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策划的具体步骤

一、节目策划的具体步骤

节目策划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关起家门“拍脑袋”,而是在充分占有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活动。节目策划过程一般包括话题的选定、嘉宾的选择、内容展开的设计等节目制作的具体部署,也包括对整体节目的前瞻性安排,如节目的市场生存环境分析、受众定位、观众群分析等。策划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充分尊重传播规律,需要策划者不断做出判断、选择。

(一)宏观策划

所谓宏观策划,就是根据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形势,制定这一时期的宣传方针、目标、重点以及为实现这一方针、目标、重点进行的重大选题部署和节目制作安排等。宏观策划常常是团队智慧的结晶,一般由部门协调,集体讨论,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一个指导性的意见。无论是新闻编辑部、晚会导演组、电视剧创作“班子”,还是广告创意团队,当代视听节目生产越来越向以部门为核心的运作机制发展。新闻记者不再是单兵作战的个体,而是由编辑部统一指挥调度的采制新闻的系统和集体,系统化、协同化的制作方式日益普及。纪录片人也不再是单打独斗的“艺术家”,以部门为核心的宏观策划使《舌尖上的中国》之类的“大片”得以顺利推出。宏观策划的工作重点,一是确定主题,二是统筹部署。

1.确定主题

主题即中心观点、中心思想,是媒体(或宣传部门)对某一问题持有的观点和评价。主题要通过内容进行表达。以新闻节目为例,在实施节目策划时,主题往往被具体为“报道思想”,即编辑部在一定时期内或阶段内,为达到预期的新闻传播目的而制定的新闻报道的设想、意图。报道思想包含一个时期的总体设想和具体的报道提示。总体报道思想是根据当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中心工作、全局和实际情况,经过通盘考虑之后综合制定的;而具体的报道提示则是根据总体报道思想确定形成的。

在新闻类节目中,所谓“主题报道”往往就是在某一具体报道思想或报道主题的统摄下展开的,如“砥砺奋进的五年”“奋进新时代”等。文艺类节目也存在主题,如中秋晚会以“全球华人共仰明月”为主题,救灾晚会以“万众一心”为主题,等等。电视剧创作也存在年度主题。

2.统筹部署

以新闻为例,整体的报道思想、报道进度、报道重点和节奏都有赖于部门的统筹部署。比如央视对某次自然灾害的报道,整体上是分“五步走”予以部署的:一是动态报道;二是重点报道;三是典型报道;四是深度报道(反思);五是在后期推出一部大型的全景式纪录片,对整个救灾活动进行总结。

节目制作各部门和工种的统一调度同样必须依据宏观策划部门的统筹部署。在大型新闻报道中,编辑部统一调度各路人马,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采访报道,这就需要编辑部在采访前做好周密部署,如确定不同的报道地点,确定各种相关被访人物,收集资料,确定报道的整体时间和进度,等等。这显然不是某一个个体能够完成的。

(二)微观策划

在节目策划过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由创作者个体完成。这些策划内容相对微观,即运用对比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对整个节目个案的切入点、表现角度、表现手法等进行策划。微观策划首先要根据部门的总体宣传思想,明确主导性的传播意向。在新闻节目中,记者必须对编辑部的报道设想和宏观意图有所把握;在晚会的创作中,单个节目的编导也必须明确晚会的主旨和导演组的总体构思。微观策划有时需要记者、编导或小摄制组独立完成。虽然节目的类型千差万别,但以下一些问题通常都会涉及:

1.具体的选题策划

题材即节目的题目或拍摄对象。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取决于宏观的宣传思想、已经掌握的线索,以及策划者凭借职业敏感所做的判断。这里面有大编辑部的统一策划、统一报道思想,但更多的是依赖记者或摄制组独立完成的微观策划。

选题策划应基于科学的调研论证,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特别是新闻策划,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和呈现新闻事实,因此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某节目从“居有所乐,住有所安”的角度宣传“十八大”精神,但切入的事例是基层社区推行技防入户,给居民免费安装防盗报警器。该报道将“安居工程”的“安”简单解读为“安全”“防盗”,而实际上“安居工程”是指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如果记者能够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搞报道,就不会曲解中央精神原意,也就不会闹笑话了。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选题策划阶段,借鉴西方纪录片策划惯例,引入了三个前期调研员。所谓前期调研,其实没有更先进的手段,无非就是不断地问,例如要做湖南腊肉的片子,调研员会想:我周围有湖南人或者有人认识湖南人吗?于是打电话,一点一点挖。终于,那个在别人都往前冲的时候焦虑的卓玛,那个站在冬天的淤泥里聊着关节炎、吃着能量不太够的饭、记着老婆嘱托的叶茂荣,还有因为酸笋腌得火候不够而被取消一大笔订单的阿亮……一个一个被找到。

