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本书冠名以“学”,并不意味着写作上思考的成熟和体系的完善,这个“学”字与其说是区别其他书名的标识,还不如说是对实现“艺术管理”学科化的一种热切期盼。艺术管理专业在国内已然成型,获准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审批也必将指日可待,自然就应该有多本结构十分清晰、并且让这个科系的学生得以入门、进阶的成熟论著问世。而从艺术管理实践与研究进展来看,目前急需更多专业性的学术著作,来集合国内外的学术资源,以形成艺术管理知识生产的有效方式,形成艺术管理学术范式的特有类别,由此为这个新兴且热门的学科提供核心概念、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并以此促进艺术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持续发展。
在更为开阔的社会领域,具有现代意义的艺术管理包括不同艺术门类与不同管理层面,聚焦艺术事务与管理议题的关系求解,注定不是“艺术加管理”的知识拼盘,也不是大艺术的管理学引申或者大管理的艺术学借用。有鉴于此,本书以跨学科的姿态对艺术管理领域的概念、观点、论断进行学术统整,把分布于不同领域/学科的相关知识点用逻辑之线链接起来,并使之成为必需且有效的学术体系,进而成为一部导论性质的著述,目的是让读者熟悉这门学科的理论根基与学术脉络以及对这门学科进行分析所使用的工具与方法。
首先,注重对艺术管理的整体考察和一般定位,不局限于但也不脱离于具体的艺术门类,更不满足于艺术与管理的简单相加,而是试图建立起艺术管理学一套整体而全面的框架,把各门类艺术的管理事务综合起来进行学术关照,形成学科化的知识建构。
其次,坚持把艺术管理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的初衷,即将“艺术组织及其活动”作为学科建构的逻辑起点,从中观层面出发,鸟瞰全局,回归本位,兼及宏观背景与微观实务,既讲究思维的启发性,更关注实践的操作性。采用知识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之可以为创造性的艺术管理方案和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灵感、思路和线索。
其三,突出内容的完整性、材料的丰富性以及论证的展开过程。行文中采用了大量的注释、引文甚至整段的转述,这样就可以比较完整地叙述和搭建这一领域的结构与概貌,以及沿革与进展。对概念进行辨析时,尽可能多地列举、呈现相关术语,并交代语词的由来、演变;对议题进行阐述时,尽可能多地罗列、呈现不同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述以说明各自的特点;对知识进行归总时,尽可能多地借用、绘制图表,以便使理论更加直观、形象。
其四,综合参照国内外著作体例,吸收成果,弥补缺陷,希翼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能够把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往前再推进一步,不仅以创造性本土转化的态度对西方经典学术作积极借鉴,而且力图在书中以学科化的方式提供思考当下议题的多元视角,并不只是呈现规范的结论或标准的答案。
上述诸点是本书及作者所期待的目标要求和不断努力的方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读者清楚艺术管理议题的来龙去脉,进而有效地分析、比较和评价,并由此建构起关于艺术管理学科的自觉意识、核心概念、完整框架以及有效方法。当然,对于一些惯常实践中的结论或学术研究中的理论,读者更要进行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判断。伴随着时间的变化、场景的变迁以及现实条件的转换,一些结论是否还符合当今现实情况?一些理论是否可用于任何条件之下?一些看似不言自明的常识和结论,通过结合成一个体系进行研究,就会发现有时是经不起推敲的;而一些看似错误的谬论,通过区分性的研究,也会发现其中包含着一些为人们所忽视的、具有创造性的重要观点。也就是说,一门新兴学科的建设不可毕其功于一役,也没有包打天下的绝对理论,有待更多的人继续的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