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供需关系

一、艺术供需关系

艺术市场的价格因素是艺术商品的晴雨表,是艺术领域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最容易调整的营销组合因素,探讨艺术市场的价格必须从艺术供需关系谈起。

1.艺术产品供给

部分学者从文化产业视角对文化产品供给进行了界定。顾江(南京,2001)认为文化产品供给是指文化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全部文化产品的数量。其生产分别从3个方面表现出来:①纯精神产品的创造性生产,②精神产品的相关载体,③物质生产的文化附加。程恩富(北京,1994)认为,文化供给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它是文化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文化商品和服务的数量。梁胜初(北京,2002)把文化供给界定为,文化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全部文化产品和商品的数量,包括以实物形式存在的文化产品和以非实物形式存在的文化产品和商品。以文化供给是否付费为标准,文化供给可以分为无偿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有偿的私人文化产品供给。了解这些,有助于在经济学语境内认识更为具体的艺术产品的供给情形。

艺术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在艺术市场上与每一销售价格相对应,艺术家或艺术机构愿意且能提供的艺术产品、项目或艺术服务数量,其概念大于艺术创作以及艺术生产。艺术供给与艺术需求相对应,一方面,反映了一个社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程度;另一方面,反映了一个社会文化制度发展的完善性程度。文化生产是文化产品形成的活动,是精神创作形态物态化的过程系统,是文化供给的准备阶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下,文化生产形态和文化生产过程也存在着差异。

微观经济学主要是从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内部的生产运作来谈艺术供给。从艺术产品价值角度来看,艺术供给是艺术劳动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给市场的艺术产品总存量,艺术供给的具体形态范围和艺术创作生产能力都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艺术供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当前艺术家新创作的艺术作品;其二是存世艺术作品在市场上的流通。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艺术供给是艺术创作生产者依照价位层次提供给艺术市场一定价值量的艺术产品或服务。艺术产品价值量存在的意义是把异质的特殊价值还原为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以进行量的层次比较和经济价值的实效参照。

艺术供给针对产品的不同亦存在不同的情形。艺术产品可以根据经济性质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私人产品、准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书籍、杂志、唱片、录音带等属于私人产品,这类文化产品是文化产业中最成熟的商品形式,经大量制作后通过批发、零售渠道销售到个体消费者手中;而电影、剧场表演、音乐演奏会、现场演唱/奏会等属于准私人产品,这类产品是在有既定座位数量的表演场所中被消费的,即便是公开的,某人购票入场后仍在效果上排除了另一个可能进入观赏同一表演的人。广播电视和电视台播送的各种节目则属于准公共产品。文化产品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其供给方式的不同,而供给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产业性质的不同。美国经济学家皮卡德(Robert G.Picard)将美国的媒介产业划分为4种类别。其中,电影、杂志产业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之间,录像带、唱片、图书产业大致上属于垄断竞争,而无线电视、报纸和有线电视则介于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之间。

艺术供给具有特殊性,而且十分复杂。首先是艺术市场的供给不平衡。对于一般商品来说,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意味着价格与供给量是同方向变化的。而对于文化商品来说,其短期供给曲线也是向上倾斜,长期供给曲线却可能是垂直的。对于大部分文化商品来说,其初期投入成本都很大,如电影、电视节目或唱片等,在制作时往往需要投入很大的财力以及物力,但是一旦被制作出来,再复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15]另外,文化商品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价格基本上是不变的,是非弹性的。因为文化商品的生产周期很长,但展演或播放周期很短。开始定的价格是策略价格,一旦实行就很难变动。因此,这部分文化商品的长期供给曲线通常来说是垂直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对于剧场表演来说,其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对于剧场表演的场地提供商来说,座位数量并不会随着票价的上升而增加。其次,艺术市场中的参与者并非完美符合“理性人假设”。在部分情况下,艺术家进行创作并非主要为了经济目的,而是更多为了个人的艺术追求,发自于内心感动的表达欲和创作欲是他们进行创作的主要动力。其三,艺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艺术市场是一个有条件的市场,这里所谓的“有条件”不仅指在经济上的要求,更是指在相关知识上的专业性门槛。“懂艺术的往往没有钱,有钱的却不一定懂艺术”,对于绝大部分艺术市场的潜在消费者而言,艺术的真伪、优劣等都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因此,在艺术交易中,往往卖方所掌握的信息会比买方多得多,特别是在拍卖等艺术品交易活动中,这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身份不平等,往往造成艺术实际成交价格与艺术原本价值的严重偏离。

