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的形态演化

二、综艺节目的形态演化

虽然是“综合的艺术”,但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综艺节目的主要观念和具体形态是有所差异的。学者张国涛较早提出此种观点,他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轨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中又有一个综艺节目类型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主导类型背后又分别体现着四种不同的‘电视观念’,即表演、游戏、益智、‘真人秀’。正是这四种‘电视观念’分别引领了中国电视综艺发展的四个浪潮。”[6]这种观点如今在对综艺节目的历时性研究中,仍存有广泛共识。有学者进一步提出,这是一条“由过去的文化训导大众到明星娱乐大众直到今天的大众娱乐大众”的演进道路,“这其中显著变化的是观众的地位”[7]

(一)表演类综艺形态

这种形态以“明星+表演”为典型特征,也是我国综艺节目的最早形态。能够作为表演类综艺代表性栏目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播的《综艺大观》和《曲苑杂坛》。从内容方面来说,《综艺大观》内容以小品、歌舞为主,曲艺、戏曲、杂技、魔术为辅,是综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的表演类栏目;《曲苑杂坛》以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马戏、说唱等为主,同时介绍外国的杂技、马戏和滑稽表演。《综艺大观》和《曲苑杂坛》都提供艺术表演,目的是给观众带来审美的享受。在这种模式里,明星无疑是主角,舞台表演是构成节目的主要内容,而各个相对独立的节目之间的串联则由主持人完成。与之相对应,传统表演美学和播音美学决定了表演类综艺节目的整体面貌与审美形态。在这种意义上说,表演类综艺节目与电视综艺晚会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尤其《综艺大观》无论在节目内容上,还是结构形式,无论是主持人,还是镜头语言,都与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被认为是每周末的“小春节晚会”。

当前,包括“春晚”在内的各类晚会节目,仍是表演类综艺的主力。作为一种形态范式,从总体上看,表演类综艺已逐渐淡出,但表演元素一直在综艺节目中存在,近年来更是在叠加竞赛和选秀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乐队表演《我们的乐队》《乐队的夏天》、配音表演《声临其境》、魔术表演《超凡魔术师》、歌舞选秀《青春有你》《创造营》、舞蹈选秀《舞蹈风暴》、相声小品竞赛《欢乐喜剧人》等。

(二)游戏类综艺形态

这种形态以“明星+游戏”为典型特征,其早期代表性栏目是湖南卫视1997年开播的《快乐大本营》。初登场时,散发青春活力的嘉宾、善于插科打诨的主持人、游戏的加入,就与央视“严肃”的综艺节目有很大区别。这是一个以娱乐性为主的节目,侧重的是明星参与游戏,展示明星在舞台上的即兴发挥和舞台背后的生活。因其集文艺、游艺、访谈、猎奇、绝技等于一体,也有人称之为“大综艺”节目,虽然有文艺演出的内容,但“文艺”更多地作为一个配角。《快乐大本营》曾在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选中连获头奖、大奖,成为“电视湘军”进军全国收视市场的标志,也为湖南卫视奠定在省级卫视格局中的领先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后一个时期,“快乐旋风”席卷全国,各地省级卫视和城市台在短时间内纷纷上马以“快乐”为宗旨、以“游戏”为内容的综艺节目,其中较为有影响的有《欢乐总动员》《非常周末》《开心100》《超级大赢家》,等等。至此,“娱乐”成为各种类型化节目生产的自觉追求。

游戏娱乐的兴起,也导致了综艺节目自身形态的变化:一是内容全面游戏化,暗合当时“娱乐化”的社会心理;二是明星嘉宾成为主角,观众从消极的“看客”变为积极的“参与者”,积极性得到解放,提升了节目的亲和感;三是主持人明星化,调动主持人积极性的同时聚拢了人气。后来浙江卫视的《王牌对王牌》,也基本延续了这种风格。游戏娱乐节目也衍生出户外闯关挑战版本,如《智勇大冲关》《男生女生向前冲》等,其更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奔跑吧,兄弟》(后改称《奔跑吧》)。

(三)益智类综艺形态

这种形态以“游戏+知识”为典型特征。益智类综艺热潮最先由央视发起,后在全国普及,可视为央视为治疗“游戏娱乐”之痛的应对之举。1998年11月,央视2套推出了由李咏担当主持的《幸运52》。这是一档在借鉴BBC的《GOBINGO》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观众的欣赏口味加以本土化改造的新型节目样式。开播不久,即以其别致的节目形态、别具一格的主持风格、知识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等特点,赢得了社会与观众的喜爱。2000年7月,央视2套又在周末黄金时间推出由王小丫、李佳明主持的另一档益智类综艺节目《开心辞典》。

“知识并游戏着”是益智类综艺节目的基本模式,这也是益智类节目能够超越游戏娱乐节目并掀起一股新的综艺热潮的高明之处。传统综艺一直强调“寓教于乐、雅俗共赏”,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化理论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导致节目走入难做也难看、传播效果差的恶性循环。在益智类综艺节目中,这种教化理论被完全抛弃。通过游戏这个参与通道,将传播知识、寓教于乐的教化宗旨体现出来,这种形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相当的开放性。益智类综艺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活跃于荧屏之上,其新近代表是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等。其中,始创于2012年的《一站到底》相继开发出轮答、竞速、人机大战、选择题等不同答题模式,并衍生出“英雄联盟”“小学时代”“世界名校争霸赛”等特别节目,长期受到观众欢迎。

(四)真人秀综艺形态

自1999年“老大哥”旋风在欧洲刮起,真人秀浪潮已在世界各地汹涌20年。在各国媒体机构争相引进、翻版、改造和创新的过程中,真人秀的类型更加丰富,题材领域更为宽广,收视率持续保持强势,成为世界范围最主流的综艺节目形态之一。作为舶来品的真人秀在进入中国之后,曾一度陷入水土不服的尴尬境地,直至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超级女声》,真人秀才一改颓势,迅速发展壮大。近年来,国内节目在操作模式上延续平民化(或展示明星的平民面)路线,力图将平民打造成娱乐节目的主角,其实质是传统“综艺”模式与“真人秀”套路在“本土化”理念下的改造与整合。

2010年以后,国内一线卫视相继从海外引进了《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最强大脑》《极速前进》等原版节目模式,并由传统的电视单一平台播出,向“台网合作”“多屏联动”发展。例如,2015年天津卫视播出的《百万粉丝》,是全球首档网台联动社交生存真人秀,通过电视与网络同步直播,直接再现“网络生存”故事。伴随着此次“真人秀热潮”,大量互联网视频企业加入综艺节目的制播竞争中。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真人秀节目除获得了更为宽广、灵活和高到达率的播出平台,还出现了一些带有鲜明互联网特点的形态。例如,2014年,由爱奇艺引进韩国JTBC电视台版权、推出的明星校园体验式真人秀《我去上学啦》;2015年,腾讯视频与荷兰Talpa公司联合研发,推出了大型生活实验类真人秀《我们1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