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节目概说
教育类节目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电视诞生以来,其传播优势就为教育学者所推崇。在对象与内容上,教育类节目可细分为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面向成年人的职业技能教育,以及老年教育等类别。用节目进行教育,应坚持以普及为主、以现代为主、以实际需要为主的原则。以普及为主,就是要通俗讲解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基础科学的基本知识,并力求深入浅出、形象具体、生动活泼。以现代为主,即传递最新科学技术信息,介绍国内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就,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底开发等。以实际需要为主,就是结合生产实际,重视介绍应用科学、应用技术,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结合生活实际介绍自然科学常识;解释自然界的奇怪现象,逐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这方面,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各省市的教育频道都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2003年5月19日,在广电总局和教育部直接指挥下,中国教育电视台在为抗击“非典”期间中小学生提供《快乐课堂》教学节目的基础上,正式开播了面向全国的“空中课堂”频道。2020年春,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肺炎期间,“空中课堂”再次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全国户户通平台、村村通平台传送,确保边远地区中小学生及时收看到教学节目。
然而,传统电视教育节目的短板也显而易见。有学者认为,由于主要是单方面的信息输出,缺少与观众的相互交流,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对教育的效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其次,由于观众在长期的家庭收视环境中养成了漫不经心的习惯,接受的非关注性也十分不利于学习。再次,电视是顺时序的“一次过”传播,长于传播形象,短于传播抽象,课堂式教育电视一般采取讲座形式,没有将抽象的知识充分形象化,因此传播效果大打折扣。[6]在宽带互联网和4G移动网络普及之后,网络在线教育逐渐取代了传统电视教育,尽管视频教学节目和直播课堂仍是在线教育的主干内容。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以系统传授专业知识为定位的教育电视逐渐转型,电视教育从封闭的“屏幕课堂”发展成为开放的社会教育,收视对象也从少数“求学者”拓展为广大普通观众。它不再拘泥于专业学科知识教育,而发展为多学科、多途径、多样态的知识传播,演化为大众日常接触的知识类节目。例如,2015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综合频道全新改版,策划推出了《e视界》《国史演义》《揭秘》《博物馆之夜》《法治天下》《请教请教》等创新栏目,构建起人文历史、社会法制、教育服务节目带,研发《中国艺考》《校园足球》《职业竞技》等季播节目,旨在打造一个具有教育传播特点的知识平台。
也有学者对教育电视节目的大众化倾向提出批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电视节目大众化倾向主要表现为选材的大众化、叙述的故事化和制作的趣味化。电视的生存环境、电视发展的文化背景、电视的传播特性和受众的心理诉求是教育电视节目大众化倾向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对教育电视节目“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表示认同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众化的滥用可能对于教育电视节目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7]国外学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看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台开播少儿教育节目《芝麻街》,但波兹曼认为,用看电视的方式教育孩子是错误的。他指出,电视节目(哪怕是最富教育价值的纪录片)有三条定律:第一,节目不能有前提条件,即不论观众是否具备背景知识,都能看懂;第二,节目不能令人困惑,令人困惑就意味着低收视率;第三,节目必须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阐释,因此所有电视节目都是在讲故事。这三条定律决定了电视节目就其内容而言是肤浅而不具备深度的,难以刺激人的思辨能力,只能使观众沉浸在故事中,被动地接受。对此,波兹曼尖锐批评道:“如果要给这样一种没有前提条件、没有难题、没有阐述的教育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那么这个名字只能是‘娱乐’。”[8]
因此,并不是说传统的以教学为指向的教育类节目就应该从屏幕上销声匿迹,相反在一些特定领域,传统的教育类节目仍具有旺盛的需求和生命力。可以说,教育节目是教育与教学的重要园地,必须“为全社会和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服务。教育电视姓‘教’,其特色在‘教’,优势也在‘教’。”[9]“教育”是其内在本质,“节目”是其外在形式。相比一般性的知识类节目,教育类节目的一大特点是其更具教学针对性、教学指向性和目的性,对教学效果的关注也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