[15] 边际成本是经济学概念,简言之,是指新增一单位产品所付出的总成本增量。

还有艺术产品缺乏流动性以及艺术市场的高交易成本等情况,也是艺术供给所具有的特殊性。介于艺术品市场的高专业性和低流通性,艺术品的交易一般很少在买家和卖家之间直接发生,一般而言其中必然会通过一到两个第三方的中介机构。因此,艺术品的交易除了要缴纳高额的税收之外,还需要经过鉴定、估价、运输、保险、拍卖等多个中间环节,而在这其中所消耗和支付的费用,其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文化政策理论中,艺术供给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应以政府提供为主,社会非营利组织或者私人提供为辅。但是由于政府在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中可能存在低效率(政府失灵)现象,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可以通过市场来完成,但市场生产和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文化产品,则需要政府予以引导和规范。由此艺术供给就必定产生外部正效应和积极意义,这种“正外部性”正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共性在文化消费中的最佳体现。

影响艺术供给的因素有很多。通常情况下,艺术供给受艺术生产力、艺术消费水平以及购买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艺术供给构成;艺术消费需求的变化会通过艺术市场引起艺术生产的变化;艺术商品的购买力水平影响和制约着艺术供给构成的变化;艺术供给以满足社会成员的艺术消费需要为目的。另外,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活条件,艺术市场的供求信息状况和中介机构运行效率,艺术创作生产的能力和创造艺术的潜在价值总量,各类异质的艺术具体形态范围和特殊服务的性能发挥,以及艺术节、艺博会、中外艺术展演交流等状况,也都影响着艺术产品的供给来源。同时这些因素也成为艺术价格的制定基础。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供给是随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动的。一件艺术产品的价格变动将会决定艺术家创作生产的艺术总量,最终影响艺术供给。在特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艺术供给量与艺术价格之间呈正相关,即供给量随着艺术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反映了艺术供给和艺术价格之间的一种交换关系。而且,提供给市场的艺术产品不仅具有满足消费群体需求的特殊价值实效,还具有凝结着一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经济价值。因此,艺术供给不单纯是一种提供一定价值量的特殊价值的行为前提,而且还是实现艺术价格的交换行为条件。[16]

[16] 姜通:《马克思理论视域下的艺术品价值研究》,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第93页。

2.艺术产品需求

艺术需求有其自身的逻辑。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来看,成功人士或是有钱人是非常喜欢消费艺术的,其实普通百姓或穷苦人也是愿意亲近艺术的,不过这是两个不同类别的艺术需求。把握艺术产品需求需要了解3点:其一,需求份额,市场份额实乃需求份额;其二,需求形态,某一产品的需求可以从两个利益点来考虑,即现实的和潜在的,每一种情况又分为3个时期,即过去的需求、当前的需求和预期的需求;其三,不同门类的艺术其市场需求是不同的,是变化的。文化艺术的需求总量,在民主社会、休闲时代里规模庞大、层次多样、增速迅猛。

艺术市场需求的特点首先体现在需求方即买家身上。艺术市场也由买家支持,买家可以是个人、企业、社团,也可以是政府乃至国际性组织。买家的初衷无非是收藏、投资、实用、审美以及形象展示、公共教育、休闲娱乐等。艺术市场需求的特点还体现在艺术消费的规律性特征上,即艺术消费的特殊性方面。古典经济学假设人们的物质消费呈现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并得出递减的边际效用曲线[17]。但是,这一假设应用在文化商品上却并不绝对成立。典型文化产品的消费带给消费者的满足感很可能是递增的。例如,人们在第一次听到某首歌的时候可能并不觉得好听,但是经过反复收听之后就可能觉得朗朗上口并哼唱起来。例如人们在看电影时,就会发现当观看这部电影的人越是满座时,看这部电影得到的满足感也会越大。但是,并不是所有文化商品的边际效用都是递增的[18]。在文化商品中,处于需求层次下端或者知识含量较低的产品的边际效用仍然是递减的。对于边际效用递增的文化商品来说,其需求曲线向上倾斜。此外,艺术市场需求还具有随机性,消费者对某种文化商品的消费偏好是随机的和无法预测的。

