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艺术学作为门类学科的确立是很晚的事情。在2011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艺术学终于从文学门类下解放出来,正式成为独立的第十三个门类学科。艺术学门类学科地位的确立不仅是学科本身内在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学的迫切要求。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文化战略中,艺术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也日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认同。此外,这一学科建设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了却了艺术学领域许多老专家的心愿,他们为艺术学门类学科的建立奔走呼吁,撰文陈情,可谓是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其代表人物有于润洋、张道一和仲呈祥等诸位先生。事实上,作为学科的艺术学概念最初就是由他们提出的。

历史地来看,上个世纪20年代,艺术学作为一门课程已经在我国学术界出现,只是还没有形成专业或学科的概念。当时,宗白华先生从德国留学归来任教于东南大学,就曾以艺术学为题作过系列讲座,并撰写了体系相对完备的演讲稿。之后,马采先生也撰写了不少与艺术学有关的系列论文,并主张将艺术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学科的意味已初见端倪。作为百年老校的南京艺术学院,对艺术学的关注和研究起步较早。早在1922年上海美专时期,俞寄凡先生就翻译了日本学者黑田鹏信的《艺术学纲要》,对系统介绍艺术学有着开先河之功。到了30年代,上海美专教授张泽厚先生又以自己独立的视角撰写了《艺术学大纲》,此乃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艺术学专著,也是我国艺术学的奠基之作,在艺术学学科发展史上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与此同期,任教于上海美专的傅雷先生翻译了丹纳的《艺术哲学》,这部经典的艺术学著作被学界誉为“最有力的一剂补品”,为我国艺术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其影响力至今犹在。由此可见,我国的艺术学在其孕育阶段就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而南京艺术学院在这方面也功不可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有关艺术学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则更加系统深入,成果卓著,涌现出了一批以滕守尧、凌继尧、彭吉象、王一川、周宪、李心峰、王廷信、黄惇和夏燕靖等为代表的老中青学者。作为学科艺术学的概念和内涵也愈加清晰、明确,得到了学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艺术学终成正果,作为门类学科得以确立,这为艺术学今后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南京艺术学院也是积极有为,先后召开研讨会,收集资料,出版专著,提交论证报告,为艺术学科的最终建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1年,南京艺术学院获得了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全部五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高校中实属凤毛麟角,这既是荣誉也是挑战,我们每一个南艺人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后,下设了五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从学科的分类和传承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原有二级学科的艺术学应该归并或涵盖在了现在的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之中,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原理、方法和既有成果都是相互融通的。“艺术学理论”也不会因为加了理论二字就缩小了学科的边界,而它的内部结构也应该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和充实,从原来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拓展到应用理论研究;也就是说艺术学理论不仅要对精神生产起指导作用,同时也要对文创产业等物质生产起指导作用,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唯其如此,艺术学理论才会具有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南京艺术学院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是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学院为此设立了专项科研经费予以重点扶持,历经近五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开花结果,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现在,我们隆重推出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主导的“艺术学理论丛书”,这套丛书涉及领域广泛,既有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前沿问题探讨,对艺术学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做了很好的建构和界定,基础性、前沿性、多样性和应用性成为了一个亮点。我们出版这套丛书的初衷一方面是想呈现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是抛砖之举,想以此来引起大家对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再度关切和重视,从而推进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问题意识成为这套丛书编辑思路的主线,我们采取问题导入的研究方法,以探讨艺术共性问题为路径,即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力求真正深入到艺术学理论视域下的问题探讨和理论阐释。在这方面,丛书选题有《艺术学导论》《艺术哲学》《艺术原理》《艺术类型学》《艺术鉴赏论》《艺术教育学》等。同时,丛书还注重学科的边界拓展,如《艺术文化学》《艺术社会学》《艺术经济学》《艺术管理学》《艺术传播学》《艺术宗教学》和《艺术文献选读》等著作,以艺术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实现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艺术与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宗教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产生紧密的勾连,将艺术学理论置身于更加广阔的学科平台与文化语境之中加以考量。

为了编辑好这套丛书,我们还延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为特约编审,尽管他们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各有差别,但他们对艺术学理论均予以了长期的关注和思考,并在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中成果显著。他们在工作中给予我们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让我们受益匪浅。这套丛书的作者基本是老、中、青三代学者相集合,其目的是“以老带新”,更好地实现南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薪火相传。

这套丛书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各位作者与编审的努力,感谢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的关心。还要感谢东南大学出版社给予的大力支持,他们耐心而细致的工作态度让我感动不已,从而也确保了这套丛书的质量和面貌。事实上,这套丛书的出版只是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新的开端,而闳约深美和兼容并蓄始终是南艺人的办学理念和治学姿态,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工作的开展,将会有更多更好的著作问世,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7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