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新闻类节目的子系统构成

一、视频新闻类节目的子系统构成

新闻节目自成系统,包含若干子类型。根据对新闻事实的不同报道形式和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和评论类新闻节目三类。在我国,新闻节目的采制播出仍以传统广电媒体为主,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新闻30分》《焦点访谈》《新闻1+1》等名牌节目,以及省市各级电视台、网络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节目。

(一)消息类新闻节目

融媒体时代,消息类新闻节目以“快”为核心的特点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消息类新闻节目以报道动态新闻为主,迅速、广泛、简要地对国内外最新发生、发现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它在新闻类节目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新闻类节目中的主体、骨干,是视听媒体实现国内外要闻总汇的主渠道,也是受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主要窗口。

一是快速。消息以快取胜。它在时效上的要求是报道最好是当天,刚刚或正在发生、发展的事实。卫星传输设备、融媒体直播车、4G/5G即摄即传系统等传输和采访工具,使得各种重大新闻的同步现场转播成为可能,极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

二是简短。快和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消息类新闻节目的任务是迅速、简要地报道国内外大事,至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详尽分析、解释则是专题类电视新闻的任务。消息一般都以简明扼要的方法对新闻做大意上的阐述,尽可能用最简要的语言、最快速的传递方式表达出对新闻主题的提炼。消息虽然短,但并不意味着单薄。它要让观众清晰地得知何时、何地、何人、何故、采用何法做了何事。

三是广泛。消息类新闻节目要实现成为国内外要闻总汇的目标,不仅要力争在节目时间内容纳更多的消息,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且要拓宽视野,扩大报道面,广泛反映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但凡是新近发生、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都可以成为消息播报的对象。

四是鲜活。鲜活,即新鲜、生动,有较强的易受性。新闻内容的新鲜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横向地看,就是对生活中日日更新的新生事物的捕捉,比如,新颁布的政令、新工程的竣工、国家外交上的新举措,以及生活中各种新人新事新气象;另一方面,是要纵向地看,就是对同一事物因不断变迁而产生的现象的报道。

(二)专题类新闻节目

专题类新闻节目往往围绕一个主题,采用消息、通讯、特写等多种体裁,对新近发生、发现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一次或多次的充分报道,它是进行深度新闻报道的一种节目形态。这类节目的形式有固定的专栏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深度报道专栏节目《焦点访谈》等,以及各种特别节目。播出时间也长短不等,从几十分钟到几小时的都有。

电视专访、电视讲话、新闻调查、系列报道也是专题类新闻节目的重要形式。电视专访是电视台记者或者节目主持人对有关的新闻人物、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专题访问报道的一种节目形式,一般都采取问答或交谈的方式进行。电视讲话是请新闻人物、权威人士在电视上就某一问题发表讲话,以介绍个人的看法和有关情况。电视讲话有命题准备讲话和现场即兴讲话之分。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党和政府所做的电视演讲都包含在电视讲话范围内。新闻调查是就某件新闻事件,或某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做深入调查的节目形式,它也是电视新闻进行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新闻的系列报道是对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所进行的多次性报道。系列报道是由多个系列单元组成的报道整体,单元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承接,形成系列,使受众通过多侧面的报道对新闻事件的全貌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专题类新闻节目的主要形态特点包括:一是兼具时效性与时宜性。时效是新闻的命脉,没有时效的新闻就没有了价值。在众多的新闻类节目中,新闻消息是时效性最强的,相对于它而言,新闻专题的时效性要求并不是那么突出,但还是要讲究时效性的,节目内容应紧扣新闻事件,紧随时代脉搏,紧抓适合时机。2017年9月,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央电视台携手全国30多家省级电视机构,推出大型全媒体特别节目《还看今朝》,节目持续播出20余天,记者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00多个地区。从普通人的点滴生活中,看一城一村的巨大变化;在日新月异的日子里,看中国人追逐梦想的不悔执着;在砥砺奋进的五年里,看震撼人心的中国成就。《还看今朝》特别报道的时效性虽然不是着眼在“今天”或者“明天”这些具体的时间点上,但它具有“这五年”这个时效。

