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选用:标准与关系
(一)嘉宾的选择标准
嘉宾是话题的阐发者和升华者,好的嘉宾能使节目事半功倍。要根据话题内容来选择嘉宾,嘉宾的身份最好切合话题内容,以便能一展所长,自如发挥。目前,新闻谈话节目的嘉宾主要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媒体评论员。他们有善辩的口才、丰厚的学识、扎实的专业背景,还有丰富的表现力。生活类谈话节目则会邀请众多素人嘉宾,其特点是未必能表达得非常流利、精准和凝练,但更为真实自然。
视听媒体的特性决定了选择嘉宾最重要的考量标准是其表现力和口才。因为有时间的限制,嘉宾必须快速展现自己的观点,并吸引别人的注意。节目中,也会碰到这样一些嘉宾,他们的笔头功夫很好,可在镜头前却不能言简意赅地表达,影响了其观点的呈现。如果说主持人是交代和引导话题,那么话题的展开、深入、升华则都是由嘉宾来完成的,因此嘉宾作用发挥的好坏也直接影响谈话质量的好坏。选择嘉宾一般遵循三个原则:
一看是否有谈资,即对某一话题是否掌握大量资料,深入了解,对该话题是否具有权威性和发言权。
二看是否有谈品,即在谈话过程中是否有一定的风度,能否顾及主持人和其他嘉宾,而不是一个人喋喋不休,表现自己。
三看是否有谈技,即是否具有一定的口才和辩才,语言表达是否简练、清晰、有条理、逻辑性强,甚至是否有幽默感。
嘉宾的搭配也很重要。演戏需要对手戏,谈话节目也一样。如果现场不止一位嘉宾,在进行选择时,要注意观点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不能都是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人,这样才能对话题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嘉宾有激情型、理智型、善辩型,对不同类型的嘉宾进行差异化搭配,才能让谈话节目这台戏真正出彩。例如,江苏卫视制作播出的谈话节目《世界青年说》,借鉴韩国《非首脑会谈》节目模式,每期邀请11位固定嘉宾和一名明星嘉宾出席,围绕当下中国年轻人关心的议题围桌谈话,融首脑会谈的庄重仪式和轻松诙谐的谈话氛围于一体。固定嘉宾由来自11个国家的型男代表组成,名为“TK11”,即“关键11人”,他们身份背景各异,专业特长不同,性格也十分多元,就非常容易产生戏剧效应。
(二)嘉宾的关系设定
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通常是中立的,而持不同观点的嘉宾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主持中立、观点对立”是谈话节目中的关系图解。观点的对立和交锋成为谈话节目的一个看点,而主持人一般不倾向任何一方,他掌控节目进程,让观点充分展示,由观众自己判断。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时,都江堰市光亚中学教师范美忠弃学生于不顾,第一个跑出了教室,此后他在天涯论坛写下了《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文章提到:“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这番言论引起了网民的铺天盖地的批评与漫骂,范美忠也被网友戏称为“范跑跑”,成为社会谈论的热点话题。后来,《一虎一席谈》便策划了名为《“先跑老师”该不该受到指责》的节目,让“十恶不赦”的范美忠为自己辩护。
节目开播之前,“范跑跑”事件已成为网络热点话题,争议颇多。节目中当事人范美忠极力为自己的“先跑事件”开解,并坦言“教师职业并不神圣”,“逃生是一个人的本能”。而他的对立方是独立新闻评论员、学者郭松民。郭松民异常激动(被网民戏称“郭跳跳”),一再强调范美忠的逃跑行为“触犯了做人的底线”,甚至用“没道德”“无耻”等字眼来痛斥“范跑跑”做出的“自由选择”。节目围绕该不该跑、师德、人的本性等话题展开辩论,胡一虎利用其擅长的“挑拨离间”技巧,用口语的表达和现场辩论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配合以现场快速而强烈的气氛,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这一评论过程中。很多观众表示,在观看节目前对“范跑跑”持反对态度,但在经过一轮辩论后,态度发生了变化。
结束时主持人进行了总结。胡一虎说:“六位嘉宾给人们人性当中最可贵的一面。从卢悦的角度来讲,他让我们知道温柔体贴的一面;从周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圆润的一面;林格告诉我们从心底层面关心下一代;从吴先生这儿,他告诉我们要为朋友捍卫真理而说话;我们又看到跟范老师对立面最明显的郭先生,他能这么样地捍卫道德,我们还担心这个社会会道德低下吗?范美忠,在网络上,或许有人用‘十恶不赦’来形容他,但是听到他的校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允许他保有‘范老师’的称呼,这是社会的进步。”这一总结,清晰交代了嘉宾之间的特殊关系,也使之前相对开放的谈话有了一个合理的终结。
国外的谈话节目,有时会刻意不让嘉宾知道自己在节目中的处境和将要扮演的角色(如“伤害者”)。结果嘉宾在现场失态的很多,或悲,或怒,或茫然无措,或愤而退场。但也许正是这些无法预期的对立、碰撞和失态,能大大吊起观众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