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节目的主要类别

三、谈话节目的主要类别

《实话实说》的制片人时间认为,这个栏目为谈话节目提供了两种形式类型:讨论型和叙事型。[3]而根据美国学者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的分析,谈话节目有四大类型:新闻、信息节目;杂耍、喜剧、访谈节目;人际关系、自助、心理和日常生活节目;以及为特殊受众服务的特别谈话节目。[4]策划人员需准确把握不同类别节目的个性差异,但有时节目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本书结合中国国情,对谈话节目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做如下分类:

(一)内容分类

1.新闻时事类

围绕新闻事件或时事热点进行讨论,帮助观众了解新闻事件和公众舆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这类节目往往是对消息类新闻节目的有力配合,话题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热点、公共事务等都可以作为谈资。嘉宾多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和新闻当事人,他们往往能够发布第一手的、准确的信息和富于导向性的见解,满足观众对新闻解读的需求。这类节目的特点是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和导向性。例如,安徽电视台《新闻画中话》就是一档涵盖社会新闻热点,言语新锐、观点鲜明的新闻谈话节目。节目初期采用“1+3”录演模式,每期邀请三名嘉宾,以多人、多视角、多观点对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和评论,每期三个话题,每个话题约8分钟,嘉宾就这个新闻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新闻画中话》的“画”指的是在节目中多使用新闻图片来进行直观的表现,是静止的、单一的画面;“话”意味着主持人、嘉宾以及观众对于新闻图片“画”外之意的解读,是动态的、多元化的阐释。

2.公共话题类

当今社会,凭借在日常空间占有上的几乎无所不能、在信息覆盖上的几乎无所不及,大众传媒已然成为公共空间的重构者与塑造者。哈贝马斯认为,公共空间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和,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政策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做出评判”[5]。把大众媒介纳入公共治理的过程,实质上是将“喉舌”立场与市民意见放置于同一交流平台的过程。媒体为党和政府提供了一个合法的舆论平台,也积极扮演公共精神和公众意愿代言人的特殊角色。在此背景下,“问政议政”类谈话节目开始兴起,并很快形成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第三波峰”[6]。借助这种特殊的谈话节目,媒体为市民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渠道,促使权力部门得以及时关注那些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社会建设。由此,理性对话、沟通、协商和政治宽容的精神得以在公共空间张扬。武汉台的《电视问政》、南京台的《亮见》《民声》、无锡台的《政风面对面》、扬州台的《市民论坛》等,在动员社会各界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不少节目在当地收视排行中位居前列。公共话题类谈话节目的选题一般会关注当下社会热点,聚焦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3.人际关系类

这类节目的话题涉及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方方面面,既有社会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也有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调适,既有不同生活状态的展示,也有新旧道德伦理观念的碰撞。其特点是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参与性强,因而深受观众喜爱。其中,以婚姻、家庭、爱情、友情、亲情为主题的情感类谈话节目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观点认为,台湾地区的《非常男女》是人际关系类谈话节目的“始作俑者”,但究其主旨,《非常男女》更类似于一档谈情说爱的交友速配节目,其后湖南卫视《玫瑰之约》、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等也大多属于此类。更为典型的人际关系类谈话节目当属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的《新老娘舅》,其以“调解类谈话节目”的创新形态,在荧幕上调解家庭纠纷和邻里矛盾,在家长里短中构建社会认同,成为上海本地栏目的著名品牌。《新老娘舅》主要采用演播室现场调解的模式,融入少量外拍采访。演播室左右两侧分别布置待调解双方的座椅,居中则坐着主持人和特邀嘉宾,外围还安排了法律顾问和现场观众。此种演播室布局有利于矛盾双方充分接触,目的在于创造更多交流机会,也便于调解人及时参与互动。谈话是《新老娘舅》的主要形式,沟通则是节目的主要手段和目的。在现代社会,面对矛盾危机,普通百姓渴望有人主持公道,倡导公平正义,可现实生活中往往缺少有威望的调解者。在此背景下,杭州台《和事佬》、扬州台《甲方乙方》、江西台《金牌调解》、北京台《向前一步》等调解类谈话节目相继开播。这类谈话节目提供了对话沟通的平台,旨在消除人们之间的陌生感,促进家庭与邻里和谐,让观众感受到即便在偌大的城市,个人也不是所谓的“他者”,还有人在关心他们的生活状态。

