综艺”之“慢”,“慢”在对生活的体验、记录和细腻呈现。在类型上,可细分为“偷拍秀”、生活技能秀和社会实验节目等。美国广播公司(ABC)1990开播的《家庭滑稽录像》可谓“偷拍秀”的原型模式。《家庭滑稽录像》(America's Funniest Home Videos),英文简称《AFV》或《AFHV》,节目中播放普通观众自己用家用摄像机拍下来的无意中发生的趣事的录像。节目设置年度评奖,奖金高达十万美元。每期获得最搞笑视频称号的家庭可以获得一万美元的奖金。在国内,江西卫视播出类似节目《家庭幽默录像》,内容包括普通家庭成员之间的幽默生活片段,如宝宝成长记录、儿童搞笑瞬间等,主要收录普通老百姓使用家用DV、智能手机等有意无意拍摄到的各类有趣短视频,由刘仪伟主持。

在国外,生活技能秀以《粉雄救兵》为代表。2003年由美国Bravo有线频道首播,此后被NBC购入。《粉雄救兵》(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又译《改造糙男》)的主角是五个英俊潇洒、个性迥然的小伙子,Carson是时装设计师,Jai是高级买手,Thom是室内设计装饰师,Kyan是专业美容美发师,Ted则是美食家、烹饪和品酒高手。节目借用了“粉雄人群”追求时尚的敏感个性大做文章。五位“粉雄”的工作就是协助“糙男”们提高自己的品位修养和生活技能。每一集他们会闯进一个普通“糙男”的家中(多半是在其女友、未婚妻或太太的秘密邀请下),不由分说地“绑架”他,全方位包装他,将其从“邋遢鬼”变成一个时尚、性感、充满自信的都市男人。这个节目以开放的态度、语言和成功的设计包装吸引了众多观众。

《交换主妇》等则属于社会实验节目。《交换主妇》(Wife Swap)由美国广播公司(ABC)于2004年9月首播,兼具生活体验和角色互换双重元素。节目聚焦于两个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家庭,将女主人相互交换,去对方家里生活两周。第一周,她们必须遵守新家的规矩,按照过去的习惯行事;第二周,她们掌握主导权,以自己的意志改变新家,譬如“新丈夫”能否在家中吸烟、孩子放学后是否必须立即回家,等等。交换时间到期后,两对家庭重聚一堂,互相讨论彼此的“角色互换体验”。透过节目,人物本性显露无遗,还可以看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碰撞。节目另有英国版本,FOX电视网拥有类似节目《交换配偶》。

在欧美电视荧屏上,现实生活题材的“纪录性综艺”数量繁多。虽然制作成本一般不及竞技类真人秀,但社会影响丝毫不差,甚至不少低成本的实验性节目,因为天才的奇思妙想获得惊人收视率。其形态特点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重在体验的“生活流”

如果说竞技类节目的看点是“事件”,那么“慢综艺”的看点便是“人物”。这里的“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遍的“人”,而是具体的、特殊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突出个性的方式是把人物投放到一定的特殊情境中去,这种情境或许迥异于其熟悉的生活,但由此能够获得不同的感受。在与自己过去生活的对比中,人的个性与潜能被激发出来。当这一切被摄像机忠实记录于荧屏,“我的传奇”便成为可供大众消费的独特体验。[21]

例如:《交换主妇》提供的就是一种特殊体验。其中一集,一位主妇有洁癖,成天列着计划单,每天打扫房间5小时,家里不许有噪音;另一家则热闹而混乱,养了25只宠物,甚至还有只袋鼠蹦来蹦去,作息不定时,孩子们可以请朋友来家中留宿,狂欢至凌晨,吃饭也是想吃的时候就各自从冰箱里拿,餐桌都没有。互换第一周,两位主妇很不习惯,“洁癖主妇”得清理小动物随意排放的大便,她认为“混乱主妇”这样放任孩子和宠物,是在逃避责任;“混乱主妇”则感到新家阴郁压抑,难过得哭了,而丈夫也觉得临时妻子在捣毁自己的生活,一切糟透了。第二周,主妇掌权。“洁癖主妇”送走了22只宠物,留下3只,对屋子进行大扫除,规定必须10点熄灯,结果小孩不习惯地大哭。另一位则开始千方百计地装扮死气沉沉的房间,买来宠物猫和各种小玩意,请邻居带着小狗来家里玩。最后,“洁癖主妇”买了张餐桌,一家人第一次坐在一起品尝温馨的晚餐。古板的丈夫则被鼓励去爵士酒吧表演一曲,赢得了掌声和朋友,自己也喜欢上了新来的小猫。交换结束后,两对夫妻重聚,虽然混乱快乐型的妻子对洁癖妻子的举动感到愤怒,直接对她说“我恨你”,但“交换”体验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两对夫妇都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庭,他们从前极端的生活方式也有所收敛。