二是全面性与深刻性。在新闻报道中,一般是消息在先,后发专题。消息讲究的是时效,以快与新取胜,而专题讲究的是广与深,以对消息的补充、延伸和拓展见长。新闻专题的优势在于可以选取消息中有价值、有社会反响的素材,补充相关事实,增加背景资料,提供理论依据,将新闻事实置于与其他事物的关联中,从而超越了仅对时事层面上意义的把握。观众在专题中领略到的内容已经超越了消息所提供的“点面”上的含义,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过程、道理,从而形成了一种较为全面的、深入的、透彻的认知。如曾获全国电视新闻专题类特等奖的《诱人的广告背后——来自永嘉报道》就是一期以深取胜的好节目。这期新闻专题立意深远,材料翔实,从生活中一个单纯的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背后原因的层层剖析,将某些工厂利用广告行骗的内幕逐渐地揭示出来,通过层层剥笋,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的手法,将骗术之所以存在、衍生的原因有理有据地挖掘出来,这也为观众的思考提供依据、指向和引导。

(三)评论类新闻节目

评论类新闻节目也称言论类节目,是评论者、评论集体代表媒体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达意见和态度的一种电视新闻节目。评论类节目通过对新闻事实的理性思考,分析发表议论,阐述道理,以观点和见解来引导舆论,是新闻类节目的旗帜和灵魂。评论类新闻节目和其他媒介的新闻评论一样,在内容上具有新闻性、政论性、导向性、群众性等特点,同时在形式上也有自身的特征:短小精悍、浅显易懂、样式多样。

在媒体融合条件下,台网互动成为常态。那些在微博、朋友圈、论坛等虚拟空间“发声”的普通网友得以更方便地参与到节目的讨论中来,通过发表观点、表达立场,使电视舆论空间与网络舆论场交相呼应、同频共振。中央电视台策划制作的《中国舆论场》,作为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将电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深度结合,创造性地引入“在线观众席”,通过融媒体模式带动全民参与新闻话题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直接发言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公众判断媒体的政治面貌和衡量媒体政治态度和思想水准的主要标尺之一。绝大多数媒体都将新闻评论(言论)节目作为争取观众的重要节目。加拿大广播电视台(CBC)英语电视台节目主任斯拉克·立克姆基夫曾说:“和美国节目的竞争是场惊人的战斗,我们要让新闻中有自己的言论,帮助我们的观众认识新闻中隐含的普遍意义,从而争取更高的收视率。”

新闻评论的分类方式有多种。按照评论自身所具的规格,可将电视评论分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谈话)、短评、编后话等。其中,本台评论规格最高,相当于报纸的社论,适合于用来论述重要的理论观点,阐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评论全局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问题和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评论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纪念重大的节日和纪念日等。例如,中央电视台以新媒体为依托,推出时政评论“央视快评”和国际问题评论“国际锐评”,做到了重要讲话、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必发声,被誉为时政评论的“轻骑兵”。评论员文章是以评论员个人的名义发表评论,其规格较本台评论略低。评论员文章的适用范围很广,如论述某些重要的但属于局部性质的问题,评论新闻事件的新闻人物,倡导某种工作作风、社会风尚,提醒人们注意某种倾向和社会思潮等。短评的规格低于评论员文章,篇幅也相对较短。编后话是最低规格的评论,在新闻报道完后,编后话用极为简练的语言,揭示新闻的意义,给受众以提示或启迪,虽只是三言两语,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评论类新闻节目有两种形态最为典型。一是“论理”与形象结合的“评论片”形态,或称“述评类节目”。“论理”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主体,“以理服人”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目的。画面语言与编辑语言的并置,使这种评论不仅具有一定的新闻信息量(“述”的部分),更增加了思想的穿透力(“评”的部分)。用画面叙述事件,其可信度超过其他媒介。在剪辑时还可以利用蒙太奇的不同处理,使一个个具体的画面形成不同的逻辑关系,从而超越了物象本身的含义,达到说理的效果。例如《焦点访谈》播出的《谁给私盐开绿灯》中,黄骅市盐政主管单位和上属单位的两名领导都煞有介事地向记者介绍了黄骅市盐政的工作情况,而他们所说的黄骅地区私盐加工点已被取缔、打击效果较好的情况,正与记者在报道前面部分拍摄到的私盐泛滥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节目利用谈话与报道事实的前后矛盾达到了对盐政主管单位为制售私盐“开绿灯”的批评目的。

二是具有谈话类节目特点的言论形态。这种节目常以谈话、对话为方式,邀请评论员、新闻当事人、现场观众等参与,形成媒介传播和受众认同的双向交流。如中央电视台著名谈话节目《实话实说》,有不少选题就非常具有新闻性,如《硕士村官》《一块钱的官司》等。现场嘉宾与观众共同评论社会问题,这样使得主持人或评论者与观众处在同等地位,传播者在节目中只是客观地对所发生的事件作“有选择”的描述。这种参与感使得观众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认同感”,也使节目表现出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双向交流特性,从而使受众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