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节目形态的构成机制
准确把握广播节目形态的构成,对于策划人来说至关重要。一般说来,策划者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正是它们的差异,影响和制约了广播节目的具体形态。
(一)声音要素的组合
耳感性信息主要通过有声语言、自然音响和音乐来传达和表现。它们是广播节目的三大要素,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千变万化的节目样式,其常见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类:
1.纯语言类组合
由于广播节目需要那种富有表现力、明白晓畅、悦耳动听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以我们也称它为播音艺术语言。这种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性,所以从传统广播时代开始就一直受听众的欢迎和肯定。除了消息、通信、评论三大新闻性文体的朗读以外,纯语言类组合还包括专题服务、文化教育、文学作品的播音及演播,以及主持人谈话类节目。
2.纯音乐类组合
主要是指“无主持人音乐节目”或“音乐频率”等,即确定某类音乐主题以后,不需要主持人串联,周而复始按节目单元自动播放,各音乐单元有机、自然过渡。但大多数广播音乐节目都少不了语言的编串,那种简单的报题、插报仅起整合节目的作用。所以我们仍认为这类节目为纯音乐类节目。
3.纯音响类组合
过去国外有电台策划过这样一种节目——整日播放海滨的浪声、森林中的林涛,以及鸟鸣虫啾、微风阵阵的大自然音响。现在的潮汐App以及各种白噪音软件都提供类似的服务。人们置身其中会排除喧嚣的城市噪声,得到一种静谧、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从而放松紧张的身心,获得轻松自然的感受。这可能是声音媒介功能的一种延伸,它满足了人们在烦嚣都市生活中一种新的心理需求。
4.“有声语言+自然音响”组合
这类节目主要由有声语言和自然音响构成,常见于现场报道和录音报道。现场报道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拾取实况音响,其中,一种特殊的现场报道形式是现场直播。它所报道的事实是随发的、真实的,通过记者或主持人的解说,给人如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如二战时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默罗在英国广播公司楼顶所做的现场报道《这里是伦敦》。
录音报道与现场报道的区别在于,它是非同步性的,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记者自己的描述语言和人物的讲话录音及客观事物的实况音响融汇于一体,形成完整的新闻报道。这种报道是在录音的基础上,经过编辑、剪接合成之后播出的,属于选择性报道,因此音响更精练也更有表现力。
5.“有声语言+节目音乐”组合
这类节目除了新闻中的配乐通信以外,大多是文学类或文艺类节目。在这些节目中,由于主题内容不同,音乐素材的运用也不一样,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音乐为主,语言为辅;另一种是以语言为主,音乐为辅。前者主要是指经过语言解说后合成的音乐节目,譬如主持人在播放一首新歌或一部音乐作品时,需要借助有声语言进行点评或介绍;后者主要是配乐故事、配乐小说、配乐散文、配乐诗朗诵等文学类节目。
6.混成类组合
即“有声语言+音乐+音响”形态。常见于广播剧,此外有些专题性新闻节目也使用这种方式。
(二)编播方式的选择
对于早期广播来说,“读报上的新闻,放几张唱片”,节目只是一个个界限并不清晰的内容单元,“没有用节目时间表的方式对外公布,既不是天天都有‘准节目’,也不是播准节目都在相同的时间,更没有什么确定的名称”[7],不少节目都是临时决定播出的,更谈不上给节目“挂牌”“命名”了。在当代广播业务中,所谓节目,是一个经过编排的完整播出时段,可以理解为由多个具体的内容单元(如一条消息、一支歌曲、一次访谈等)组成的集合体。因此,编排方式、播出方式(录播或直播)直接影响了一档节目的具体形态。
1.栏目化方式
栏目是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的,把一些或一组题材内容、内容性质、功能目的或形态相近的小节目纳入一个定期、定时长的某时段中播出,并将这一定期、定时长播出的某时段冠以名称。这一冠名播出时段的节目我们习惯称之为栏目。栏目是格式化的播出产品,强调“定期”“定时”“定量”,即有固定的栏目头、播出时间,以及相对固定的节目长度和包装形式。栏目化形态有利于听众记忆和收听,有利于电台对节目的管理、运作和编排,也有利于打造节目品牌。
