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题材类型的拓展
纪录片选题范围广泛,题材类型非常多样。按传统题材分类,可以分为文献片、社情片、人物片、风光片等。文献片的关键素材是史料,拍摄的目的不是简单地重现历史风貌,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留住记忆,代表作品如《大抗战》《大三线》《回望延安》等。社情片在视频节目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央视栏目《纪事》、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纪录片编辑室》等均大量播出此类作品。除突出地方特色、代表性景观、民俗风情之外,最重要的是观察人、分析人,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及其关心的话题,代表作品如《幸福生活》《拎起大舌头》《当兵》等。人物片可以表现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也可以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表现人物特殊性的同时,突出性格、经历,困境,引起观众共鸣,代表作品如《舟舟的世界》《茅岩河船夫》等。风光片并不是简单的风景描写,既要抓住特色,也要抓住文化,尤其是要认真发掘风光背后的人文内涵,代表作品如《美丽中国》《航拍中国》《西湖》等。
在融媒体时代,纪录片创作依然坚持内容为王,需要精选题材,精心拍摄,以求提供精致的内容,延长受众审美时间,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在题材进一步细分的趋势下,诸如探索发现纪录片、旅行纪录片、美食纪录片、文玩纪录片等高度垂直的类型开始出现,并诞生了《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人生一串》等优秀作品。
现实题材是纪录片最重要的题材类型。在纪录片有限的篇幅中,想要事无巨细地讲清事件始末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有所选择。为提升节目的感染力,一定要粗中取精,以小见大,把视线对准最有震撼力、生命力的现实生活。纪录片《千里单骑回故乡》将镜头对准了六个渴望回家过年的人,他们用摩托车来对抗春运严峻的形势,六个人六天骑行两千公里,路上的欢笑和泪水无疑成了所有在外打工者在春运中的真实写照。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春运的票有多难买,春运的旅客路途有多艰辛,选题确实符合“大题材”的要求,但实际上却空洞无物。4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人的精神世界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现实题材纪录片应该以其凝重坚实的内涵形象去反映这种变化,并关注身处变化中的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