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音乐节目及其策划

一、广播音乐节目及其策划

音乐是“听”的艺术。虽然演唱会、音乐剧等音乐类型,因为融合了其他艺术元素,强调视觉效果和现场体验,但“听”仍是最重要的欣赏方式。正因为此,音乐与同样强调“听”的音频媒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传统广播业中,音乐节目的发展十分活跃,音乐节目和音乐频率的附加价值仍在不断提升。研究发现,当前音乐广播的核心受众覆盖了从15~44岁的听众群体。拥有了广大热爱音乐的群体,广播经营者就有了更多“出卖”音乐的机会,就能赢取更多的广告商,音乐频率的听众也更愿意购买电台出版的附属媒介产品,如音乐杂志、音乐在线广播等。

对于音乐广播来说,音乐就是介质,始终贯穿节目类型选择、创意与编排之中。音乐节目的常见类型:1.音乐报道;2.音乐专题;3.音乐知识;4.音乐欣赏;5.音乐剧。[14]此外,在流行音乐节目的策划中,还有两个常见的内容元素,一是排行榜和数据统计(唱片销量、下载量、转发量等),二是音乐明星的“八卦”轶闻。

(一)欣赏类音乐节目的策划

从各音乐栏目和音乐频率的播出情况看,音乐欣赏无疑是最重要的节目类型。从策划结果看,有两种常见形态——纯音乐形态与综合形态。

1.纯音乐形态

纯音乐形态的广播节目常见于类型化编排的音乐频率。当然,虽然称为“纯”音乐,但并非没有人声,只是尽可能减少主持人的评论和串联,尽可能地完整播放歌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节目以2小时为一个段落,音乐和主持人语言有严格的比例限制。主持人在节目中每小时评论时间限定在7分钟,同时要求主持人在每首歌间隔之间插入的话语是具有衔接性和整体性的。这种限定时间注重质量的方式使得“音乐之声”节奏快且内容丰富。主持人在节目中对音乐的评论通常是点到即止,主持人的作用更多的是根据听众的要求来安排音乐播出,带动气氛。这样策划,使主持人的工作职能回归到了原始的DJ状态。

与此类似的有湖北电台音乐频率。考虑到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听众不喜欢听主持人说太多话,主持人的语言每小时限定在5分钟内。各节目虽然标称为“音乐放清新”“音乐放经典”“音乐放流行”“音乐放精彩”等名目,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不同,只是在不同的时间选择了不同的歌曲作为区分。频道策划的宣传广告是:“FUN MUSIC RADIO……音乐放不停、音乐不归零”,也就是让音乐与听众随时相伴。

在美国的广播电台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就是类型化的音乐台,有9000多家,其中乡村音乐台数量最多,有2134家,其他还有各种抒情音乐、摇滚音乐、福音、蓝调音乐台,其中有不少是无主持人的音乐台。[15]美国流行音乐台常见的运作方式是循环播出,也就是将最热门的流行歌曲,按排行榜位次的高低决定其播出的频率。最流行的歌曲在最短的时间内回放,位次靠后的歌曲回放的频率降低,间隔时间拉长;歌曲依排行位次递减且回放次数递减。流行榜每天在打,音乐根据排行榜不断改变,今天和昨天是不一样的格局。

2.综合形态

综合形态的音乐节目构成元素较为丰富。除了音乐,在策划时还为主持人预留了较多空间。从内容上看,普遍融入音乐知识、音乐报道等;或与时令话题相结合,以一定的时令主题统领音乐的编排,如策划“情人节专题”“毕业生专题”等;主持人亦有较多的评论与串联。综合形态的音乐节目常融主持人脱口秀、情感交流、文学欣赏、讲故事、资讯播报、听众互动等于一体,在“大板块”编排的节目中较为常见。

在音乐节目中,听众互动的最主要方式是“点播”歌曲,这一方式已有较长历史,从最初的热线电话点播,到融合传播环境下的“两微”平台留言、网络讨论版留言、App互动等,点播内容以“送祝福”为主。其他的互动方式还有幸运抽奖、趣味竞猜、音乐相关知识答题等。

从节目策划的视角看,综合形态的音乐节目与纯音乐节目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主持人作用的不同定位。由此带来主持人在音乐节目中是“多说”还是“少说”,有声语言和音乐在节目中各自的比例如何确定等一系列问题。从国际经验看,类型化编排的纯音乐频率更符合广播节目生产的通行标准,但从其在中国的实践看,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中,“江苏音乐台现象”值得关注。20世纪90年代,大板块热线直播开启了江苏广播的黄金岁月,深具个性色彩的主持人,征服了无数听众。“类型化”改版之后,原来拥有多位知名主持人的FM89.7改为CITY FM城市之音,以打碟方式连续播出流行歌曲,主持人作用被严重削弱。几年下来,忠实听众渐渐减少。不少听众认为,类型化电台功能与一个随机播放的智能播放器无异,“它让人能听,但是没有牵挂,不会上瘾。”于是,江苏音乐台再次改版,把已经实践了约五年的“类型台”风格彻底颠覆,重返“古典主义”,全天提倡主持人“有个性,有态度,有引导”。结果仅一个月,收听率跃升两级。可见,类型化编排的音乐节目缺乏人性化、个性化元素,也失去了DJ的灵性与魅力,对于听众来说,虽多了音乐欣赏的空间,但少了人际交流的快感。

