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节目策划的基本内容

二、视听节目策划的基本内容

策划是一种全程性的以处理相关信息,解决相关问题为主的创造性脑力活动。通过节目策划,能够使播出的节目内容体现出一定的编辑思想、传播目标和传播政策;能够赋予节目更加准确的定位,使其对象明确,符合传播要求;能够让节目形式活泼,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更便于交流和参与。其最终目标在于取得好的收视收听效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视听节目策划的主要内容:

(一)外部环境的调研与评估

策划的首要环节是明确策划的节目给谁看,目标对象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和需求。这需要对目标对象或者说目标市场做细致的市场调研。市场调研的方法主要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观察研究、实验研究等。

1.研究受众,设置定位

受众研究是节目策划的基础。受众是传播的对象,他们对节目选题是否关注,对节目内容是否有兴趣,对节目的评价如何,是衡量节目策划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受众与节目定位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受众的需求决定了节目形态的定位;另一方面,“不同的节目形态在规定着不同的节目内容,并选择着不同的观众,是形态在对应着观众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并决定着观众的规模”[43]。策划者在做决定时,要预先掌握有关受众的信息,这种掌握其实是对节目的一种“前馈”性控制;而节目播出后,对受众反应的收集和处理,以及据此调整后续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则属于“反馈”性控制。依据受众的基本情况,可以设置节目的基本定位。一般而言,传统的节目定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定位,二是形式定位,三是节目播出时段的定位。准确的定位有助于节目“锁定”目标受众群,也有助于争取好的广告收入。

2019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关于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展基于用户收视行为深度分析的内容生产”。在融媒体环境下,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全样本分析,实现选题科学化,找准节目创新的发力点。着眼受众现实需求,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筛选出最有效的主题、形式、时空节点等关键要素,用于指导节目创作生产,提升视听内容的传播力、竞争力。2020年B站跨年晚会总策划、B站市场中心总经理杨亮说:“从选题选曲上,策划团队和主创团队基本是围绕B站内容生态来挖掘,用一句话说就是‘选材不决问B站’——问数据和搜索,从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上综合评判节目方向。”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的是大多数的社会公众,作为一个节目或一个栏目的策划者,其创作的栏目(节目)必须得到用户的认可。策划人必须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为受众服务的新理念,真正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44]

2.评估政策环境与市场因素

任何内容生产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外部环境因素对节目制作具有制约作用。外部环境因素最直接、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性因素,即对节目内容具有强烈约束作用的相关政策、法规、纪律方面的信息,如确定经济类节目的选题要考虑有关的经济法规,确定教育类节目的选题要考虑有关文化教育的政策。还有一类是针对新闻传播工作自身的,比如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党和政府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纪律规定等。二是市场性因素,即节目市场的竞争态势。竞争者是媒体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节目策划要取得好效果,必须研究如何扬长避短、克“敌”制胜。

(二)节目形态设计

1.确定内容与信息量

信息量既指节目的信息容量(信息数量),又指节目的信息含量(信息质量)。对于新闻类节目而言,数量要求常常是多而密集,新而解渴;质量要求是有用、实用、管用。但节目的播出时段、具体的呈现形式,甚至播报方式的不同,都可能影响节目策划时对信息量的确定。比如,同样是新闻,早间的资讯播报强调“短、平、快”,而夜间的新闻故事则常常被策划为“聊斋”“评弹”“夜话”,等等,信息量自不相同。

在新闻节目中,确定信息量还需要对节目对象进行分析。在可供传播的众多客体中,什么适宜进行深度报道,什么适宜简单性报道,什么不宜报道,客体自身的特质是第一位的决定因素。在分析客体情况时,要注重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背景信息,包括事物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科技、环境、习俗等各方面背景情况,以及有关事件本身过去的存在状态的信息;二是前景信息,即根据报道客体目前的存在状态及其条件,对未来发展变化的预见性信息,特别是在深度报道中,对报道客体的未来走势的分析预测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

2.确定视听效果

这是节目策划始终关注的兴趣点。策划人员要力求在视听效果上体现创作者的各种新创意,也要考虑节目的声音、画面是否为受众“最想听到的”“最想看到的”,以及这种视听效果是否是本收视群体“最喜欢的表现形式”。而这些必须在前期策划时加以通盘考虑。要做好视听效果的设计,节目策划主体应熟悉视听语言和编导技巧,拥有丰富的视听形象想象力。在策划案中,对最终呈现的视听效果应用专业且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述,有时还应附有效果草图。

3.确定受众参与方式

无论是直接参与节目还是间接参与节目,受众参与都能产生“共鸣”、交流和沟通,使节目拥有互动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在节目制作前期,应该就受众参与节目的方式加以考虑。常见的节目参与方式包括场内参与和场外参与,场外参与形式又可区分为线上参与和线下活动参与等。从电视时代过渡到网络时代,媒体融合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更多新的参与方式,既可以在节目制作前期向受众广泛征集创意方案,又可以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实现跨屏幕、跨平台实时互动。因此,如何更好地引导受众参与就值得精心设计。

4.设计融合传播方式

从内容生产的维度看,传统广播电视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已成趋势,视听节目借助各类社交媒体与受众互动成为常态。视频分享社区、网络电视台日渐成熟。于是,“电视”泛化成“视频”,传统电视产业的“范式”也发生了巨变,正在演变为电视新媒体产业、数字电视产业、视频通信产业相结合的“大电视产业”[45]。新技术条件下的视听传播系统正日趋网络化,台、网、端的深度融合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节目设计之初,进行科学的融合传播方式策划已然不可或缺,如考虑如何同步生产网络视音频产品,节目如何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宣推,主体节目的周边内容怎样在网上呈现,等等。

(三)预估节目的效果和影响

节目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观念秩序的影响程度和受众对该“话题”的关注程度、议论广度和潜移默化的行为作用等。在大数据时代,运用智能思维就可以对视听节目传播效果进行智能化的猜测、想象、设想。能够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是节目价值的体现。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可以实现预测智能化,推动传播价值最大化。所谓“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一是有教化作用,就是对受众的思想、道德、人生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二是有认知作用,可以使受众获得有关社会、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三是有怡情作用,即体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趣。如何将“三个作用”发挥好,是前期策划必然要加以评估和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