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南京艺术学院开办艺术管理教育由来已久。1987年在全国率先举办文化管理成人大专班,2001年二级教学单位流行音乐学院、尚美学院依托音乐学本科专业分别自主设置艺术管理专业方向,2004年成功申报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2006年按照“一个本科专业只能在一个二级学院布局”的顶层设计,成立二级教学单位人文学院,重点发展艺术与管理、教育交叉应用类学科,2009开始招录艺术管理方向硕博研究生。因应社会广阔的人才需求,凭借学校灵活的办学优势,艺术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正是秉承了这所百年老校创建之初所确定的“不息变动”的办学传统。

在2003年荣获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等级后,学校主要领导开始运筹第二轮发展战略。基于专业背景与学术旨趣,更是出于南京艺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的岗位职责与事业热情,本人向领导建言适时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学科布局拓展战略”,以此两大抓手来推促学校“从单科到综合”“从学院到大学”的整体转型。没有想到的是,从此竟与艺术管理结下不解之缘,也由此改变了未来的职业路向。在参与前期调研和撰写报告不久后,本人和新入职教务处的季晨老师想着领导所说的“至少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的大学设置门槛,开始着手艺术教育(专业代码040105,教育学门类,教育学类学科)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代码120401,管理学门类,公共管理类学科)本科专业申报的材料收集、市场调研、报告论证、表格填写等全部工作。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也是极其艰难的工作。仅凭热情无法深入下去,没有热情也无法坚持下去。由教务处职员自己动手而不是发号施令让某个具体系科层层向教育部申报文学门类外两个本科专业并大获成功,这在之前从未有过,之后到现在也没有过。我一直以为,在我们周围最好做的工作是大学管理,因为这块需要完善的事情、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只要个人稍加努力,就可做出一大堆成绩;我更是以为,在我们周围最难做的工作也是大学管理,因为事业单位的弊端使这里几乎集恶之大成,并以教育的名义大行其道。潜规则处人的畅通无阻,按原则干事的寸步难行。如同所有的发展总是曲折前行一样,艺术管理专业就是在人事、体制、资源的夹缝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当然,一个专业的发展并不只是由教育的全部条件所决定,还受社会需求的强力推动;并不只是由老师全部完成,还包括学生的积极参与,乃至社会的广泛支持。正是如此,公共事业管理(艺术管理)专业获批不久又很快以高分获得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学位授予权,而且还先后获得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和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孵化出来的艺术管理,将会很快获得教育部批准,在全国率先取得本科专业代码。而最为关键也深为欣慰的是,自招生以来,一届届文化高分考生有缘聚集艺术学府,倾力塑造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走出校园不管直接还是间接从事艺术行业的相关工作,举止言行都渗透着美学的品质,洋溢着人文的情怀,做着喜欢而有益的工作,过着充实而有趣的生活。还有什么比培养起一批批对社会有用的人更让老师幸福的呢?

这本书就是我为我的从2006年开始的各届艺术管理系学生们写的,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由我的从2006年开始的各届艺术管理系学生们写的。从专业创建的那一天起,本人和同事们始终在探讨并实践“艺术管理人才到底应该怎么培养?艺术管理课程到底应该怎么设置?艺术管理教学到底应该怎么开展?艺术管理教材到底应该怎么编写?”这样基础性的议题。如何不局限于但也不脱离于具体的艺术门类,更不满足于艺术与管理的简单相加,编写一本导论性质的专业入门教材,是本人作为授课教师的美好愿望也是作为创系主任的自觉责任。但是做总是远远超出想的难度,本人的体会是,不阅读50多本专业著述根本就编不出可以满足教学需要的讲义,不把讲义在课堂上进行5轮以上的教学实践根本就达不到公开出版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作为教学讲义的集成,本书是与各届艺管专业的学生们共同学习与反复讨论的结果,甚至不少闪光之处就是课堂上师生碰撞出的思想火花。这个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教学与科研合一的大学之道。在书稿成型后研究生刘洋、方媛、王智洋、李迦迦、万笑雪、葛向东、曹思佳、于典等人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材料收集与文稿校读等工作,本科生范少鹏、须焱和吴甜对本人所辑录的文献索引进行了校对与补充。

感谢的话总是放在最后来说,但是这里需要感谢的人总是比能够感谢的人多得多,把感谢的话说出来总是比记在心里难得多。我所任教的南京艺术学院并不多的几位富有远见卓识的领导、我所合作的东南大学出版社甘为他人做嫁衣的朋友、我所兼职的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所有如同兄弟姐妹般情谊的同仁,给了我以及我的这本书太多的鼓励、帮助和支持。当然我的家人,我的众多的本科生朋友和每一位研究生弟子,都是我铭记于心需要感谢的人,都是我持续前行的动力来源。好在一切都才开始。

董 峰

2014年12月江宁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