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改革与音频节目创新

一、模式改革与音频节目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界多次吹响改革号角,每次改革都是节目形态演进的契机。可以说,音频内容的形态变化与策划创新,都与中国广播改革的大潮相生相伴。

(一)“珠江模式”

1986年,广播界以“珠江广播模式”拉开改革大幕。珠江台一反传统的“录播”和“分割式”节目编排,采用“以新闻信息为骨架,以大板块主持人节目为肌体”的形式,每逢半点播出新闻,逢正点播出经济信息,按听众的收听习惯和需要安排内容,通过主持人灵活地将新闻、资讯、服务、娱乐等各种内容熔于一炉,开通热线电话与听众即时交流、实时直播,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展示了广播的大众性、信息性、服务性和娱乐性等崭新面目,赢得了听众。“珠江模式”的开创,使广播电台实现了与听众直接双向的交流。但这种直播对话只是点对点,听众参与面仍然有限。而今天的互联网则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模式,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角色融合度更大。

(二)“东广模式”

1992年,以东方广播电台成立为标志的“东广模式”为广播第二次裂变的标志。他们倡导以提高节目信息量为标志的开放型改革思路:新闻编排上打破了先本地、后国内、国际的陈旧模式,根据新闻本身的重要性“排座次”;不“画地为牢”,“请进各方代表人物进直播室,将各方面新闻媒介的最新消息尽快提供给听众”;努力开发节目资源和频率潜力,实现24小时直播。东方广播电台的做法,深化了大板块直播节目的内涵,实现了广播节目与社会活动的内外联动,树立电台的品牌形象。

(三)专业化实践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以全国各地频率专业化探索和建设为广播第三次改革的标志。90年代以后,广播的核心受众群正在由乡村转向城市;随着私家车的迅猛增加,受众由固定收听转向移动收听;由收听调幅广播转向收听调频广播甚至数字音频广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城市,率先建立了诸如文艺频率、新闻频率、音乐频率、交通频率等专业化频率,我国广播开始了“窄播”和频道类型化的实践。

(四)融合化探索

伴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汹涌澎湃,传统广播媒体纷纷“互联网+”,展开了融合化、新媒体化的大胆探索。尼尔森网联《2019网络音频节目用户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网络音频节目听众占网民规模的82%。频率收听方面,本地广播电台仍然是网络收听主力。

广播的融合化探索,起始于门户网站,兴盛于“微端”。数据显示,排行百强的广播电台几乎全部入驻了网络音频客户端,其中,位于排行榜第一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更是选择多家入驻。目前,其新闻内容不仅在传统广播中播出,还会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央广网以及各类音频聚合平台同时呈现。2020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云听”App,定位为高品质声音聚合分发平台,被认为是总台广播频率改版及传统广播向移动音频转型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持,也是“移动优先”战略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