早期的广播理论没有“栏目”的概念,不论是挂牌的名称还是播出的内容,统称为“节目”。经过多年栏目化运作,“栏目化形态”的广播节目在我国已经发展成熟。2005年,我国评出首届广播十佳栏目,其后,栏目策划成为广播策划的重要内容。
2.板块化方式
板块与栏目代表着节目的不同结构形式和编排思路。在广播电视学中,“板块”是对集合式节目的一种形象性称呼。板块式节目是指具有基本固定播出时段及周期、节目内容融新闻、信息、服务、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亦称“杂志型节目”。在我国,板块化形态源于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创的“大时段综合”节目。这个用全新方式广播的频率,一反传统的“录播”和“分割式”节目编排,采用“以新闻信息为骨架,以大板块主持人节目为肌体”的形式,按听众的收听习惯和需要安排内容,通过主持人灵活地将新闻、资讯、服务、娱乐等各种内容熔于一炉。进入20世纪90年代,上海东方电台开始推行24小时主持人直播板块节目。当前,在国内互联网音频市场,也有以直播方式存在的大板块音频节目,以荔枝、克拉克拉等平台为代表。
大时段节目的策划,通常要考虑到板块式编排的优势:打通不同栏目的界限,在内容上做关联性处理,形成整体的节目布局,有利于发挥整体优势;形式上以主播进行串接,连贯性强;按受众接受习惯(主要是时段习惯)编排,选择性明确;集中满足目标受众的多种需要,使节目更容易获得稳定的受众群体,形成高收听率广告优势。当然,互联网音频直播的随意性较大,普遍缺乏传统大板块节目的策划意识。
3.类型化方式
类型化电台,国际上称为Format radio,又被译为格式化、个性化、风格化电台。它淡化一个个节目,而凸显整个频率的面貌;听众不需要节目表,打开收音机随时收听所需内容。与此相对应的是栏目化电台,或称堆砌栏目的电台(Block Programming Radio),每个节目区格明显,听众必须依照节目表锁定特定时间收听特定节目。类型化意味着以一种时钟循环的概念运行和操作节目,广播节目成为一种“循环流动的内容”。美国纽约类型化新闻台880WCBS以一小时为一个组合体,逢整点为新闻网联播,4分为本地新闻,8分为天气、路况信息,12分为本地新闻,14分为最新要闻快览,15分为体育报道……如此循环往复。
按照类型化原则进行编播策划,事实上是淡化名牌栏目,转而以策划品牌频率为目标。我国第一个类型化电台是2002年推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这个开播第二年即在北京创下31.13%收听率的频率,却几乎没有一个知名主持人和品牌栏目。2002年“音乐之声”诞生之时,中国大陆尚没有一家类型化音乐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立足实际,对第三套节目调频立体声进行了彻底改革。这次改革打破了文艺综合频率的定位,精细定位流行音乐的类型,颠覆了以往音乐广播板块型播出形态,大区块划分时段。18小时的音乐节目整体设计,统一风格呈现,以2~3小时为单位,将全天节目划分为“早安音乐”“中国Top排行榜”等8个栏目,并对语言与音乐的比例进行严格规定,给音乐广播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全新的风格。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先后有近40家省市电台效仿“音乐之声”类型化的频率定位、独特的节目设置、独家的频率包装等,纷纷推出自己改革后的音乐广播。
经过2008年、2011年两次大改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已常态化采用“板块+轮盘”的播出方式。所谓“轮盘”,其实也就是按类型化编排的时钟循环。相比传统编播方式,类型化形态更加符合听众收听习惯和尊重传播规律。对听众而言,则更容易记住电台特色,更容易形成高的忠诚度。
4.融合化方式
互联网音频的出现并没有让栏目消亡。在融媒体环境下,传统“音频流”仍会继续存在,而“网播”节目则增加了依托交互式界面点播的方式,以及与图文内容混排的编辑模式。把题材、性质、功能目的或形态相近的内容巧妙地排列组合,这是网络专题的常规操作思路。2020年初,央视新闻正式入驻喜马拉雅音频平台,仍选择保留《新闻联播》《早啊,新闻来了!》《主播说联播》以及《夜读》四档王牌节目的栏目架构。由互联网原创的各类音频节目,一旦形成相对稳定的形态并长期更新,也通常会参照传统的栏目化思路进行运维,如喜马拉雅平台上的《晓说》《观复嘟嘟》《上官文露读书会》都是较有影响的头部栏目。区别在于,相比传统广播,网络音频栏目的时间约束性没有那么强。
