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栏目化与栏目策划
(一)纪录片栏目化
从本质上讲,栏目是视听节目的一种编辑形式和包装形式,也是生产组织形式。栏目化生产遵循以下规律:固定的播出时段、一定的生产周期;规范化生产,统一的选题定位与风格定位;固定的板块模式,固定的栏目包装;相对稳定的制作队伍、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以及相对固定的经费预算。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从节目到栏目的过程。在纪录片发展史上,被学术界公认的第一个栏目是1993年2月上海电视台开办的《纪录片编辑室》,该栏目曾创下36%的高收视率。同年7月,央视《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开播,把纪录片栏目的收视推向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栏目化纪录片摒弃了原来某些纪录片的说教味道,大量运用长镜头、同期声等纪实手法,显得清新、朴实、自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时,栏目化的播出方式更易于收视,因而深受观众喜爱。然而,纪录片的栏目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从1995年起,中国纪录片创作开始走下坡路,并逐渐在电视娱乐化大潮中陷入低迷。曾创下收视奇迹的《纪录片编辑室》收视率持续下滑,2005年北京电视台的《纪录》栏目停播,《生活空间》则调整出《东方时空》,后改版为周播的《百姓故事》。此后一段时间里,从中央台到地方台的纪录片栏目大多经历了从喧嚣到寂寞的过程。
纪录片专业频道的出现推动了纪录片的复苏与发展。上海纪实频道、金鹰纪实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三套等陆续创办。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频道以“为时代中国存像,与大千世界共鸣”为定位,内容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题材或娱乐性纪录片,也出现了《时代写真》等现实题材纪录片栏目。
(二)栏目化的创新
媒体融合背景下,各种题材的国产纪录片在互联网上得到传播,出现了B站等将纪录片作为重要特色资源的视频网站。在新的媒介环境里,新的纪录片栏目也孕育而生,并显现出新的特点。
1.微型化
互联网时代的观众更偏好具有碎片化特质的信息,内容生产上的鸿篇巨制不少都被短小精悍取代,促使纪录片开始向着短视频化的方向发展。新的纪录片栏目也开始走微型化路线,微纪录片也是这样出现的。“微”代表的是“微小”,追求的是“短小精悍”。除了时间上的短,平民化的选题、个性化的制作,以及小叙事、小细节等都是“微”的体现。央视播出的百集微纪录片《故宫100》,每集时长只有6分钟,却完成了大到国家文化历史,小到茶杯的故宫细节描绘,通过碎片化叙事传达了作品的主旨,给人以见证历史变迁的特殊感受。《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四季播放,每集5分钟,讲述一件国宝文物。这就很适合当下观众的收视习惯,加之其主题清晰、制作精良,一经播放好评如潮。更为极端的个案是CCTV-1推出的融媒体节目——《瞬间中国》,单集时长只有90秒。这个系列因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策划,以互联网活动为载体,改变了以往纪录片与访谈节目的固定模式,借助40部90秒的“瞬间”短片,成功讲述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砥砺奋斗的幸福故事。
2.季播化
季播是一种比较新的栏目编排思路。在美国,大量电视剧都使用季播的方式播出,并发展出一套非常成熟的体系。该种编排能为广告客户提供长线、中线、短线等不同的投放组合,也便于观众减少收视疲劳。季播在国内最早应用于综艺节目,不少季播综艺节目以12期为一季,也有的视频网站推出了一季只有七八期的节目,甚至还有所谓“尝鲜季”,如《高能玩家》和《女儿们的男朋友》便是属于腾讯视频“尝鲜季”的内容,分别只有3集和6集。在季播模式下,收视率不好的节目会中断播出,而市场反响好的会获得下一季的投资。新的纪录片栏目尝试季播方式,好处在于使纪录片制作和发行拥有很大的灵活性,降低市场的投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打造IP、长期经营,培养品牌的知名度和观众的忠诚度。从当前国内实践看,季播纪录片栏目并不完全遵循季节规律,也与季播综艺的短集数不同。例如,《中国梦365个故事》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推出,北京电视台等单位制作,是国内唯一一部每集3分钟、以365集为单元、集中表现中国人梦想故事的大型系列微纪录片。节目自2013年12月起至2017年6月,共推出第一季365集,本地单集最高收视率达12.22%,平均收视率达7.86%,网络总点击率达2.5亿次,获得了收视和口碑双丰收。随后,该栏目启动了第二季的制播。
3.融合化
