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节目的界定

一、谈话节目的界定

(一)基本概念

谈话节目起源于西方,在英文中称为“Talk Show”,港台译作“脱口秀”。这种巧妙的翻译既契合了英文发音,又通俗地点明了节目特点,即脱口而出、畅所欲言的意思,并且指出节目具有“表演”性质。依据《电视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Television)的定义,谈话节目“代表所有脱稿交谈,即兴对观众谈话的电视节目”。从这个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即兴演讲的口语文化特点。近年来,在国内“脱口秀”一词也被理解为Stand-up comedy(单口喜剧),例如东方卫视的《今晚80后脱口秀》《金星脱口秀》等,但这并不是典型的谈话节目。

谈话节目以谈话为主要形式。按照1993年版《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谈话节目是“新闻人物或有关专家、学者等在一起讨论问题的实况录像节目形式。参加讨论者由电视台邀请、组织,讨论活动大都由节目主持人主持,一般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某个社会问题或国内外形势,发表看法,交流意见。”[1]这一概念主要是从新闻或社教节目的角度来界定的。时至今日,谈话节目的选题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上述范畴,制作和播出方式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但从本质上看,“它是对日常即兴、双向、平等交流的再现或还原”[2],这一点没有发生变化。在传播学中,谈话是面对面的双向互动交谈。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口语传播,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人际传播。因此,谈话节目的基础是人际交流,但其同时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有机结合的一种节目形式。

从节目构成的角度看,谈话节目通常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等,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或个案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因此,可以认为谈话节目是由主持人邀请有关人士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平等民主气氛中展开交流和讨论的一种节目形态。在实践中,对谈话节目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谈话节目是指所有以面对面口头交流信息为主的节目形式。它涵盖了演播室主持人与嘉宾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访谈节目。这类访谈节目参与人数相对较少,通常是邀请一两名嘉宾参与,节目形式主要是主持人与被访者之间的一问一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1》《新闻会客厅》,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时事开讲》等。这类节目以谈话的方式最快传递新闻信息,探讨国内外热门事件。它脱胎于传统的专访节目(事先拟好采访提纲,记者与被访者一问一答的访谈节目)。虽然这类节目借助了面对面的人际传播语境,但是节目形式以主持人问、被访者答为主,信息的传递相对单向、固定,信息交流的渠道比较狭窄,谈话的双向和即兴的特点并不突出。

狭义的谈话节目是将访谈节目这种形态排除在外的,它特指那种限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谈话现场,主持人与嘉宾、现场观众进行群言式地讨论节目。这类节目参与人数较多,信息的交流范围广,现场观众和嘉宾可以各抒己见,双向交流的互动性强,即兴性强,比较完整地展现了人际传播的语境,如中央台的《实话实说》《对话》、上海台的《有话大家说》《新闻直播间》、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一虎一席谈》等。

(二)谈话节目与访谈节目的区别

广义的谈话节目包含了访谈节目,但从节目策划实践看,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构成谈话节目的核心要素有三个:话题、主持人、嘉宾,主持人与嘉宾的活动围绕话题而展开;访谈节目的核心要素有两个,主持人、嘉宾,主持人的所有工作都以嘉宾为中心而展开。因此,《实话实说》《对话》《央视论坛》《圆桌派》等是谈话节目,而《面对面》《艺术人生》《鲁豫有约》《十三邀》等是访谈节目。虽然《实话实说》和《圆桌派》的定位明显不同,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着眼于话题进行选材,在节目中通过意见的交流、观点的表达,形成碰撞与共振,节目突显主题性、引导性和思辨性。《面对面》和《十三邀》虽然是在不同领域中寻找各自合适的人物,然而也有共性化特点——展现人物的现实经历、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因此可以这样概括,谈话节目重在话题,而访谈节目重在人物。

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主人”,嘉宾和现场观众都是请来的“客人”。主持人要担当组织者角色,发挥协调、调度、控制的功能,努力保证节目有序并精彩进行。也正因为如此,谈话节目的现场更为“开放”,而访谈节目的现场相对“封闭”。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访谈人物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朋友,主持人以关注的心态倾听他(她)的心声。而有时主持人又是访谈人物的对手、揭秘者,既代表个人,更代表媒体和受众通过不断地探询,甚至是深刻的质询,展示被访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

上述显而易见的差异,必然导致节目策划思路的诸多不同。本章为方便讨论,主要选择狭义的谈话节目,即那种以“话题”为中心、偏重群言式表达的节目。这是一种主持人与若干嘉宾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围绕某一话题而进行讨论,甚至争辩的节目样式。囿于篇幅,本书对典型的访谈类节目、专访类节目、演讲类节目等不做过多讨论,但节目策划的理念和口语传播之技巧确有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