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融媒体的传受新机制与传播新场景
在构成融合传播内容集群的诸种元素中,视听元素一直居于最重要地位。融媒体时代,视听节目的传受机制、传播场景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社会化网站、社交媒体异军突起,交互性成为传播的新要素。这种交互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现实中的社会关系移植到互联网上,而必将催生新的社交方式、文化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从“关系”的视角看,互联网建立起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开放、互动的传播关系。“‘关系’直接打通了传媒生产链条的全部环节,成为资源开发、新闻生产、产品延伸、渠道拓展、品牌经营及社会互动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结构性因素。”[2]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媒介平台具有全新特质——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内容生产者,而是在一定的空间场所、系统、环境里连接各种生产要素,并为生产某种产品提供服务。无疑,广电融媒体面临着全新的传受机制和传播场景的挑战。
(一)广电融媒体的传受新机制
1.移动化接入
数字学者迈克尔·塞勒指出:“两大技术潮流的融合使变革势不可当:其一是移动计算技术的普及,其二是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社交网络能够大幅提高电脑设备的使用率,而移动计算技术会增加社交网络的效用。这是一个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3]根据CNNIC报告,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97亿,数量远超使用台式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智慧城市的建设推动了公共区域无线网络的使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移动网络速率大幅提高,互联网接入方式日趋多元。在经济发达地区,密集覆盖的5G网络会为视听节目在移动状态下的传播提供便利。随着“无线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多媒体智能接收终端、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以及移动客户端应用的成熟,视频的伴随式直播和移动终端的随时使用成为常态。以移动媒体建构起来的日常智能应用趋于普及,人类已经进入并生活在由电视、网络、手机等电子设备所构筑的装置性媒介空间中。
全球信息流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感受。利用高速传播的视听节目(包括传统电视、直播、短视频、微动漫等),可以立刻进入一个不同的空间并参与其中。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LBS)技术深刻改变了现代空间的人地关系。这种技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和卫星定位系统,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从而将个体信息传播者的地理位置显示出来,并将该个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停留地点、移动路径、到达频率、意见表达等一系列行为清晰地勾勒出来,而任意个体信息传播流动过程中的每一个位置,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过程中新的转折点和触发点。三十多年前,梅罗维茨曾就物质地点和社会地点之间的联系出现的变化进行思考,他写道,电子媒介“几乎完全断绝了物质地点与社会‘地点’的联系。当我们使用电话、收音机、电视或计算机进行交流时,我们身体所处的地方不再决定我们在社会上的位置以及我们是谁。”[4]
2.场景化服务
“场景”具有强烈的空间属性,意味着新的“空间的生产”,尤其是关系的构建。在移动互联时代,“场景”不是一个简单名词,它决定用户的行为特征和需求特征,“是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因此,“场景”可以理解为一种体验、一种连接方式。对于开发者来说,场景思维强调覆盖用户移动和碎片化消费,强调以人的体验为中心,强调契合或者引领新的生活方式。“移动场景”中的消费者更注重体验感,因此,传播机构需要通过营建场景,注入个性服务、文化活动等内容,为消费者“讲故事”,进而增强与消费者的情感交流,与其形成新的连接,并生成匹配目标人群需求的产品逻辑。
空间与环境是定位场景最基本的要素。特定的空间包含着与该空间相关的环境特征,以及人的特定行为模式、互动模式。分析用户身处的移动场景,通常需要关注三个阶段:在哪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就是“此时此地”“此前彼处”和“此后彼处”。[5]移动互联技术使“具体而微”的环境感知变为可能。城市广电可以通过生产新的场景,进而发展“地点正确、时机正确、感知良好的基于场景的新业务”[6]。例如,美国的城市电视台已提出并实践“超级本地化”(hyperlocal journalism)策略,通过开办社区频道或推出适合社区传播的内容,转型为“多媒体服务组织”,为本地社区提供各种生活资讯。借助地理信息技术,这些频道通常能够提供精确到某个地理标志物的气象预报。类似内容或通过有线数字电视播出,或通过脸谱网等社交网络传播。移动视频场景的应用,正随着大众传播形态变迁与个体生活方式现代化而日趋普遍。嵌入“空间”的时间要素,其自身属性正在不断消解,面对“空间转向”,时间的意义生成也烙印上了十分强烈的“空间性”。在当代城市生活中,市民的信息需求越发强烈,这种需求既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信息需求,也涵盖沟通、交友等社会交往需求,而作为重要信源的视听融媒体平台,无疑具有整合信息的强大优势与能力。
3.智能化体验
随着网络重构人与城市的关系,政府、企业、民间机构和市民之间,更需要共建一个“可沟通系统”。借助数字移动信息平台,可以通过政府机构间的组织和程序变革,促进“以市民为中心”的改革和民间问政的制度化,使之成为“智慧城市”构建最重要的制度保障。美国智慧城市研究专家阿莱克斯·彭特兰举例说:“利用这些从人们留下的数字痕迹中收集的数据,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回答如下这类问题:人们在哪里吃饭、工作或娱乐?他们去哪里旅行?他们与哪些人互动?”研究发现,“这些行为人群可以提供的典型预测包括消费者偏好、金融风险和政治观点等,其准确性要比基于邮政编码的标准地理人群的预测高4倍以上”[7]。现代商业经营和信息服务都要以科学、真实的数据为指导,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超越人口统计直接测量人类行为成为可能。
在此技术背景下,“广电智媒体”无疑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为让广播电视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生命力,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着重推进打造智慧广电融媒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成果提高“算力”,用优选“算法”将广电媒体内容进行有效分发和精准传播;突破一般性“算力”或“算法”,将优质信息的投放扩大到更多受众,实现优质信息的更大规模阅读和消费。智慧广电的“智”还在于突破固定终端,将媒体信息实现各终端覆盖,真正实现媒体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在于突破传统功能局限,将数字经济和数字生活与数字媒体紧密结合,成为数字中国可依靠、可依赖的中枢和终端;在于双向互动、在充分感知和了解受众的“回音壁”前,提高信息传送的“时度效”水平等。[8]