2.业务及技术层面的策划

业务及技术层面的准备主要是为节目前、后期制作的顺利开展进行预先的谋划和设计。以新闻节目为例,在新闻采访前,摄制组要明确记者现场采访时是否出镜,是否出现记者的声音,是光出声不出图像,还是记者出镜采访。如果记者在现场采访提问,那么,必须提前进行问题的准备,并列出可供采访的对象;如果要进行体验式、参与式的报道,必须事先确定合理、可行的现场介入方式;如果要在夜间、雨中或海面等特殊环境中采拍、采录,必须做哪些技术上的准备;等等。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便于摄像师、录音师做好事先的准备,并在现场工作中配合记者进行合理的言行记录。在对一些重要的可预知的节目内容进行采拍前,应对拍摄现场进行事前的勘测,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确定好机位,设计合理的运动路线。应随策划方案提出设备使用计划,提前准备好所有拍摄所必需的各种设备,防止因小失大。

综艺节目同样如此。湖南卫视的原创综艺节目《舞蹈风暴》中有个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暴时刻”。所谓“风暴时刻”,就是通过120台摄影机的拍摄,对舞蹈动作形成360度环绕的影像定格。[4]这一技术创新和围绕它进行的整体概念策划是《舞蹈风暴》一炮走红的关键。对于节目而言,要做好业务和技术层面的策划,策划主体应对常见的编导手法、视听语言和技术保障条件十分熟悉。

3.人财物方面的策划

节目制作涉及的设备多、人员多,耗费的资金多,没有人、财、物的充分准备,很多规模较大的节目将受到直接的影响。需要考虑的人力资源条件包括:可能投入的采、编、技术等人员方面的信息,具体到可参与者的人数、素质、才能、节目制作经验、社会关系,等等。需要考虑的保障因素包括:对节目制作起保障作用的资金、技术设备、交通工具、通信手段等信息。

4.可能的困难及备选方案

微观策划要加强预见性,将节目制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尽可能考虑到,尤其是可能遇到的困难。策划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方案的制订不能闭门造车,要通过科学调研和广泛会商,准确预测策划是否可行。策划也要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有必要设计几套方案,一旦出现突发状况而导致预先设计的方案不能顺利完成时,便可马上启用备选方案,以保证节目顺利完成。

很多纪实性节目的策划只是一个非常基本的蓝本,到节目最后完成时,把最初的策划拿出来看,会发现完全没有当初设想和策划的影子。例如,《舌尖上的中国》有一集,原计划要去香港大澳岛拍摄咸鱼腌制,但到了岛上,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初定的那个人,只能重新找人。几经周折,通过当地最受欢迎的虾酱牌子找到了岛上的一个偏僻小作坊,作坊门口坐着的一位老奶奶于是成了该集故事的主角。类似的情况在实践中并不罕见。策划内容在节目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出现改变,并不能否认策划本身的意义。事实上,“好的策划能够预见很多关键性的问题和事件发展的脉络,从而掌握应变的主动权。其次,在实际中发生变动较大的策划案,记者在实拍时的自我调整也是以策划为变化的参照物”[5]

(三)策划会

节目策划流程图

简单节目未必要经过烦琐的策划流程。但越是重大宣传任务,越是重点栏目重点节目,越是“大部头”作品,越需要细致调研,精心策划;越是规范的栏目运作,越注重策划的业务流程。《东方时空》的经验是,节目策划要经历以下几道程序:(1)发现、判断并论证选题的可行性;(2)把握和控制报道方向;(3)明确选题的传播目的;(4)预设选题的传播效果。[6]在这个过程中,反复召开策划会、研讨会,集思广益,推敲方案是经常事。

当节目编导或专职策划人员对选题形成策划方案后,一般要召开一次或几次策划讨论会。参与会议的人员包括制片人、策划、编导等主创人员,也可以邀请“外脑”参与讨论。策划会的过程是策划人员介绍具体事实,阐释节目初步设想,提供若干选择供与会人员讨论。一般来说,这样的策划会是漫谈式的,在这个过程鼓励不同意见的出现,只有在个人充分表达观点的基础上,策划案才能够更加丰满和全面。因此,策划会也是一个说服和被说服的过程,现场人员谁的理由更充分,更站得住脚,就能为策划案定方向。经过策划会讨论和进一步调研,策划人员应该拟制形成一个细化的策划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