新的纪录片栏目并不单纯依赖传统电视平台,而是尽可能在播出渠道上实现多元化。央视纪录频道的一些精品纪录片已拓展出90分钟版本,便于在影院播出,也有纪录片选择进入线下媒体平台传播,如地铁、公交、机场等户外屏幕。但更为常见的渠道拓展思路还是发力社交媒体。2017年,央视纪录频道推出《航拍中国》第一季,播出当天《人民日报》微博推送播放量便超过1800万次,在视频网站的弹幕量每集都达到6000条上限,许多微信公众号的评论文章阅读量都超过10万+。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纪录片传播更强调全渠道化,也更注重受众的交互性。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对纪录片进行二次传播,甚至二次创作。网友的留言、评论、私信、弹幕等对于编导改进创作也有积极帮助,这种实时的“强反馈”是纪录片策划需要关注的。例如,纪录片《城市24小时》在播出期间,就与网易云音乐在新浪微博联合推出话题“我与这座城市共处的1小时”,结合H5互动产品、原创手绘长图等方式提升话题热度;通过社交媒体、网站评论、UGC视频征集、弹幕留言等方式,与受众互动,使纪录片中的人物故事与观众情感连接更为紧密;截取精彩短内容单独发布,为纪录片引流,如官方微博“CCTV9纪录”发布的短视频“成都花絮——大熊猫的故事”,主要讲述网红饲养员梅燕在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喂养大熊猫的日常故事,仅有3分多钟,却获得了近400万播放量。
(三)纪录片栏目策划要素
虽然栏目的形式是由节目的内容决定的,但节目的内容要在栏目中得以体现,就必须适应栏目的规律。栏目化运作之后,纪录片在更大意义上是作为一个栏目的具体内容而存在,因此必然要进行统一策划,而不再是强调单个作品。纪录片栏目策划要考虑以下要素:
1.时间
和时间相关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播出时间。栏目的播出时间一般是固定的,这有利于积累稳定的观众群,但现在电视台常常将播出时间与收视率挂钩,收视率较差的栏目其播出时间也往往较差。在综合频道中,纪录片栏目一般很少在黄金时段播出。二是节目时长。在栏目化之前,纪录片的时长往往是根据拍摄内容决定的;而在栏目里,时长是固定的。不论素材多少,最终都要在同一个“舞台”上“起舞”,而且必须在规定时间完成。三是创作时间。要创作出制作精良而又有思想深度的纪录片精品,比较长的创作周期似乎是必要前提。早期很多在国际国内获奖的优秀纪录片拍摄周期都很长,如陈晓卿拍《龙脊》,在山里一蹲就是大半年;王海兵为拍《山里的日子》九进大巴山,时间跨度一年半;张以庆的《幼儿园》拍摄时间长达三年。国外一些纪录片拍摄时间甚至要十几年、几十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纪录片系列《人生七年》。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2019年这个系列的第九部作品问世,片中的主角已经63岁了。可是栏目的定期播出不允许一个节目无限制地“磨剑”,不可能提供如此宽松的创作周期。
2.创作方法
过去不少纪录片创作者偏好隐藏作者角色,用镜头说话,这种“直接电影”式的叙述方式既“安全”又“可靠”。但“直接电影”方法常常不适合栏目化。《生活空间》属于栏目式的纪录片,每天十分钟,一周播放五次,这种播映方式的纪录片,如果减少旁白或不用旁白,要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被拍摄者的外在与内在,实需依赖人物说话来建构一部片子的主轴。从《生活空间》开始,访问谈话模式被广泛采用。但模式化的东西也极易引起观众审美疲劳,这就需要创作方式不断创新。例如,《中国梦365个故事》变为采用当事人讲述的方式,《如果国宝会说话》则使用写意性散文解说的复古风格。通常,创作风格在一个栏目或系列中应相对保持稳定。
3.栏目定位
栏目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性。而科学准确的栏目定位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同一个纪录片栏目从题材的选择方式、创作方式到播出形式都具有一致性,从而使得栏目的分类更加明确,类型更加分明。无论是《纪录片编辑室》,还是《生活空间》,打的都是“大众”牌,节目是定位给广大老百姓看的生活纪录片。而央视纪录频道的《全景自然》则定位于自然地理类纪录片,《故事中国》主打社会现实类、历史文化类纪录片。
4.产量
纪录片栏目化之后,产量成为栏目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栏目要持续运作下去,稳定的内容生产就成为关键。但栏目本身的线性生产特性,与纪录片创作的自由性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这也是一些纪录片栏目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更具弹性的网播和季播开始出现。
5.品牌
栏目化的纪录片比起那些由拨出专项资金、配备专门人员、以获奖为目的拍摄的纪录片或是独立制片人自由创作的纪录片,更容易形成收视品牌。2019年央视纪录频道全新改版,就提出在“品牌升级、架构调整、融合传播、国际水准”四个方面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纪录片品牌。《这里是北京》是北京电视台一档介绍老北京风土文化的文化纪实栏目,深受热爱老北京文化的全国各地观众欢迎,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它带领观众一同“逛北京”“赏北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文化品牌。
总之,栏目化对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它给了纪录片前所未有的空间,但是由于资金、拍摄时间、播出时间的限制,栏目化后的纪录片也有了更多约束。栏目化强调规范的、规模化的周期运作,强调收视率和可持续性,而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了多种的可能,甚至半途而废都是常见的结局。在纪录片理想与栏目化运作之间寻求平衡,是一个纪录片栏目存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