总体来说,财富、品位、价格是影响艺术需求的因素[19],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艺术需求是艺术消费者以单纯的审美愿望外化表现为对艺术产品的需要,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经济行为。从艺术价值效用角度来看,是艺术消费者对艺术产品特殊价值效用的需求。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是艺术消费者对艺术需求的“量”在艺术市场上通过经济交换行为,愿付款购买与既定相符价位水平的艺术产品所有权,以实现艺术消费者的物质财富需求。从艺术产品经营角度来看,主要是一个发现需求并且满足需求的过程,当供需双方通过交换行为并创造艺术价值时,艺术产品经营方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效率,以实现艺术价值本身的最大化利益。

[17] 边际效用是经济学概念,简言之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消费者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或服务,其所带来的满意度或效益的增加量。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有递减的趋势。

[18]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中的公理,但也有例外,有时候边际效用是递增的。

[19] [英]詹姆斯·海尔布伦、查尔斯·M·格雷:《艺术文化经济学》,詹正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见第73、177页。

从现代市场经济行为来看,艺术需求主要是由愿付型需求、投资型需求和服务型需求3种类型构成[20],第一种自然是艺术品消费者通过市场流通进行有价交换的行为方式来购买符合自己审美愿望的艺术品,这种类型必然受到价值规律的支配;第二种是以艺德品格、文化素质修养和美育欣赏水平为着眼点,通过有价投资行为来实现艺术品保值,并达到艺术品价格增值的目的;第三种是艺术品消费者在特定的服务场域中(如巡回画展、美术馆、艺博会、网络展览等)无须支付一定价格或象征性地支付服务价格,同样能够满足艺术品消费者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艺术品消费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使艺术品需求层次、艺术品需求动机、艺术品需求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在特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件艺术品的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呈负相关,即需求量随着艺术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艺术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可以说,艺术品需求在艺术品市场的流通表现,使之成为艺术品价格规律形成的依据。

[20] 姜通:《马克思理论视域下的艺术品价值研究》,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10年,第95页。

普遍观念认为艺术产品的需求无法分析,人们的需求是一个主观大于客观的方式,个人喜好,说不清也道不明。但放在经济学的框架下它照样能给我们一个较为立体而清晰的解释。

艺术需求实现的结果直接指向艺术参与、艺术消费。艺术消费是基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文化意识影响,在无形信仰支撑下逐步形成的习惯性消费;是在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生产和创新知识等精神产品过程中的“生产式”和“发展式”消费;是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基础,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非“必需”但又“必要”的消费。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国内文化需求、文化流通与文化消费正相关,文化供给与文化消费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影响现阶段文化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影响消费者选择和使用文化产品的经济因素,如偏好、效用、替代效应、价格弹性、收入约束、时间约束等等,是研究文化产品需求的有力工具。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精神文化消费问题,似宜首先剖析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德国哲学思想家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r,1818—1883)指出:“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的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例如,吃喝是消费形式之一,人吃喝就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21]由此推论一下,似乎可以说,人欣赏一台戏剧(或观看一部电影、阅读一本小说、聆听一场音乐会、演奏一首小夜曲等)就是在生产自已的精神,即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自己的内心精神生活需求。这种需求突出的特点是因人而异,人的教育程度、文化修养、人生经历、艺术趣味、年龄、职业、个性、偏好等不同而艺术需求大相径庭。当代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已使原来就固有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更加细分化。由艺术需求导致的艺术消费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遵循着边际效用递增规律。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3页。

3.艺术供需关系

在经济学领域,供给和需求存在着复杂的量化关系,这种关系可用需求曲线来解说: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相交点是均衡点,当需求数量Q上升(则需求曲线沿着坐标轴Q的正向移动),而供给数量Q′不变,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即均衡数量)亦会上升,均衡价格、数量会出现变动;反之亦然。价格变动和最终需求水平之间的关系可在常见的需求曲线中获得。在正常情况下,需求和价格是负相关的,也就是说,价格越高,需求越低;相反,价格越低,需求越高。艺术市场就是围绕艺术供需双方经过讨价还价所发生的交易,但是艺术市场领域商品供给与需求更为复杂,需求曲线有时呈正斜率。

