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节目的传统元素与新质元素
现代知识类节目具有更加宽泛的外延。在广义上,包括了所有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视听节目,内容上涵盖科学类、文史类、生活类知识等。在策划中,要充分考虑受众定位、内容定位、形式定位等,整体风格则应该是观赏性强、参与性好、寓教于乐的。从常见策划思路看,一般会考虑运用以下节目元素。其中,科普元素是知识类节目的核心元素,也是传统元素、必备元素,而娱乐元素和互动元素,是在新的市场生态和媒介技术生态下出现的新质元素。
(一)突出科普元素
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内容,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在知识类节目中,科普元素构成了节目的核心内容。因此,知识类节目选题策划的科学含量至关重要。不仅要依赖栏目自设的策划组出谋划策,还要调集多方人力资源,充分借用“外脑”,多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在策划中把握选题的要点和方向。在节目中,科普元素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知识权威直接科普,二是节目编导间接科普。
1.直接科普
直接科普必须由权威的专业人士实施,形式多为知识权威人士的访谈、演讲。在传播学中存在所谓的“权威暗示效应”,这一效应又称权威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人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贵言重”。在知识类节目中,由大众媒体包装推出的专家、明星学者、知识明星等就扮演着这种“权威”的角色。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试图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知识和优秀文化的目的。开办初期的《百家讲坛》门槛高,能在其上开讲的人都是学术大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周汝昌、叶嘉莹、霍金,这些鼎鼎大名的学者均位列早期的主讲人名单。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形态为一人主讲、辅之以多种表现手段的讲座类电视节目。
应该注意的是,权威之所以是权威,在于其在某一方面有着强势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但权威不是“上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知识类节目在选择专家时应注意内容的对应性,切忌用一两个专家“包打天下”。
2.间接科普
除了知识权威直接面向观众进行科普,知识类节目还常用另一种方式,就是栏目编导在采访知识权威、查找相关资料、通晓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这些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演绎,以编导自己的语言(视听语言)呈现于屏幕之上。这种科普方式需要节目制作方首先成为“专家”,然后再将科普知识“转述”给观众。
北京卫视开播于2009年的《养生堂》,以“传播养生之道、传授养生之术”为宗旨,秉承传统医学理论,根据中国传统养生学“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系统介绍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同时有针对性地普及实用养生知识。《养生堂》节目采用“演播室访谈+专题短片”的方式,这种节目形态不同于专家主讲的方式。一方面,节目主持人刘洪悦和刘婧在长期参与节目的过程中,也逐渐成了“专家型主持人”,具备了相当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栏目编导精心制作的专题短片,将相对深奥的养生知识可视化、通俗化。
在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类节目“不生产知识,而是知识的搬运工”。只不过,“搬运”的过程需要融入视听媒体特有的叙述和表现方式。节目组在消化了相关知识后,需要策划出知识在节目中的载体形式,常见形式包括专题短片、知识小贴士、内容链接、屏幕文字、动画等。
(二)巧用娱乐元素
20世纪90年代以后,娱乐化浪潮席卷荧屏。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栏目直接打出“娱乐化纪录片”的口号,而《走近科学》则将故事片的悬念叙事引入节目,栏目宣传语变成“从疑问开始”。作为大众传播产品的生产主体,知识类节目的策划者必须考虑如何面对科学,如何理解娱乐,以及如何合理地将二者结合。
1.竞答
也就是参与节目的嘉宾或选手竞相回答知识问题。这种方式早期可见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智力竞赛”,而后作为一种富有参与性、娱乐性和悬念性的元素,大量出现了在各类节目之中,其中又以2000年前后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开心辞典》等益智类节目(或称知识类综艺节目)为其发展之高潮。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则打破了《开心辞典》那种平民与主持人对抗的模式,转而采用攻擂形式让平民与平民进行激烈对抗。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策划推出的一档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知识竞答类节目,始播于2016年,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和赏析,带动全民重温古诗词。《中国诗词大会》大胆创新比赛机制和计分规则,比赛设置为单人追逐赛(后增加“飞花令”)和擂主争霸赛两部分,单人追逐赛的获胜者作为攻擂者与守擂擂主比拼,竞争本场比赛的擂主席位。节目的策划亮点在于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把一档知识竞答比赛做成了全民参与的融媒体文化活动,观众可以通过央视影音App或央视科教公众号,实时参与答题。选手们竞答比拼的过程也成为全民文化知识交流和传播的过程。
2.故事
