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教节目的功能

一、社教节目的功能

社教类节目突出的作用是向受众传授维系社会发展所需的社会规范和知识,承担个人社会化的功能。从节目的功能定位上看主要有方面:一是通过日常播出的各类节目,对听众、观众进行德、智、美,以及意识形态、价值观等诸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通过开办各种传授系统知识的正规的电视学校,以及举办专门性的知识讲座,直接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在中国,通过视听节目进行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文化教育等,都是媒体文化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一)意识形态功能

“电视竞争不仅为林林总总的娱乐节目提供了一个框架,同时又担当了重在成功的意识形态范畴的载体。”[2]在中国,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所谓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视听媒体进行意识形态传播主要包括思想教育、理论普及和政策解读三个部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现实问题都需要视听媒体在理论层面给予受众指导和解释。社教节目通过讲座、论坛、对话、专题片等形式,对中央提出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进行解读,围绕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热点问题展开对话,力求明辨是非,释疑解惑。这两年,江苏台策划制作的《马克思是对的》《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湖南台策划制作的《社会主义有点潮》等新样态理论节目,融合故事、问答、动漫、说唱、全息影像等节目元素,在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经由人民网、新华网等融媒体平台同步推出,受到观众欢迎。

(二)文化传承功能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文化传承就是指这两种财富在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信息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受众对知识、信息的渴求也是更加迫切,那么发挥媒介优势,更好地为受众提供精神文化食粮,就成了电视社教类节目义不容辞的责任。电视社教节目主要从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水平和艺术素养出发,推动文化传承,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从媒体层面,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社教节目的内容广泛多样,主要包括文化知识、艺术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等。深受欢迎的《国宝档案》《国家地理知识》等节目就是文化传承功能的具体体现。

(三)知识教育功能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这已成为人们熟知的道理。通过视听节目传授知识、普及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央电视台创建之后,就开办了教育节目,如20世纪60年代的电视大学,80年代的《跟我学》外语教学节目,以及技术、技能培训讲座,等等。1979年2月6日,由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共同创建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开课,通过广播电视播出教学节目。198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建立,随后,全国各地方教育电视台纷纷创办,数量最多时达到1000多所。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正式开播,重点宣传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现代教育理念,推出了《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等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在线教育不断普及的今天,视听媒体仍然是重要的教育载体。在“知识付费”“内容创业”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知识教育类的网络视听节目加速涌现。可以预想,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通过融媒体平台以在线视听方式普及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都会是非常重要的方式。

(四)技能培训功能

视听媒体历来被誉为“空中学堂”“没有围墙的学校”,它担负着科学知识普及和职业技能教育的重担。随着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加速,对就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新职工需要培训,而且在职职工也需要更新科技知识技能。借助视听媒体,可以通过教育性节目与教学手段,分行业、有计划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可以通过安排知识讲座,较为系统地传播与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开办的《致富经》《农广天地》等节目,用生动事例和人生经历来传授养殖技巧、致富秘诀,备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