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四、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1.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与误区

文化资源是人类除自然资源外最重要的资源,它既存在于人类的物质领域,又存在于人类的精神领域,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没有文化资源,就如同没有自然资源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可想象的。

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当今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路径。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只是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把文化资源当作换取经济利益的手段,缺乏必要的生态学视野。这些年来,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遭到破坏的事件屡见不鲜,在铺天盖地的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中,许多紧闭了千百年的山水、历史遗址一个个被打开、曝光,其中不少文化资源、人文景观在浅薄化、功利化的开发中遭到破坏甚至消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有不少传统的土生土长的文化在消失。一种传统的地域文化的消失,或许引不起广泛的注意;但当成批的文化群落相继消失以后,人们才会幡然醒悟。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正使生物圈内的文化种类逐步递减,文化生态的毁坏是人类历史的最大悲剧。众所周知,自然生态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损耗,已使人类面临着种种困境,但文化生态的毁坏、文化资源的减少,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就形成了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悖论:要考虑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利用以及为现实服务等问题,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为现实服务又不利于其更好的保护。这显然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两难境地:既要开发又要保护。

这也是国内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在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对资源优势认识的偏颇、资源开发的盲目性、低效的粗放开发、开发和保护的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国内文化资源的生存状况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不顾文化资源保护需要的泛滥开发、过度开发,制造大量“伪文化”的现象十分突出,造成严重的文化生态灾难和后果。

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文化资源的开发,而文化资源如何开发?通过什么途径开发?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很多地方一说起发展文化产业,就一哄而起地招商引资,对文化资源(尤其是文化遗产)大搞商业性开发,不顾文化资源保护的需要兴建大量商业性项目,或是以维护文化的名义建造许多万人一面的仿古建筑、街区和文物景点等等,其实这不是在尊重历史,而是滥造出许多没有任何历史价值的东西。也有的地方搞文化产业热衷于大建歌舞厅、娱乐城、游戏厅等,把这些当作文化资源开发,而对保护那些真正的历史文物却不感兴趣,甚至不愿意投入经费。

有了文化资源不一定就可以发展好文化事业,也不一定就可以发展好文化产业,没有资源也未必不可以发展文化艺术。那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资源是潜在的一种可能,并非现实的一种力量。如果我们认为某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得好,那我们并不一定就会认为那里的文化资源也是好的。对于传统的文化资源首要的是保护而不是开发。保护中也会出现问题,常见的是保护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两种。

2.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统一

文化资源的价值正不断被当代社会所认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保护文化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国策,大力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有效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课题。

在当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更应当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纳入生态学的视野,在有效实施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循序进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的统一性,都是人为施加的影响,有不同的侧重,没有相互的冲突和对立。

文化资源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比其他资源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并使文化生产顺利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与活动。开发的实质是尽可能地发现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劳动加工,使其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产品。开发有单项文化资源开发和多项文化资源综合开发两种。单向开发针对物质遗产而言,包括工艺品开发、衍生品开发、音像影视出版物开发等形式;综合开发主要针对非物质遗产的场所,可以建立民族生态博物馆将整个原始村落纳入保护区域,也可以是兴建主题公园式的旅游开发。

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科学的开发观,走可持续开发之路。可持续开发就是要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和谐利用,实现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构成危害和破坏的开发。可持续开发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灵魂。文化资源是人类共有的,既应该允许当代人平等享受,也应该保持代际间的公平分配与利用,反对只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损害或剥夺他人或后代人平等开发利用的权利。

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问题,具有战略性、紧迫性和应用性。坚持可持续开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以发挥文化资源的最大效益,是社会的共同责任。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问题、文化资源开发的效益评估问题,是可持续开发中要解决的重点。

文化资源是前人留下的巨大财富,对其开发必须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之上,使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这个保护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保护完整性,这主要是针对物质文化资源;其二是保护真实性,这主要是针对精神文化资源,用低级趣味来博得人们的眼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资源开发,这只是为了商业目的而向人们提供的一种虚假的文化幻影。保护文化资源的真实就是要引导人们去体验真实的文化内涵,在真实的文化环境中去了解历史和社会。

3.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条件

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成长的基本要素,判断其是否适宜产业化开发,要从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两个方面对文化资源进行评估。可以分为以下层次:属于文化事业范围的文化资源;介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文化资源;不属于文化事业,其文化特色不强、市场潜力不大的文化资源;文化特色强,市场潜力大的文化资源。其中,第一种文化资源不允许进行产业化经营,第三种文化资源不具备产业化经营的条件,第二种文化资源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产业化经营,第四种文化资源要作为产业化运作的重心。因此,一般来说,只有第二、第四种文化资源才可以选择文化资源产业化运作这条路径。因此,文化资源只有进入现实公共文化生活和现实文化生产之中,才具有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可能性、现实性,也才可能使文化资源经过生产转化过程、管理经营过程,而呈现持续的开发价值和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而开发的层次则包括3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单一的商品呈现,其二是复杂的商品加工,其三是创意、品牌、产业链等领域深度开发。

由于文化产业对于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吞噬性,文化系统中的经典文化和传统文化能否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不少学者持否定态度。但随着信息化、影视业、旅游业、传媒业、版权业的崛起,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产值在许多国家的GDP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基于此,在今天文化产业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摆脱了历史性的文化“原罪”而获得一种新的文化身份——用现存的文化资源重塑人类文化本身,在这种可以不断再生的文化资源格局中,使人类从经济生产方式到文化消费方式都发生一个彻底的转变。

当一切资源都能以产业的名义产业化的时候,资源的精神文化属性也就存在被弱化、被稀释乃至被遗忘的可能。因此,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绝不能以资源的精神价值丧失为代价,而需要以其人文价值强化为前提。只有如此,文化产业资源的利用才能避免工业革命对于自然资源使用过程中所犯的毛病——从一种为人类谋福利的生产体制变成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造成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物种灭绝等生态灾难。

4.当下文化资源开发趋势

当下文化资源开发呈现市场化、数字化、国际化的趋势。

(1)市场化趋势。再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天然就是文化产品和产业成果,必须经过产业化开发和市场化运作才能实现转化。如前所述,文化资源有向资本转化的必要,而实现资本转化就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和洗礼。文化资源不再以行政命令而是以文化市场为主进行配置,各种文化要素都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市场,由市场供求形成价格,进而引导资源在各个部门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使文化资源最大效率地开发利用,以更丰富的形式在市场环境中加快文化创新。要提高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就必须把握好资源供给与文化产业发展、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产品效益的关系,增强创意开发的意识,提高自主开发能力。

(2)数字化趋势。人类进入数码时代只用了不到几十年时间,却以无可想象的速度引领着时代,如今已潜移默化地全面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代文化资源的开发更加离不开新颖的数码技术和数字媒体,互联网使我们实现跨越时空的零距离沟通,各种移动便携式设备方便了影像记录保存,微电影、互动电视、手机应用软件等基于新媒体的艺术颠覆了受众对传统的理解与适应。加快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包装和加工,推动传播和发展,借助数字科技的辅助手段,可以使文化资源得到更快捷、更有效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

(3)国际化趋势。国内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各国间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制约也互相依靠。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展示大国形象,提升以文化、科技、国家凝聚力为主的软实力上发挥巨大作用。文化资源和产品的高效利用必须具备国际视野,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在交流与融合中去粗取精,借鉴外来的优秀经验和模式为我所用,打造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