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节目形态、模式及其创新

二、视听节目形态、模式及其创新

节目形态是内容与形式的集合体,但其更主要地从属于形式的范畴。节目形态是体现节目的定位、视角、内涵、形式、格调的一个总体表征。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直播类节目,或者谈话节目,都有其相对固定的节目形态。形态是一个介乎于抽象的形式和具体的样式之间的中间状态,它与具体的节目样式和结构方式关系密切,可以说它是节目模式的基本构成。同时,它强调对节目内容的承载和传达,因此它与内容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度。对传统广电的研究表明,“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内容的形式载体和结构方式。它既是具体的节目形式,又是节目模式的基本构成。”[32]也有观点认为,“节目形态是构成一个视听节目的各个形式要素依照不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功能指向,而最终形成的节目的存在样态,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形式和内部构造。”[33]

节目形态的策划是节目策划的重点。李幸教授就此谈道:“研究节目实际上主要就是研究节目形态。我们现在回忆以往的节目,在脑子里留下的更多的是形态,而不是内容。对形态有感觉是一种职业素质,因为这种感觉对怎么做电视节目特别灵。”[34]从基本形态看,有学者提出,电视节目的形态有六种,分别是纪录片、谈话节目、现场直播、电视剧、真人秀、动画。[35]这六种节目的制作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事实上,绝大多数视听节目都是复合形态,也综合使用多种制作形式。

节目形态不仅是节目的制作形式,还是节目的播出形式,或者说既是形式产品,又是播出产品。从制作上看,传统电视制作的ENG方式(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译为“电子新闻采集”)、EFP方式(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译为“电子现场制作”)、SNG方式(Satellite News Gathering,译为“卫星新闻采集”)、ESP方式(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译为“电子演播室制作”),其实都对应着特定的节目形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广播电视制作方式被不断“再造”,节目生产已被整合到多媒体融合制作的整体流程之中,融合形态的新节目层出不穷。从播出方式上看,直播、录播和点播方式也对应着不同的节目形态。传统广播电视多数处于录播与直播穿插进行的状态,而融媒体节目则是直播与点播相结合。

历史地看,节目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其一直处于变动与创新之中。这里面既有整个社会文化和媒体技术变迁的背景,又有节目制作人不断推陈出新的追求。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专题片,以及此后大行其道的电视散文,还是20世纪90年代发端的“新纪录片”“电视新闻杂志”“热线直播节目”,或是21世纪以来的民生新闻、引进模式的综艺节目,以及孕育于互联网平台的网络视听节目,其兴衰无不意味着节目形态的不断演进,也意味着某些合理的“形态遗产”将得以传承,而另一些则会被遗弃。

互联网介入电视节目,最初主要是通过广告植入的方式实现的。比如,与《花样姐姐》合作的电商平台多次在节目中被提及,《前往世界的尽头》中所体验的极限行程在网络店铺同步售卖。但互联网与电视的“联姻”并没有止步于表层,视频网站与电视台和制作机构的深层互动合作,为视频节目形态的构成要素带来了新的变化。2015年,天津卫视播出的《百万粉丝》是全球首档网台联动社交生存真人秀。12位选手将在“封闭式能量城”完成90天的互联网生存考验,唯一可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只能通过互联网。选手们在密闭空间的一切活动将通过近百台多角度的高清摄像头进行全程24小时网络直播,天津卫视则在每周五晚播出当周比赛情况。

对于策划人而言,了解节目形态演变的历史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刻意引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节目案例,并试图还原其在当时社会文化条件下真实的传播效果。其中不少已成为“经典”,也有的成为“明日黄花”。在视听节目策划的研讨与实践中,善于吸收以往传统媒体成功节目形态的经验,将有利于在扬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具体的固定化的节目形态通常被称为节目模式(Program format)。模式的本义,是一种成熟的、经过考验和验证的,有稳定的内在规定性与外在指向性的标准样板[36],具有特定的规则和套路。模式的内在规定性由一系列的理念、程序、结构、规则等构成,是模式生发审美空间和艺术创造的内在张力,而其外在指向性由时代精神、价值取向、生活变迁等构成,则是模式实现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同步的外在动力。模式的内在规定性与外在指向性共同规约着模式的生命动力。成功的节目模式,既遵循着既定的模式的内在规定性,又随时调整模式的内在因素,以适应外在的新变化。[37]

节目模式的研发在很大程度上是节目模块的设计,但节目形态的差异性更多体现在微观层面的元素符号上。节目模式是由节目模块(板块)或节目环节构成的。不同的节目模块会承载不同的传播功能,其排列组合更是千变万化。成功的节目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节目内容的影响力,还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因为模式一旦定型,就可以不断复刻、输出。例如,《好声音》起初在荷兰电视台成功播出后,便被Talpa推给了美国NBC电视网,美国版取得成功后,在短短两年内输出到了50个国家。前些年,中国也曾掀起过节目模式热,《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等一大批热门节目都是从海外引进的模式。模式的形成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及文化工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综艺领域,常见的海外模式包括欧美模式、日韩模式、港台模式等。据粗略统计,在2010年至2015年,中国大约引进了超过200个海外节目模式。近几年,中国原创节目模式取得了一定成功,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视频网站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总体上来看离大规模向国际市场输出还有不小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