与此类似,BBC的真人秀节目《女人离开的一周》在7天的拍摄时间里,安排哈比村中的女人们离开家庭,度过一个为期一周的单独假期。节目策划人凯利·韦伯兰姆说:“我们的节目会真实地记录下女人离开以后,那些被突然强行推入家庭和社区生活的男人们身上都发生了什么。”无疑,这是“一场有趣的社会实验”。《卧底公主》(Undercover Princesses)则让三位分别来自德国、印度和非洲某部落或王室的公主来到英国埃塞克斯郡,同住在一栋房子里,体验普通人的生活,干普通人的工作,还要像普通人一样去谈恋爱。《名誉、财富和无家可归》(Famous,Rich and Homeless)则邀请了五位名人,包括作家、主持人、运动员、演员、记者等,他们放下原本舒适安稳的居所,在伦敦街头流浪10天,体验无家可归的生活。

近年来,国内电视机构相继制作了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互换体验秀《变形计》、亲子户外体验秀《爸爸去哪儿》、军营体验秀《真正男子汉》、校园体验秀《一年级》、旅行体验秀《花样姐姐》等节目。没有了竞技游戏对“大奖归谁”悬念的关注,“慢综艺”中关于“生活”的独特体验便凸显出来,在湖南卫视出品的乡村体验秀《向往的生活》中,每一期都设计用何炅的旁白开场,“我们在一起,就是向往的生活”——这句话点出了“慢综艺”的魅力,也是此类节目的最大看点。

(二)源于生活的“真情境”

在“慢综艺”中,节目记录的对象是特定“情境”中的人,而这里的“情境”与竞技游戏环境有诸多不同。极端的时空被日常院落替代,紧张激烈的人际冲突和人性暴露被现实生活的逻辑置换。现实生活秀虽强调记录独特的体验,但节目场景几乎都源于日常生活,无论国内的《变形计》或《明星到我家》,大量镜头拍摄自普通的家庭空间,更不用说《美国家庭滑稽录像》这类纯粹偷拍的节目。《老大哥》似的“牢笼”或《幸存者》中的荒岛,这些超现实的“人造情境”通常不会出现。

主题也常常来自生活。比如:《交换主妇》源于不少男人的口头禅“老婆还是别人的好”。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直接体验,但这一“心中总有”的情境却能被电视巧妙地设置出来。《粉雄救兵》的创意则来自节目策划人戴维·柯林斯(David Collins)的一次生活经历。他在波士顿一间画廊参观,意外见到一名女士不断地挑剔身旁的丈夫,抱怨其外表为什么不能像她对面的那群“粉雄男士”一样光鲜亮丽。可能是她指指点点的动作太明显,引起对方的注意。结果,这群友善的“粉雄”竟走到她身边,好心地为她丈夫提供造型建议。这次经历让戴维灵机一动,不久便策划出《粉雄救兵》这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人秀节目。

《粉雄救兵》的节目形式其实比较简单,每集一个主角,没有预设剧本,参与者都是普通老百姓,由摄影师实景跟拍,记录其在五位达人帮助下改头换面的过程,是典型的纪实性风格真人秀。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却绝不雷同。首先,主角参与目的各不相同,或为了向家人和朋友表示感谢,或为了开首次个人歌唱演出;其次,每期的主角气质和社会经历也不一样,有事业不成功的模特,有受过重伤的消防员,等等,所以改造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节目是现实生活的浓缩或夸张变形。它所设计的“情境”虽以假定性作为前提,却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秀这场以人为对象的实验中,“情境”就像一剂促使人性剧烈反应、迅速呈现出来的催化剂。真人秀节目利用“情境”这一外因对志愿者行为心理的影响,对现实生活进行萃取,提炼出真实状态下人性的全部特征。

(三)精心建构的“强叙事”

“慢综艺”虽然是纪录片式的真人秀,但在叙事策略上不同于经典纪录片的“原生态”。经过编导的精心设计,“建构式纪录片”通常也是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此类节目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秀”展示人的特殊体验。为了志愿者的搭配组合更“有戏”,观众在观看时更“入戏”,导演在挑选志愿者时无不以最具个性、最典型、最富戏剧性的人物作为首选。例如减肥题材综艺《重量级改变》(江苏卫视),所有入围的胖胖选手都要经过选秀环节的刻意挑选,这样操作实际上已为后续的精彩故事埋下了伏笔。

