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是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巩固和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必然选择。2020年6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指导意见》提到的“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对于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来说,就是要扭住节目创新创优这个“牛鼻子”。无论是基于传统频道频率,还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节目始终是最基本的内容单元,也是视听内容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本书对视听节目策划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突出节目这一视听传播最基本的内容单元,从媒体融合的视角解析节目策划实践,探讨融媒体时代视听节目如何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希望通过推动节目策划创新,生产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精品节目。

本书吸收借鉴了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围绕广播电视发展史上的经典节目和融媒体时代新出现的热播节目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当代视听节目在传播方式、参与方式、营销方式和盈利模式上的变化,着力回答节目研发与策划的核心实践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对节目策划的思路、方法、技巧和成功案例等进行了解析。对于策划人而言,了解节目形态演变的历史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刻意引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节目案例,并试图还原其在当时社会文化条件下真实的传播效果,其中不少已成为“经典”,也有的成为“明日黄花”。在网络视听节目策划实践中,善于吸收以往传统媒体成功节目形态的经验,将有利于在“扬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本书试图兼顾理论性与操作性。核心章节区分音频节目、视频新闻节目、视频社教节目、视频综艺节目、视频谈话节目、纪录片等不同节目形态展开,所涉节目主要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近推荐的创新创优节目和市场反应热烈的网络视听节目中选取。主要章节均附有典型案例,包括策划团队访谈、策划人手记、优秀节目策划技巧评析、策划案文稿等,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参考价值。在操作流程、策划方法、策划案写作技巧等方面,本书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并对节目创新的思路予以讨论。本书可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从业人员、高等院校传媒类专业师生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者使用。

感谢成书过程中提供无私帮助的每一个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副院长毕一鸣教授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毕老师学养深厚,是国内知名的广播电视专家。老师虽已退休,却仍时刻关注学界和业界动态,编修书稿,撰写论文,不曾清闲。本书写作过程中,毕老师多次给予悉心指导,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成稿后,老师不顾案牍劳形,欣然作序。这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我深感荣幸。

本书出版得到“强军新媒体工作室”资助,该项目由军委政治工作部网络舆论局发起,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化传播系负责建设。军事文化传播系陈飞副主任自始至终予以关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撰写过程中,本书参考了来自实践一线的大量成果,许多优秀的节目作品为我的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样本。来自军地主流媒体和网络视听媒体的同仁为本书慷慨提供资料,使本书更具实践价值。感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电部的倪宁、孙利、杜鹃等老师;感谢江苏收听收看中心的郑洁主任和曾经共同工作的各位专家;感谢爱奇艺公司副总编辑王亮先生。写作过程中,我也借鉴了同行的大量教学科研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王志龙、刘敏、李安等同学与我合作的几篇论文已在《电视研究》刊发,本书引用了其中的核心观点;苑亚超、杜江帆同学承担了部分案例分析和访谈工作;于航、王耀星、蔡润涵、周帅等同学协助我完成了资料搜集、数据整理、校对等工作。他们是本书的最初读者,也为我提供了大量鲜活信息。

受时间、水平和资历所限,本书难免有粗疏错漏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提出批评和修改建议。

作 者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