(二)视听节目传播的新场景
美国学者罗伯特·斯考伯与谢尔·伊斯雷尔认为,依托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5个技术要素的日益普及完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场景传播时代,视听节目的关注点和触发点正在发生变化。
1.地域之变:从区域传播到全球传播
传统广播电视传播有信号覆盖范围的限制,有有线网络铺设区域的限制,更有行政地域管理的限制,因此,其更多表现为一城一地之媒体。早在1963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就为北京电视台制定了“立足北京,面向世界”的方针,但那时的远距离微波节目传送仅限于京津之间,“面向世界”只能靠寄送节目的方式实现,“立足北京”成为无奈的现实。
如果说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只是区域化传播,那么融媒体节目就是全球化传播。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视听节目覆盖到更加广阔和多样的现实地域。在赛博空间,传统的节目编排和播出方式因数字技术而颠覆,来自各个地方的广播电视节目呈碎片化分布,进而建构起一个全球时空拼贴的后现代场域。一个典型案例是从2010年开始发展的“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这个由全国60多家城市电视媒体参与构建的网络视频社区带给我们迥异的空间想象——似乎一个同时基于实在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电视城市群”正呼之欲出。类似应用并不鲜见。若使用iPhone手机,在App Store中选择“iHeart radio”,点击“Clear Channel Broadcasting”应用,安装之后便可收听全国各地的地方无线广播。借此,全国的“地方电台”被整合到一个虚拟平台,真实地点被赛博化了。再如,在上海、南京等地铁城市,“地铁0号线”网络广播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和互联网双重平台收听。也就是说,虽然名为“地铁电台”,但实际上借助移动通信工具,听众可以在国内任一地点随时移动收听。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听众将选择用移动互联网获取来自外部世界的新闻,而与此相伴的重要进程是全球范围短波广播的衰落。
传播范围的改变导致了视听节目关注点的变化,“即在全球化的经济与文化语境中报道地方性内容,用地方化的视角报道新闻时体现出国际化的报道水准和报道风格,以及用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双重视界对重要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阐释和评论”。[9]于是,一方面,地方性受到网络的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经由互联网,来自故土的乡音与影像能够被远在异域的游子轻松寻获。据Alexa网站统计,江苏网络电视台有5%的访问者来自香港、3.9%来自美国;而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新蓝网)有18.7%的访问者来自韩国、9%来自日本。[10]即便是如“无线苏州”这样的城市广电新媒体,其用户也已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正是由于能够方便地“引进来”“走出去”,一些传统的地方广电媒体也开始策划创作无地域限制的模式化节目。
2.地点之变:从客厅媒体到伴随媒体
观看行为只有置于具体空间才有意义。要探究观众是在什么地点打开电视、打开电视后是否一定在看节目、以什么方式在看节目、是自己想看还是受他人的影响而看,等等,必须将观众还原到他们看电视的空间环境(客厅、卧室或是公共场所)中,考察具体的收视环境对收视行为产生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人、讯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方式。
从这一视角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移动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电视基于客厅、以家庭为中心的观看方式,无处不在的移动终端正在形成与消费者全场景的融合。在中国,2014年开始大规模商用的4G移动通信技术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后者的勃兴强化了电视观看行为的变化趋势。借助DLNA(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应用,包括电视机在内的各种消费电器、PC终端、移动设备等能够实现互联互通,数字媒体和内容服务无限制共享成为可能。DLNA的口号“享受你的音乐、图片和影像,在任何时空”(Enjoy your music,photos and videos,anywhere anytime)形象地概况了这一特征。互联网拥有更强的渗透力,终端更普及,也更为多样化。2019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关于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大屏小屏融合互动,让电视大屏用户充分享受通信红利,满足用户对跨屏、跨域、跨网、跨终端的收视和信息需求,实现广播电视人人通、移动通、终端通。”
随着无线城市建设的推进、流媒体传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智能接收终端的普及,以及移动客户端应用的成熟,视听节目的伴随式观看将成为常态。“这是一种特别的、包围性的、无处不在的环境,也能立刻变得到处都在。你不能走向它,但能够从任何地方上网联机。网络交互作用的完全空间化打断了地球编码的钥匙。”[11]人类已经进入并生活在由电视、网络、手机等电子设备所构筑的装置性媒介空间中。从客厅到“无处不在”,一个影像弥漫的时代到来了。不少电视人及时把握新媒体传播特点,对现有资源整合利用,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向而生,彼此促进。伴随《中国诗词大会》在电视热播,一个名为“为我定制的专属诗”的H5小产品快速在“朋友圈”刷屏,形成了病毒式传播,进而又助推电视收视率大幅增长。
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再次深刻改变网络空间的人地关系。这种技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和卫星定位系统,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从而将个体信息传播者的地理位置显示出来,并将该个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停留地点、移动路径、到达频率、意见表达等一系列行为清晰地勾勒出来,而在任意个体信息传播流动过程中的每一个位置上,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过程中新的转折点和触发点。LBS技术将真实地理信息注入虚拟网络空间,将“物质地点”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生活信息服务等领域。针对地理位置变化,进行精确的节目推送,为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融媒体视听服务,已然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