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节目及其策划
在传统电台的内容布局中,“广播新闻节目以播出新闻消息为主,同时也播出专稿、评论、广播谈话等。”[16]在综合频率,新闻节目常以栏目或板块的形态出现;在类型化频率,新闻则呈滚动刷新状态。在融媒体格局下,广播新闻的传“声”优势与互联网的快捷、多媒体、强互动特点结合,形成新的优势。
(一)新闻节目的基本定位
1.快闻速递窗口
由于制播技术更为简单,发稿流程更为便捷,不受发排、印刷的限制,“快”成为广播新闻最大的优势和魅力。美国传播学者雪莉·贝尔吉谈到,广播这一起居室中心的媒体,已经被移入了卧室、汽车,甚至浴室。美国90%的家庭有收音机,每5个成年人里有4位每星期至少听一次广播。40%的美国人在上午6点到子夜12点的某个时候听广播。电视发展以来,广播并没有消亡,在快速的新闻发布和最新热点报道方面,音频媒体优势明显。
一般情况下,新闻节目多为编排播出;在特殊情况下,单条消息也可以以插播的形式在其他类型的节目中出现。2003年3月20日10时40分30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突然中断正在播出的老年节目《桑榆情》,插播了一条仅有20个字的快讯,在国内首先发布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消息。这条消息领先了央视国际频道11秒,领先了新华社大约3分钟,领先了央视一套8分钟。
在互联网条件下,广播的“快闻”优势得以进一步强化。例如,“中国之声”便运用新媒体手段改进时政报道工作,策划特别专栏,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播发国家领导人在考察、出访活动中的现场讲话音频,并配发文字说明和图片等;入驻喜马拉雅等网络音频平台,把《新闻进行时》《新闻纵横》等各类广播节目以专辑的形式呈现,方便用户自由选择收听。
2.要闻资讯总汇
传统广播新闻有录音新闻、录音通讯等体裁,长消息、新闻专题、社教节目一度成为广播记者精心打磨的对象。然而,研究发现,人们如今收听广播新闻更多地是为了获知信息,而非长篇大论,在某种程度上,深度报道、调查报道、解释报道、精确新闻等报道形式已不能构成广播的核心竞争力。广播新闻节目在与报纸、电视对弈的过程中必须重新定位,“简明新闻”“信息集纳”因其“即时、简短”的优势,成为听众新宠。尽管我们仍能听到《新闻纵横》这样体现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的新闻节目,但“短”“快”“活”的节目定位不断得到强化。事实上,老牌新闻栏目《新闻与报纸摘要》中的“简讯”和“报摘”(媒体报道集萃)单元就一直以“言简意赅、大信息量、汇天下精华”的编排,备受听众瞩目。
要闻总汇的形态特征在类型化新闻频率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最典型的类型化新闻电台当属1965年就开始播送新闻的纽约“1010WINS”。其节目构成为每20分钟一个组合体,新闻都是提要式的,每条长度不超过40秒,定位为“给我们20分钟,我们给你整个世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05年开播的环球资讯广播(CRI NewsRadio)以小时为单位,每小时又细分为若干个板块,涵盖国际、国内、财经、科技、体育、文化、娱乐、媒体浏览、天气资讯、新闻英语等内容。听众想变换听觉感受,等待时间不会超过3分钟,即欧美流行的“24小时资讯便利店”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为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例如,浙江之声在2010年秋季改版时策划了《方雨大搜索》栏目,口号是“你还在路上,我已为你翻开今天的世界”,节目定位清晰,融媒体特点鲜明,主持人点评有节制,信息量大而有序,赢得了听众的青睐。为提升信息容量,该节目还设立“联通微世界”“微信动起来”“人物微语录”等小插件,与网络紧密联动,做到第一时间呈现网上最新热议话题。
3.生活服务平台
现代传播强调信息服务的功能。传统广播的信息服务囊括经济、科技、市场、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从具体的节目内容看,路况信息、天气预报、证券行情、彩票信息、演出动态等,是近年来出现的最主要的信息服务节目类型。新闻信息服务的兴起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比如,城市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交通问题的凸显使得路况信息炙手可热;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注、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使得天气预报成为收听率最高的节目。