“台+网+端”融媒体直播、与视频内容混播等方式正成为主流。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AI主播也将逐渐登台亮相。相对于电视的虚拟主播,借助耳感性信息传播的音频AI主播或将更快发展成熟。对于类型化的资讯、音乐等节目,这些AI主播可以根据内容要素,比如,歌曲的创作背景、曲风、作者故事、传唱度,以及前后内容的情感逻辑,自动配置适宜的情感、语言、语速、节奏。对于简单的新闻资讯、路况、天气、通稿等,自动播报将逐渐成为常态。在24小时无“人”值守电台出现之后,需要深度互动的节目类型将更多体现“真人”优势。
(三)语体风格的定位
作为有声语言的主要使用者,播音员、主持人是声音媒介的“界面人物”,担负着与听众沟通交流的中介作用,其语体风格决定和制约着音频节目的具体形态。确定合适的语体风格,也是节目策划必须考虑的环节。一般认为,“语体是话语主体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对象、内容等的需要而形成的语言运用的体系,是运用全民语言材料所形成的语言功能变体”[8]。与书面语体相区别,广播语体属于口头语体。随着受众需求的变化,单一语体的播音状态不可能满足不同节目类型的需要,语体多样化成为一种必然。
1.朗读语体
“有稿播音”即为典型的朗读语体。根据1994年出版的《中国播音学》关于“文体播音”的分类,“新闻播音”“评论播音”“通讯播音”以及“文艺播音”等都属于朗读语体。由于历史原因,“朗读”一度被异化,强调“爱憎分明、讲气势、重激情、求规范”,其结果是导致播音与日常口语分离。中国广播电视传统的“播音腔”即为这种风格的代表,“传统风格”不仅源自播音活动本身,更源于意识形态需要。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广播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工具,是宣传新中国建设成就,同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进行斗争的工具。改革开放之后,播音语体逐渐由“精英”回归“世俗”。播音员和主持人在播报状态、语气分量、速度节奏等方面做出调整,经过“降调——口语化——新风格”的转型,更加贴合受众心理。
目前,朗读语体主要出现在报道式节目和部分社教类、文学类节目形态中,以新闻播报最为常见。播音员、主持人将消息的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进行传播时的语言样态,即为“新闻播音”或“播新闻”。在西方,此类主持人被称为Newscaster或Newsreader。在互联网音频领域,不少有声读物也采用此类语体。
2.阐说语体
阐说实际上是一种演讲语体,通常认为,演讲就是在听众面前就某一问题表示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其基本特征:面向大众,阐述己见;出口成章,言之成理。无论传统广播电视,还是视听新媒体,常见的现场报道、现场直播、现场解说、新闻点评、广播讲话等,都带有明显“阐说”语体特征。[9]
“说”有时会变形为“侃”或“聊”。与“播”不同,“说”是口语化色彩较浓的“告知”,而非“报告”。这种方式有助于缩短受传双方的距离,便于受众接受和理解,优化音频节目的传播效果。“说”通常在“无稿”状态下进行,或采取“提纲加资料”的方式,主持人或主讲人因而有了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对节目内容进行解释、说明、补充,并稍加评论,从而为受众的理解提供引导和服务。
3.谈话语体
“谈乃相语说之意”,谈话是双向的言语交流。谈话语体是传统广播节目常见的语体形式,也是大部分网络音频节目惯常使用的语体形式。当前,越来越多的音频节目致力于创造一种双向交流的情景,特别是在在线互动的状态下,当谈话情景出现时,必然要求使用交流性的谈话语体。谈话语体更为口语化,句式也较为简练、松散、灵活。由于句式结构比较自由,根据对象对语意的理解程度可以灵活调整,应对如流。谈话的双向性,使得反馈及时,可以不断矫正表意不足的缺陷,做出补充性说明。所以这种语体沟通及时,便于理解。
谈话语体将人际交流融入大众传播,以“一对一”式的交谈,实现“一对众”的沟通。在广播中,“主持人节目是指主持人主导、运用交谈方式进行双向传播的节目结构形态”。[10]主持人节目一般使用谈话语体,相对于播音员的朗读,主持人采取“交谈式播音,谈话体语言”。在广播节目中,谈话语体通常依托“谈”“访”“评”“讲”“辩”“串”等主持业务,节目形式包括交谈式、访问式等。上述特征同样适用于各类融媒体音频节目。
4.演播语体
演播语体强调“演”,即运用文艺表演的形式来表达内容。除广播剧外,多用于知识性内容、文艺专题性内容和广告,一般是根据节目内容设计一定人物、情节和场景,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某种观念和感受。