由于不靠大奖凸显矛盾和悬念,为了让节目更加“好看”,对比成为叙事设计的妙方。美国的《黑与白》是一档令人匪夷所思的黑人与白人家庭“交换肤色”的真人秀,共有6集。一个黑人家庭的3名成员和另一个白人家庭的3名成员“交换肤色”后,分别体验变成白人和黑人后的生活。六周里,隐藏摄像机将把他们的一举一动和周围人的反映全部拍摄下来。马克一家在变成“黑人”后,明显地感到了种族歧视的存在。“黑人”马克称,当在购物街经过一个白人妇女身旁时,她立即抓紧了自己的手提包,并避让到一边。卡门和女儿称,她们在变成“黑人”后,曾数次到西洛杉矶的多家商店应聘工作。但每次两人都发现,要么是商店的经理“正巧”不在,要么就是申请表格“正巧”用光。与此同时,扮成白人的黑人家庭却处处受到礼遇。“白人”斯帕克斯去商店买鞋,在他印象中一直板着脸的售货员忽然笑脸相迎,亲切地为他试鞋,一向高傲的售货员小姐竟然蹲下为他穿鞋,系鞋带。斯帕克斯说:“我做黑人四十多年,从没接受过这样的待遇。”节目结束时,两家人都对种族歧视有了更深切的体验。有评论家说,《黑与白》“剧情复杂有趣,有挑战性,让观众经历一次神奇之旅”。

类似的对比策略屡见不鲜。角色互换强调的是彼此身份的对比,整容故事和装修真人秀强调的是前后形态的对比,即便如《爸爸去哪儿》一类的生活体验秀也通过对比来凸显人物技能的价值。而《美国家庭滑稽录像》《把控伤害》等偷拍类真人秀,也时常有人为的“意外”发生。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纪录片往往缺乏故事性,缺乏完整性,缺乏高潮。有时一位摄影大师花几年的工夫也未必能等来所拍摄内容的高潮和完整性。这也正是为什么纪录片成为最昂贵的时间艺术和贵族艺术。但真人秀节目巧妙地把故事性、完整性和高潮融合在叙事之中,无疑更具可看性。

(四)寓教于乐的“功能秀”

如果说竞技游戏节目将现实生活中的人带进梦幻游戏,具有“造梦”功能,那么,生活类综艺则“让梦想照进现实”,它帮助观众提升驾驭生活的能力,或通过独特的人生体验,逼使观众反思现实。国内有学者将此类电视节目称为“功能真人秀”,[22]强调其并非简单的电视娱乐,而是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例如,《向往的生活》第三季就包含扶贫主题,并策划了直播带货的扶贫助农环节。

《向往的生活》《爸爸去哪儿》《真正男子汉》等体验类节目都源自韩国模式。韩国KBS电视台制作播出的《两天一夜》,是韩国首个野外旅游体验节目,以“真实体验野生,走遍韩国美丽的地方”为宗旨,是韩国“慢综艺”最经典的节目之一。节目口号为“三千里锦绣江山,踏遍韩国的每个角落!”每期选定韩国的一处美丽的地方,然后一行人开始真实的旅行生活,24小时不停机地记录旅行生活中的种种突发事件、爆笑事件。当然,它不是简单的纪录片形式,所以制作组会安排丰富多彩的任务,成员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以获得生存资料,包括零花钱,制作食物的材料,等等。通过任务,主持人可以和工作人员互动,可以和形形色色的路人互动,因此,这是一个没有固定剧本,处处有突发状况的真实搞笑的旅游体验节目。通过节目,观众可以看到外表光鲜的艺人们在两天一夜时间的艰苦行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并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

除了知识性内容之外,生活类综艺节目还帮助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社会和现状有新的、全面的认知。如喻国明教授所言:“实际上人们是通过这样一种真实电视来反观人的社会存在、社会规则、生活法则,以及各种多样的生活方式,通过它来体验社会。”[23]《交换主妇》以两个家庭互相交换感受来结束,在完成互换之后,既定的家庭模式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家庭成员在两周时间中的反思,使各自生活和相互关系有所改进,也使观众收获感悟。美国FX有线电视的《30天》,则通过影星Morgan Spurlock在30天内,体验各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为观众展示美国生活的现实,如昂贵的医疗费、高额的房租、美国民众对伊斯兰文化的误解、对同性恋者的歧视等。探索频道播出的《肮脏工作》针对性更强,节目直接将触角伸向社会底层,让主持人体验一些危险的、辛苦的甚至看起来恶心的工作,给观众观察世界另一面的角度。让人们在窥看主持人苦中作乐的同时,也开启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