新价格理论认为,供求决定价格,并通过调节不同条件下的生产,影响市场价值的形成与决定,反过来,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决定价格,价格决定供求。因而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价格与市场供求关系形成一种辩证关系。

与其他商品市场的交易情形相比,艺术市场在供需关系上具有两大特征:艺术市场的供给无弹性、艺术市场的需求非刚性。

在经济学里供给弹性其实是指供给的价格弹性,即是由价格的百分比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百分比变动。这种弹性值通常为正,因为较高的价格会诱使生产者提供较高的产量。供给无弹性实际上就是仍由于价格的百分比变动得再快、再高对生产的产量基本无影响或者说仅仅是有限影响。由此可知,艺术市场供给的无弹性特征,是指在艺术市场中艺术商品的供给并不是像普通商品一样,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增加供给。不仅短期如此,而且从长期来看艺术商品的供给也不可能像其他商品那样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量。一来由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活动无法进行机械化的批量生产,甚至有些艺术商品的价格上涨时其作者已经作古,根本就不可能再行供给艺术商品。不过当艺术商品的市场价格下降时,情况与价格上涨的时候略有不同。艺术家仍可能继续进行创作,也有可能因为艺术家已经逝世而不再供给。可以说,艺术商品的生产和供给并不顾及艺术市场的价格,但是某些艺术商品却因为市场价格的不断走低,而出现由上市交易的艺术商品转为成为非交易的艺术服务,比如国内戏曲市场就是如此状况。艺术商品交易市场之所以呈现如此的特征,是由于艺术行为只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真正主体化艺术家既不会因为自己的作品在市场上价格上涨,而增加自己的创作,也不会因为艺术价格有所下降,而减少自己的艺术创作。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特征仅仅只能在纯艺术商品交易市场中适用,而不能够沿用到艺术商品衍生交易市场。因为艺术商品衍生物由于其艺术性的减弱,而更趋向于普通商品,比如记录着优美音乐的唱片、以假乱画的行画等均可以批量生产,也基本符合普通商品的供给价格弹性特征,随价格上涨而增加供给,因价格下降而减少供给。

在经济学里需求刚性是指需求对商品本身价格变化反应较小的特征,也可以将其描述成需求的价格弹性比较小。这种情况在普通商品市场中比较普遍。比如,一些日常必须的商品,像食品,无论价格的变化有多大,人类对其需求都是存在,而且交易必须是经常的。比如,可将人类对食品的需求称之为刚性需求。人类对艺术需求并不是刚性的,也就是说艺术对于人类来说不是必需购买的,不购买艺术商品的人一样能够生存,但是拥有艺术却能使人更加具有丰富性。因此,艺术商品在市场中的交易状况便呈现出与普通商品中必需品完全不同的性质,而更加类似于时尚、休闲市场的特征。

这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当艺术商品的价格下降时,购买需求将表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而艺术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对其的市场需求则可能出现下降。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当艺术商品的价格上涨时,人们对其市场需求可以是下降,但对其爱好却不一定下降,甚至可能增加人们的热爱程度。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些“天皇巨星”开个人演唱会时,总有那么一些买不起票,而在场外炙热等待的歌迷。

虽然从理论上看,每个人都对艺术存在需求,但是真正落实到某些具体的艺术样式时,因为审美个体自身的趣味的差异各有不同,因而也显示了艺术商品需求的非刚性特征。另外,就具体某一艺术商品而言,其需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层次性,并非任何艺术商品在任何时代在任何族群当中都存在市场。在不同时代不同族群由于审美趣味的变化,将对某一具体的艺术商品需求发生变化。这种需求的变化可以促使某种样式的艺术作品成为稀世经典之作,也可以导致某种艺术样式的消亡。可以说,因为各种原因,每一个不同的时代均有各自不同的艺术趣味,进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商品的市场需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就具体艺术商品来说其需求根本无法像粮食那样成为人类刚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