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新闻节目的形态特征

二、视频新闻节目的形态特征

新闻节目内容极其广泛,几乎无所不包,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其定义我们知道,新闻节目重在强调“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报道的是这一事实的“最新变化”。这类节目的形态特征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

(一)传播内容的综合性

正所谓“汇天下之精华”,新闻节目能够综合各种传播媒介的信息,利用自己的综合手段加工处理,使得信息的有效利用率更高。一条消息、一档新闻节目,往往不仅仅完成传递信息的功能,还要完成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文化娱乐、服务群众等多种功能。新闻节目的内容是综合性的。除了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外,还着力报道那些普通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疫情信息、价格动态、城市建设、消费科技等。画面传递的信息也是综合多样的,它对事件的反映是全方位的、共时空的,给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生动形象。

(二)传播对象的广泛性

虽然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和挑战,电视在世界范围仍拥有相当广泛的受众群和社会影响。电视观众分布广泛,层次多样,不同的观众对节目的选择各有不同,但新闻节目无疑是接受范围最广泛的。这其中的缘由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它通俗、生动、形象、易懂,适合各种文化层次的受众接受;其次,由于传播内容的综合性,使其能满足最大范围的受众需求。

(三)传播速度的迅及性

一直以来,电子媒介就具有传播迅及性优势。在直播条件下,视频节目可以通过卫星直播或4G/5G连线及时获得“新闻事实”现场的声音和画面,进而使“今天新闻今天报”(Today News Today),发展为“即时新闻即时发”(Now News Now),真正实现了新闻报道与新闻事实变动的同步化,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

(四)活动图像的直觉性

人们从其他媒介获取信息,要通过大脑的联想去还原景物。而视频报道则把现场的图像再现于观众面前,给人以深刻的直觉印象,对语言解说有一种旁证作用,给人带来不容置疑的真实感。日本将此类节目称为“生放送”,直译为“未经加工的播放”。这提示我们,对于真正的原生态,画面的直觉性表达可以取代一切中间环节,而直接反映对象本身。它把语言、文字信号的“线性”传输变为“信息阵”传输。传输内容的客观真实,满足了观众“百闻不如一见”的心理要求,使观众如同亲眼看见。

(五)视听兼备双通道性

人们认识外界事物首先靠自己的感觉器官把各种信号输入大脑,所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对事物的认识就越透彻。观众可以通过眼睛和耳朵两个通道直接了解新闻事件。相比之下,音频通过耳朵感知信息,报纸通过眼睛感知信息,不像视频那样容易理解。正是由于视频内容的双通道性,使一些最新的新闻信息在不中断正常播出的情况下,就可以及时传播出去。这种既不中断观众对原来节目的欣赏流程,又可以传递最新消息的特点,为加强新闻时效性提供了保证。

(六)传递信息多符号性

视频传播符号是多元的。不仅有文字、声音、图片,而且还有形象、颜色等,同时还能反映新闻事件的瞬息变化。仅声音通道还可以分解为解说、同期声、环境声和语音、语气、语调多种符号;视觉通道更是可以利用丰富细腻的无声语言符号,传递出图像的某种“言外之意”来扩充和丰富解说的内容,延伸深化主题。

(七)身临其境的现场性

现场这个特定的时空有着重要的内涵。它是新闻事实的起点,是采访报道的场所,是传播过程与时间发生共时性的根据,也是受众关注的焦点。新闻的主要事实、新闻现场的环境、时间细节和可能在现场猎获的各方面反映,有记者在摄像机前一一道来,这一系列行为都发生和完成于新闻现场这个特定时空,一览无余地暴露于观众面前,自然产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的效果。在融媒体时代,随着VR/AR、全景镜头、全息影像等技术的不断成熟,观众能够获得更强的沉浸感和代入感,产生更加逼真的现场体验。

(八)时序播出的流程性

“视频流”有其特定的时间线。视频新闻是按时间顺序播出的,每次新闻节目的内容以时间上的先后次序依次传播,在传统广播电视技术条件下,时序播出的排他性无疑是电视传播的弱点。如今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通过网络电视或视频网站收看新闻,点播、时移、变速播放等技术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但要完整收看一条视频,还是要遵循时间上的先后流程,“倒金字塔”“反转情节”等都是时序性的产物,而静态图片和版面阅读则更强调空间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