一些新闻性节目也“跨界”使用演播语体。如辽宁电台的《新闻演播厅》,它把新闻演绎成故事,像是一个配乐广播剧。《新乌鸦与麻雀》节目的两位主持人则以动物角色出现,把自己比喻成乌鸦或麻雀,再由此就一些新闻性、社会性、娱乐性话题进行讨论、交锋。沈阳台的《叽喳姐妹》也是角色型的,两位主持人一位是成熟保守的姐姐,一位是聪明前卫的妹妹,两人在节目中以角色的性格特征主持节目、发表意见。再如,杭州交通经济广播《惊喜躲不开》节目,主持人与编辑会依据当天一些选题设置某种情景,通过饰演听众身边所熟悉的亲友、同学与听众连线互动。主持人在节目中具有一定的表演技艺,更具有按照预先设置驾驭整期节目的能力,在与听众互动中制造某些悬念,让听众不知不觉成为节目中的某种角色。类似的还有大连台的《HAHAHOHO》,长春台的《晓锌说吧》等。
(四)参与形式的变化
传统广播时代,听众只是被动接受者,广播是“我播你听”的单向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让受众更多地参与到节目中来,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也是广播节目发展的基本趋势。广播互动从听众信箱转为了热线电话,后来是短信平台、微博、QQ群、微信,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等。在喜马拉雅、蜻蜓FM、阿基米德等聚合音频平台,基于社交的互动方式进一步强化了音频节目的参与性。同时,技术进步也让用户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到节目制作播出过程中来,这就给了用户更多通过公众媒介直接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使传受相互渗透,彼此交融。
1.网络参与
网络参与的形式包括网络直播、在线点播、在线互动、论坛留言点评等。早在1999年11月22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主持人节目《评说“神舟”首航成功》就率先运用网络、电话等手段把分散在各地的嘉宾、听众、网友联系在一起,互相促动、彼此交流。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粉丝”还可以跨越真实与虚假,在网络空间建立自己的认同和迷文化(Fan culture),让线上线下互动成为常态。主持人也以节目组的名义举办多样化的听众互动活动,派生出由节目“粉丝”组成的听友会、听众俱乐部等民间社群。在分众的背景下,那些拥有相似生活形态的网络受众重新聚集,形成各种不同的小群体。对融媒体音频节目的研究显示,“网络在模拟线下的生存格式,线上生存格式也会反作用于真实的人际圈子。广播的线下圈子体现为新媒体影响下的新型‘广播圈子’”[11]。也就是说,收听同一节目的人将形成新的关系社群,进而衍生出新的节目形态和节目营利模式,这是网络时代音频受众社群化的结果。
2.“两微一端”参与
随着移动互联终端的发展,近年来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为代表的“两微一端”迅速占领移动传播平台,成为受众接触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方式。传统的广播也纷纷借力微博、微信等强势移动互联平台进行传播,或通过微博、微信征求网友对热点新闻话题的意见、对节目的看法,从而使节目更有针对性。例如,全国广播创新创优栏目、浙江之声的《方雨大搜索》便十分注重利用微信平台,提升听友参与度。为配合杭州整治交通大行动,栏目请网友发表如何劝阻那些不听指挥、乱闯红灯、横穿马路的行为,众多网友建言献策,一时成为城市热议话题。“两微一端”良好的交互性、便捷的伴随性和不断优化的用户体验,为“网播”状态下的广播更好地与受众互动提供了便利。
与传统的直接打进电话不同,微信参与节目属于一种“延时交流”,从信息发出到被念读存在一个时间差。但这种参与方式避免了热线电话太“热”导致的“挤出效应”,也便于主持人编辑、把关。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传统的短信参与迅速被微信取代。微信平台互动性更强,更廉价、便捷,微信语音留言还可以让听众的声音出现在直播节目中。目前,全国有将近600个广播电台公众号活跃在微信上。从2013年底开始,“中国之声”广播微信公众平台每天推出的《为你读诗》节目,诗歌简短隽永、音频制作精美,时长在3分钟以内,不仅有央广的雅坤、凤凰卫视主持人陈鲁豫等知名主持人读诗,也有大量普通诗歌者和朗诵爱好者参与读诗。据统计,《为你读诗》节目的阅读用户平均达到每天6万以上。
3.现场参与
现场参与节目是沟通媒体内外联系渠道,密切受众关系的有效方法。在这样的传播活动中,要求主持人按照节目宗旨,组织协调群体关系,融洽场内气氛,调动场外受众参与。由于借助声音传播信息,广播节目演播的现场空间相对有限,因此,现场参与节目多是电视所为。但一些广播电台邀请热心听众走进直播间录节目,或将直播间搭建到公共场所,吸引普通群众参与,或组织主持人与听众的现场互动并进行报道,这也都是听众参与节目的具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