信息服务类节目依据具体类型的不同,或“插播”,或以独立节目的方式呈现。比如,北京交通广播的路况信息播报覆盖每天的7:00~23:00时段,并贯穿各个节目。交通平峰时段平均15分钟至20分钟定时播报,交通高峰时段随时插播,每30分钟由交通民警直播全市范围的路况,做出提示,或指导司机绕行。
4.直播连线中枢
传统广播新闻节目制作比较烦琐,记者从采访到成稿再到录音制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记者的连线报道能使其采访到的新闻在第一时间播出。同时,由于单纯的音频连线较电视的音视频连线更加方便,使用移动电话进行连线已成为广播新闻发挥时效性优势的“法宝”。电话连线的新闻传播方式,能将各方面信息进行整合、过渡、衔接,在直播状态下,主持人与前线记者随时连线,记者以第一人称,通过声音展现新闻第一现场,发布最新的现场新闻,充分体现了电子媒体的时效性和传真性优势。在一些电台,连线报道不仅仅用于突发事件报道,异地连线直播节目已趋于常态化,新闻直播间成了连线八方的信息中枢。随着手机的使用,外派记者几乎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发回报道。
(二)音频新闻节目的策划要点
1.典型形态
传统的广播稿新闻、录音新闻、报摘新闻(或“网摘”新闻),以及更为流行的现场新闻、连线新闻,加上滚动直播条件下简讯与深度报道、新闻分析相互穿插,以强调信息量为主的编排模式,构成了当前音频新闻节目的典型形态。
2.非典型形态
强调广播“更适合做资讯服务,不代表广播媒体就不可以解读新闻,也不意味着广播媒体就不能做深度报道,关键在于能否消除节目的单调、乏味感,让听众在一种相对轻松的状态下收听节目。因此,以强化听众收听兴趣,消除听众收听疲劳为旨归的新闻节目碎片化追求,成了广播节目形态变革的主要内容”[17]。有学者据此提出,可以“通过信息的分解与组合解读新闻”,还可以通过“说”和“聊”的形式报道新闻,以实现新闻的“碎片化”。这就涉及广播新闻的一些非典型形态,如植入式新闻。一些媒体在专题节目、娱乐节目、脱口秀的直播过程中,可以随时插播“交通信息”,连线路况记者,念读短信平台或微博平台上的“新鲜事儿”……这类植入非新闻板块或栏目的“新闻信息”,散布面广,随机性强,十分快捷机动。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形态更为灵活多变。《小新的一家》是黑龙江广播电台都市女性频率策划的一档民生资讯节目。其宗旨是“给听众带来实用的信息,给听众带来好听的故事”,节目以生活化、故事化的方式呈现,主要关注民生、养生、教育、科普等方面内容。主持人均以角色化身份出现,以演绎的语言样态表达;人物角色设置为爸爸、妈妈、小英及小新姐妹俩,人物血型、星座、性格都不相同,因而形成了人物间冲突,产生了故事剧情,节目时长为1分钟至3分钟。这种单元小、信息量大、节奏感强的节目类型,不仅符合听众碎片化的审美,还易于吸引广告商的投资。
新闻节目的形式策划,还可以尝试与“音乐”“谈话”节目融合,“嫁接”这两类节目的优势,创造独特的新闻播报方式。比方说,可以“音乐+新闻”,在背景音乐映衬下播报新闻,江苏文艺台名牌栏目《音乐早报》几个板块的新闻内容就分别辅之以不同风格的音乐;还可以“新闻+谈话”,既然声音是“贴身媒介”,娓娓道来当然比高高在上亲切自然。
3.与视频联姻
广播新闻的另一种策划思路源于与电视(视频)的联姻。我国各省市广电合并之后,一些广播电视台的采编力量被整合为一体,节目制播方面的合作得到深化。如我国第一家省级广播新闻类型台——江苏新闻广播(FM93.7)就是一家由广播电视资源共享、联合打造的电台。江苏新闻广播与同集团内部的强势电视媒体——江苏城市频道强强联合,除品牌、线索、人力、宣传推广等领域的协同外,还同步直播知名电视新闻栏目《零距离》等。2019年“两会”期间,《央广直播间》节目更是打通了广播和电视的屏障,让两方主持人“同屏”,同时直播解读“两会”新闻。
从传播符号系统、主持人语体、节目形式等方面看,电视新闻的音频版毕竟不能等同于广播新闻节目。“音频版电视”只能作为一种非主流广播新闻形态出现,而更为符合传播规律的做法是:其一,对电视播出的重要新闻加工后再度使用;其二,深化采编领域合作,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以及类型化广播滚动刷新的直播优势,第一时间消化新闻线索和资源,弥补电视栏目在规定时段播出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