在互联网时代,“类型化”并非中国音乐电台的唯一模式。通过网络音频聚合平台,单纯听歌更容易实现。不仅可以锁定特定的歌手、专辑,还可以由大数据平台通过算法推荐用户喜好风格的作品。因此,传统音乐广播融入DJ的个性化风格不失为一种策略。毕竟在竞争条件下,差异化乃是胜出之道。

大项音乐活动节目是综合类音乐节目的重要子形态,其策划与组织也是各种专业音乐媒体创新内容、提升影响、塑造节目品牌的重要方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旗下两大品质节目《中国TOP排行榜》《全球流行音乐金榜》已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风向标。年度“Music Radio中国TOP排行榜颁奖盛典”是全国唯一经中宣部批准的国家级流行音乐颁奖典礼,经过多年的完善已成为中国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品质节目与品牌活动。再如“东方风云榜”的策划运营,该排行榜是上海东广以“音乐动感101”的音乐节目为依托推出的,包括评选和颁奖活动两大环节,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内地最著名、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原创音乐排行榜。“东方风云榜”的评选环节融合了周榜成绩、阿基米德App社区投票、专家评分等多种方式,是典型的线上线下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音乐活动。

(二)参与类音乐节目的策划

除音乐欣赏类节目外,另有一种特殊的音乐节目——听众唱歌节目。这类节目属于参与类音乐节目,带有比较明显的娱乐节目色彩。根据参与方式的差异,又可分为“录音唱歌”和“热线唱歌”两种。

1.“录音唱歌”

在传统媒体时期,制作某些以声音见长的受众参与节目,可以发挥广播的独特优势。早在1986年,“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就引发轰动。广播策划人正是从媒介的特点出发,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在演唱质量和录音质量上,从十多个省、区、市初选出来的50名参赛演员的唱段,全部采用立体声录音,用一个多月时间在7家电台反复播放,最后根据10万多张选票决出优胜者。这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听众参与节目策划。由于注重演唱质量,节目办得精美,既充分发挥了参赛者水平,又满足了人们高标准的欣赏要求。

目前,一些电台策划的“校园歌手”“楼道歌手”“的哥唱歌比赛”等,由参与者自己提供歌唱录音,上传至指定网站或网络客户端,有时也邀请其中的优秀者进台录音。海口广播电视台M95.4旅游交通广播自2013年起,连续举办六届“的士好声音”歌唱比赛。2019年又把公交工作者、网约车司机群体纳入活动中,把节目打造成“公交·的士好声音”,覆盖范围更广,节目影响力也更大。

2.“直播唱歌”

“直播唱歌”节目融合了热线直播、平民化唱歌、“海选”、真人秀、网络互动等元素,是一种互动性强的音乐节目样式。早期,台湾飞碟电台的夜话节目《夜光家族》拥有稳定的高收听率。其中“在线家族KTV”单元,就是由听众通过热线参加歌唱比赛,任何听众均可以传真或热线形式推荐身边会唱歌的高手,透过话筒,尽情展现歌喉。类似形态的音乐节目如山东广播娱乐调频的《幸福放声唱》、深圳广电集团音乐频率的《K歌我最红》、福建经济广播电台的《醉想听你唱》等,都曾有过不错的市场表现。

“直播唱歌”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电视选秀节目的形态元素,由于广播具有匿名、隐身等特点,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平民化的角度看,广播唱歌节目更具草根精神,也更加原生态。但由于电话传输本身的局限,演唱的专业性受到一定影响,加上节目元素相比电视唱歌节目单一,制约了此类节目的发展。目前,不少“热线唱歌”节目选择与组织群众参与性歌唱活动相结合,或邀请草根歌手走进直播间,或参与网络歌唱选秀,辅以投票或网络互动,以提高节目质量,扩大影响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听众唱歌”形态在技术层面被进一步“激活”,例如唱吧App即属于此种模式的代表。这种形态的出现,意味着音乐内容产品发生了从“听歌”到“点歌”,再到“唱歌”的转变。尽管在未来的音频节目策划中,“听歌”形态仍将占据主导,但随着互动的增加,听众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参与性音乐节目也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