故事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采用故事化的叙述技巧,选择新颖独特的视角,巧置悬念,合理安排层次和段落,是当代知识类电视节目的常用策略。故事化策略在《社会经纬》的改版中得到了体现。《社会经纬》曾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高收视率节目,但随着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大量播出,节目风光不再,收视率下滑。在随后的改版中,《社会经纬》提出了“在庭审中讲述故事,在冲突中普及法律知识”的全新策划。新版节目将法庭审理的形形色色案件作为报道的线索和依托,充分调动庭内时空、庭外时空和演播室这三个要素,从多个板块组合的杂志型节目演变为每期用45分钟篇幅讲述一个故事的样式。节目紧紧围绕审判活动来展示案件发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挖掘诉讼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从而以生动感人的故事、鞭辟入里的分析,将矛盾冲突置于法律的显微镜下加以辨别和放大。《吴越打官司的故事》《未能出庭的受害人》《审判褚时健纪实》等节目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反响,也对全社会的普法宣传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当然,知识与故事的嫁接需要谨慎,一切要以不损害知识本身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为准则。改版后的《走进科学》就一度因为故事化手法引发争议,被认为“开始的时候故弄玄虚,充分运用阴森的画面、诡秘的音乐、深沉的解说、鬼片的手法,吊你胃口;然后在最后1分钟里,自说自话,得出一个莫名其妙的结论”。[4]
3.脱口秀
脱口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格兰地区的咖啡吧集会,在集会上人们讨论各种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电视节目元素,脱口秀可以充分调动主持人的口语表演技巧,围绕某一知识话题尽情“聊”“侃”“谈”,活跃知识讲坛的氛围。
以《罗辑思维》《晓说》等为代表的知识性脱口秀节目在我国互联网上已大量涌现。此外还有不少是读书类节目,即把几本书的主要内容浓缩一下,由主讲人口述精华,以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许多知识性脱口秀在网络音频平台同步推出音频版本,实现多平台同步推广,《罗辑思维》主讲人罗振宇还创立了“得到”App,以知识付费的方式提供各种知识课程,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对已经习惯用看视频打发业余时光的网民而言,这样的知识性脱口秀寓教于乐,比看书轻松,比看影视剧有益,因此在青年群体中很受追捧。尽管“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可能只是一种错觉,但“趣味讲述”毕竟是一种有效的知识传播策略。
除了单口,还可群言。由优酷和欢喜鱼文化联合出品的知识问答节目《你说的都对》由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主持。每期节目,《你说的都对》都会上演一场独具特色的“知识大爆炸”,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6位知识大神,围绕简单又接地气的议题,分别从经济学、心理学、生物学、脑科学、文史学等角度旁征博引,一边吸收网络的趣味式内容,一边也充分整合脱口秀的娱乐性。其观点基于较为扎实的科学研究,使观众迅速从节目中获得知识养分。
(三)注重互动元素
互动对于现代传播来说不可或缺。从知识传播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就是一种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知识类节目中,常见的互动包括作为知识权威的嘉宾与主持人和现场观众的互动,以及屏幕人物与场外观众的互动等。从其发生空间看,可分为线上互动和线下互动。
1.线上互动
这里所说的线上互动,是指演播现场与屏幕观众之间的互动,线上互动包括观众点题、观众答题、观众投票、观众提问、观众留言等多种形式,通常借助热线电话、手机App、网络连线、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实现。如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大型戏曲文化类节目《喝彩中华》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借助微信“摇一摇”,普及戏曲知识点。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既可以和选手同步在线答题,也可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参与“秀诗词”和“飞花令”在线挑战项目。在知识类节目中,线上互动的加入改变了传统“你说我听”说教模式,使节目形式更加灵活。
2.线下互动
这里所说的线下互动,主要指节目在线下空间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通常依托线下活动、见面会、外围海选等方式。在策划过程中,应灵活加以运用。《大家》是央视容量最大的人物访谈节目之一,采访主要对象是我国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大家》不仅是大师们讲述人生经历、展示精神风范的窗口,更是他们播撒知识与智慧的讲坛。《大家》栏目曾策划了一个名为“大师讲科普”的线下科普公益活动,这组系列节目明显区别于其他“讲座”“讲堂”节目的独特之处,一是充分融入视听手段,以画面辅助讲座;二是增添互动内容,听众与大师面对面交流,活跃了气氛,增强了现场感,也进一步提升了讲座的影响力。该线下活动选择在中国科技馆现场推出,大中学生和相关研究人员现场互动,主讲嘉宾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五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袁隆平、吴文俊、吴孟超、李振声、金怡濂,以及蜚声海内外的国际应用数学家林家翘、“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和“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而在此之前,《大家》栏目已成功策划“医学大家校园行”“名家讲谈”等线下活动,满足了公众多层次的需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