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艺管者的需求

三、艺管者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艺术管理者。对特定人才社会性需求的认定及评估,不仅要有间接的文本解读,更要有直接的数据分析。艺管者的社会需求可以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获取,可以从行业与政策的角度来研判,也可以借用大数据作统计与分析。既需要对全国性人才的需求做整体性预测,也需要做区域或类别的具体分析。一旦确认艺术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及需求的基本特征,还必须搞清楚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产生这样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未来发展呈现什么走势。

1.依据政策研判

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治理模式转变伴随文化强国目标加快了文化政策的密集出台。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发布260多项文化政策,覆盖了各个艺术门类和领域,可以说力度大、数量多,标志着文化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并且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和具体措施,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政策体系。

一方面着眼解决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宏观层面的表现是不能满足公民社会丰富而多元的精神需求,不能完成责任大国公平与正义的形象塑造;微观实践层面则表现为在不断释放政策利好消息的情况下艺术组织如何激活?艺术市场如何培育?艺术精品如何生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在哪里以及出路又在哪里?不仅需要资金、资源,而且需要人才,尤其需要一大批真正懂艺术、会创意、善经营的高端复合型的艺管者。另一方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促进传统艺术复兴、公共艺术普及、中外艺术交流,进而在致力于中华民族文化自觉语境下,构建具有中国气象的文化艺术管理思想、原则与方法体系,这些都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艺术管理的人才培养。

在这个背景下,各类艺术机构(企业、组织)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状态里向政府“等靠要”了,而是拿来国际通行的做法,推行制作人制度以明确艺术经营管理权、执行权,建立和完善艺术生产经营的管理机制,建立商业营销机制和公益项目推广机制,建立有效的社会资助机制。这些极端重要的工作就超出了艺术创作人员的职责、能力范围,也不是传统意义上艺术技术人员、艺术行政人员以及艺术后勤人员所能为,艺术管理者作为艺术行业一个新的阶层就成了抢手的资源。

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反映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关系的变迁。不仅可以从文化政策演变来研判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而且文化政策本身也是艺术管理人才需要的来源/根源。文化政策的实施不仅需要项目、资金的保障,而且需要各种类型人才的落实,人才不仅包括艺术家,而且包括艺管者。

2.按照行业分析

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以及从业人员呈现大规模的扩张趋势,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范围统计,201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4 538亿元,占全国GDP比重3.81%,文化产业从业人员228万人,增长率3.41%。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5%,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13 年底,纳入统计制度的全国各类文化单位29.29 万个,从业人员215.49 万人。全国共成立省级综合执法机构25 个,市县两级综合执法机构2 875 个,执法人员编制总数32 089 人。在国内艺管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需求和发展机遇。

表7-1 文化业产值及从业人员

综合官方公开报道,以2013年前后的年均来计,美术馆、剧院团、音乐厅、剧院团、综合艺术中心、文化馆以及影视传媒制播单位初具规模,形成庞大的内容制作生产体系,演出、影视和艺术品市场越来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效显著。

2013 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 180 个,从业人员26.09 万人。其中各级文化部门管理的艺术表演团体2 067 个,占25.3%。各级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场馆1 344 个。全国各级艺术表演团体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演出规模继续扩大,演出收入有所增长,年均推出原创首演剧目1 000多部,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165.11 万场,国内观众90 000多万人次,演出收入约80亿元。全国共有独立核算的艺术展览创作机构533 个,从业人员4 941 人。其中美术馆265 个,占49.7%。2013 年末,全国县级文化馆有3 00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4 000多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 000多个,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160 000人,共有馆办文艺团体6 022 个,演出15.13 万场,观众6 569 万人次。博物馆参观总人次年均超过7亿。

全国电影制片创投单位2 000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14 000家,制作广播节目700万小时、电视节目300万小时;生产电影故事片700部,国产电视剧300部10 000集,电视动画片10万分钟;电视纪录片产量1万小时。国内已经成为世界电视剧制播第一、电影银幕数第一,电影市场世界领先。

国内艺术市场也正在从弱小走向壮大,从无序走向规范,从松散走向健全。影视、演艺、书画等市场容量均超百亿元而跃居世界前列。这组数据表明社会升级与经济转型对艺术管理和文化创意人才的强大需求,反过来也是艺术管理和文化创意人才对文化艺术发展贡献的证明。

3.结合实际调查

从国家政策研判、行业数据分析中可以整体地预知艺术管理人才在规模、结构和规格上的总体性需求,而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艺术门类、某个层次的具体而真实的需求宜采用实际调查统计的方式,但最终还是要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才会达到最佳的效果。目前对具体的人才需求的预测多是以召开座谈会的简单方式,其实更应该采用规范的实际调查。基于事实和数据开展具体的人才需求调查及数据分析,这是值得推广的可信做法。

(1)可以从近5年各用人单位实际招聘情况调研艺管者的需求规模。在调查的分析中可以从不同地区看经济发达程度导致的招聘规模差异,还可以从不同性质单位看企业事业招聘规模、层次和类型差异,也可以从不同规模单位看招聘规模、层次和类型差异。

(2)可以采用问卷或访谈的形式从用人单位需求意愿进行调研。从调查的分析中,可以总体来看,社会需求意愿是否强烈,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是否会有招聘意愿;也可以具体来看,经济上的哪类地区有招聘意愿以及具体什么样的招聘意愿;还可以从层次和院校看,哪类院校、哪类人才的毕业生更受欢迎。

(3)可以从用人单位对人才供求的主观判断来分析。社会用人单位认为本类专业人才是供求平衡还是供大于求、供小于求,但不同地区用人单位的判断肯定有差异,需要把这种差异描述出来。

从国家政策研判、行业数据分析中都可以整体地预知艺术管理人才在规模、结构和规格的总体性需求,而具体落实到一个地区、一个艺术门类、某个层次的具体而真实的需求宜采用实际调查、统计、分析的方式,但最终还是要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

基于上述方法的实际应用,国内艺术管理人才在规模、结构上都有非常大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多元的,不仅包括规模需求,而且也指涉了艺管者类别需求和人员的层级需求。首先是不同艺术类别的人才需求,比如艺术品经营、演艺票房、影视院线等领域的艺术管理者需求。其次是不同管理类别的人才需求,如把艺术管理者作狭义的理解,其需求主体就是在艺术领域从事创意与策划、生产与制作、推广与营销以及筹资与募款的复合型、专业化人才。还有就是不同艺术管理层次的人才需求。艺术组织的管理人员可以按其所处的管理层次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在当前都是急需的。

就当今艺术界而言,美术的发展不缺少画家、教授,缺的是高素质、有能力的艺管者。在音乐舞台之外,一流的艺术管理者虽然不一定为观众所识,却和演员一样具有重大价值。一场演出、一出大戏从无到有、完整运行并大获成功是离不开策划人、制作人的。就影视来说,目前根本不缺具体的编导、主演、制作技术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观众且具有产业理念能够进行市场化运作的艺管者。而这类人才的匮乏,使得国内没有专门从事艺术策划、营销、筹资方面的人才对文化创意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从而导致西方文化产品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而国内文化优势却在大量流失。

对艺术行业而言“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最紧缺的是善于经营的人才”[10]。长期搞文化的人员普遍对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作方式不是特别熟悉,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常活跃的新兴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家们,往往对文化了解得又不够深。怎么样使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复合型的人才,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经营和管理,这是艺术管理高等教育很大的一个任务。

[10] 参见迈克尔·M·凯撒在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05国际艺术品牌大师论坛”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