4.趣味娱乐类

趣味娱乐类谈话节目以愉悦身心、休闲逗乐为主要目的。策划者会加入较多的综艺成分和滑稽的情境设计,充分展现话语中的幽默,达到戏剧化的效果,以娱人耳目。它的嘉宾主要为演艺圈明星和体育界明星,主持人大都与他们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圈内人,观众主要是年轻人。台湾地区著名的娱乐类谈话节目《康熙来了》前后热播12年。这个节目形式相对固定,每期节目有一个话题,根据此话题,会有几位演艺名人与主持人进行互动。主持人小S辛辣搞怪,蔡康永知性沉稳,再加上“雷人”陈汉典的加盟,搞笑元素信手拈来,即兴的提问和无禁忌的话题让现场惊喜与爆笑迭出。为增强可看性,趣味娱乐类谈话节目常会邀请演艺嘉宾,也难免变身为以演艺嘉宾为主要“卖点”的综艺访谈类节目。而新近热播的网络视频谈话节目《奇葩说》《奇葩大会》等,全程以娱乐性谈话为主打,却借用选秀、表演秀等综艺节目架构,实则属于谈话类综艺节目。

(二)形式分类

从谈话方式上看,谈话节目可以是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三结合”的群言模式,也可以是主持人与嘉宾(一个或多个)的对话模式。可以有现场观众参与,如《实话实说》;也可以无现场观众参与,如《锵锵三人行》。从形式上区分,存在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讨论谈话类

讨论即就某事相互表明见解或论证。讨论式谈话节目是谈话节目的一种重要形式,指节目限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谈话现场,主持人与嘉宾、现场观众进行群言式的讨论。这类节目参与人数较多,信息的交流范围广,现场观众和嘉宾可以各抒己见,双向交流的互动性强,即兴性强,比较完整地展现了人际传播的语境。国内观众是由《实话实说》开始熟悉群言讨论式谈话节目的。在这类节目中,讨论往往围绕某一抽象话题进行,常常无定论,留待观众判断思考。也有时会从某一个案入手,进而讨论其所包含的公共话题。《实话实说》后期多采用这种方式,其优点是更为感性,也便于讨论的集中组织。讨论式谈话节目要求主持人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驾驭话题、组织讨论的能力,以及现场应变能力。

2.聊天谈话类

聊天式谈话节目也称意识流式谈话节目,通常不设定具体目标或规则,不做结构策划,也不期待解决什么问题,主题自由转换。有时,它有一个话题的由头,但这个由头常常不是节目的中心,甚至会随着谈话的进行而被遗忘。这类节目的代表是凤凰卫视的老牌谈话栏目《锵锵三人行》。《锵锵三人行》由窦文涛主持,通常会围绕热门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话题聊天,节目中众人各抒己见,但却又不属于追求问题答案的正论。节目更似好友闲聚,在谈笑风生的气氛中,以个性化的表达,关注时事资讯,传递民间话语,交流自由观点,分享聊天趣味。窦文涛在节目策划之初便坦言:“我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是几个嘉宾在不到半个小时的节目里就可以探讨明白的,甚至我认为问题不可能有最终答案。《锵锵三人行》不企图找寻意义,只想让人享受聊天。听说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既然如此,就让我们聚在一起娱乐吧。让人类发笑,让上帝去思考。”这类节目适用于讨论大众普遍关注又无重大分歧,经过深入交流、探讨可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更接近日常“聊天”的本来面目。窦文涛2016年在优酷视频推出的《圆桌派》仍基本延续《锵锵三人行》的节目形态。

3.辩论谈话类

所谓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这类节目谈话各方的观点有重大分歧,在现场展开言语交锋,主持人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引导他们充分陈述。其特点是紧张、冲突,适用于讨论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潮,以及人际关系、民事纠纷等。辩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谈话形式,因其天生的矛盾冲突而具有较强可看性,如央视财经频道的《对手》、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一虎一席谈》等。《一虎一席谈》选取每周在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焦点或热门话题,请当事人或各界学者、专家、名人担任嘉宾,主持人、嘉宾、观众各持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被誉为“中国唯一一档大型抗辩式思想性谈话节目”。辩论元素在网络视频谈话节目《奇葩说》中也有充分运用,但其在辩题讨论过程中,会有大量娱乐要素渗透,如“大尺度”的话语表达、日常化场景的呈现、戏谑的模仿等。

4.综合谈话类

从形式上看,上述三种谈话节目都以清谈为主,较少运用复杂的视听表现形式。综合式谈话节目则不然,它充分利用外景录像、三维动画、片花隔段等视听手段,并汲取文艺、游戏、竞技等类型节目的有益成分,使节目可视性增强,整体形态更加立体化,风格也更为活泼、谐趣,适用于谈论轻松的生活、情感类话题。这类节目常常设置不同的环节,或为固定环节,或为不固定环节,甚至囊括对话、访谈、聊天、辩论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被称为综合式谈话节目。当然,谈话节目的主要看点还在于谈话本身,那些穿插在节目中的娱乐和喜剧元素,只是丰富节目的一种手段,设计好谈话仍是节目策划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