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新闻语态的变化与创新
“语态”一词来自语言学,是描述句子中动词与参与此动作的主语之间关系的一个术语。在新闻传播学中,“语态”被引申为对受众说话的态度、叙述的方式,有时直接体现为新闻报道的语体与文风。叙述的内容、态度,以及传播语言、语境、语气等诸多元素都与语态密切相关。2003年,时任央视新闻中心主任的孙玉胜出版了《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首次提到电视新闻“语态”这一概念,他认为,“要降低电视媒体讲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对于电视而言,新的叙述方式不仅仅是指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文风,更重要的是如何用特有的语言吸引观众,而这些改变首先要从转变语态开始”。[5]
在中国广播电视史上,先后出现过“新华体”(“联播体”)语态、平民化语态、故事化语态等多种新闻语态。过去我们一直沿用的是强势语态“播音体”,它作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开播,提出了“真诚面对观众”的口号。正是这个口号,开启了平民化语态的大门。相对于“新华体”的高高在上,平民化语态力求平实、亲切,贴近百姓生活,电视语言开始从说“官话”“套话”向说“人话”转变。2003年,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电视民生新闻横空出世,平民化语态开始被电视新闻广泛采用。21世纪以来,面对市场竞争,电视传播者也尝试运用一种激发和吸引受众注意力资源的传播策略,并逐渐形成了“故事化语态”。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的基本模式已悄然发生变化,新闻的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特征的变化牵引着语态的变迁,信源大众化、新闻资源共享、对用户的重新认知等,也进一步改变了新闻传播的语态。
(一)播报语态更贴近社会动态
融媒体时代对时新性的要求更高,表达速度要求更快,所遴选的内容要求更新,播报语态要求更贴近社会动态。在“反映什么”的层面,着力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展现城市底层人群的“细语与呼喊”,给弱势群体更多关怀;在“如何反映”的层面,以平视的镜头展现普通人的渴望与追求,以邻家大哥式的主持人和你聊天,由高高在上的“播报”演变为“说新闻”“拉家常”“讲故事”;在“谁来反映”的层面,引入全新报道理念和方式,实现话语权由上到下流动,普通民众不但是新闻报道的对象,更有机会以“线人”“拍客”“发言人”“调解员”等身份参与节目,成为“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的主角。例如,2015年至2016年连续两年春节,央视新闻频道策划推出了“百姓自拍·回家过年”特别报道,通过征集观众手机拍摄的过年视频,剪辑制作后播出,获得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一策划能够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准确把握普通群众的关注点与最新的社会动态,适应了观众年节期间的收视需求。
(二)传播内容更观照用户微观需求
说某个新闻事实重要,通常是因为其对相当数量受众的切身利益造成了影响。在传统媒体时代这种影响更多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变动,这使重要性带有某种宏观色彩。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重要性内涵的理解变得宽泛起来。互联网增强了个人事务的重要性,凸显个体价值。2016年1月25日,一段名为《女孩怒斥医院号贩子》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女孩指责医院号贩子“猖獗”,并质疑医院保安对号贩子不管不顾,导致自己和其他普通人排不上号。在全国“两会”报道《2016·两会·声音》专栏中,全国政协委员刘玉村提及此事,央视记者以《热议如何打击号贩子破解挂号难》为题进行了追踪报道,社会反响强烈。社交媒体的用户每时每刻都在生产大量的信息内容,当一些个人事务在利益冲突特征极度明显时就有可能引发网络围观,个人事务就有可能变成公共事件或群体事件。本来只限于当事人利益冲突的个人事务就会释放更大的意义,变成了影响更大范围内公众利益之争的事实象征,其重要性变得愈发明显。可以说,“在互联网环境下,新闻受众是个人化的或至少是分群的,因此他们对于重要性的把握是不一致的。”[6]所以,新闻的重要性更强调对用户微观层面需求的关注,于是,那些平民化的,甚至草根化的,与受众的利益紧密衔接的内容大行其道。电视新闻正在视角平视、语态平民化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三)信息表达更全面贴近用户
在媒体融合时代,“显著”的主要含义还是“明显、著名”。声名显赫的事物总是容易受到关注,人们对名人、大公司、大国总是容易产生兴趣。但新媒体环境下普通人物被关注的概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传统标准无法被报道的普通人物,在融媒时代却越来越多地被报道被传播,这也成为新闻传播“语态”转变的重要标志。“语态”的变迁又有效降低了人物显著性的要求,普通人做得稍微有些不寻常的事情都能成为新闻。对于新闻采制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依靠一个记者或一个记者团队,还需要广泛的受众参与其中,社交媒体已经在提供最新消息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种媒介环境中,传统广电媒体的甚至可以说在抢新闻方面一个职业记者可能比不过一个普通的网民,许许多多的新闻并不是由新闻记者最先发表的,而是由遍布在社会各个角落的网民抢先公布的。YouTube全球内容主管罗伯特·金瑟尔认为:“电视意味着覆盖,而YouTube意味着参与。”2005年上线的美国“潮流电视网”(Current TV)早已开始将节目的制作过程对大众开放。它有三分之一的节目是由年轻观众用DV拍摄和电脑制作的[7]采用手机视频等民间影像作为新闻素材,既能弥补记者不在场的遗憾,也有助于优化新闻节目的“语态”,即提供更多新鲜的视角、选题和报道领域,使电视新闻的画面语言拥有更多“群众语言”的特色。
(四)趣味性地位更显著提高
在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的趣味性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过去“高八度”的“播报语态”,逐渐被“平民化语态”所取代,趣味性被放置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相应的表达方式也随之变成寓教于乐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在逐步加快,人们感受到的压力也在逐渐加大,愉悦的体验变得越来越珍贵。趣味性的意义在于为用户提供轻松愉快的新闻收受体验,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有趣,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也应该重视趣味性的价值。相对传统媒体而言,融媒体更容易实现对趣味性元素的展现,更容易增强用户收受新闻的愉悦体验。近几年,“萌化语态”开始在电视新闻中出现。“卖萌”,网络词汇,即刻意显示自身的萌。在褒义的词性下,指故意做可爱状,打动别人;在贬义的词性下,指故意作秀。这里指媒体用语“接地气”,有亲和力,或刻意“装可爱”以求讨好和拉拢受众。“我去吃块巧克力!”“爱你一生一世!”等萌系播报相继出现在央视新闻播报之中。事实上,用户对趣味性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同时用户本身也在创造着无穷的趣味价值,这一点甚至远远超过了职业记者的想象。“当公民新闻将它们的故事性、趣味性与民间智慧结合在一起,加上丰富多彩的发布形式和互动形式时,传统新闻媒体在这方面的努力就显得相形见绌。在这个问题上,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总是无穷的,而新闻媒体则总是苍白的。”[8]
话语创新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语言表述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涉及思维方式、思想认同、价值立场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因为不同特色、不同风格、不同气魄的话语表达,形成的传播力、竞争力、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是不一样的。而简单拼贴几句网言网语,并不是真的语态创新,滥用“跪求体”“哭晕体”“吓尿体”等自以为时髦的网络话语,甚至效仿“标题党”,则更是浮夸自大文风的表现,必将造成传播“失度”,消解媒体公信力。广播电视的语态要与时俱进,既要深度展示中国话语体系的大度与包容,彰显中国文化基因的自信,又要着力打造连通线上线下的共同意义空间,把观点鲜明、指向性强、容易传播的议题讲得有温度、有态度、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