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体系设计
1.总体性框架
课程体系在塑造一般性专业品质的基础上彰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化。首先在整体的层面设置有效塑造一般性专业品质的核心课程,其次结合学校办学资源、优势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合理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向和教学方案,合理设计具体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以及教学方法。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美学以及文化政策与法律、文化产业与资源等课程是专业的基础性学术铺垫,提供了观察、思考、分析艺术事务的理论支撑以及方法论。围绕文创项目研发、艺术市场营销、艺术展演制作、机构运营、观众拓展、品牌塑造、筹资筹措等规划核心课程,来塑造学生的专业品质。面向艺术领域、管理领域开设跨学科课程,拓宽学生选修课程的渠道和领域,实现学科间知识的交叉。强化论文写作训练。开设艺术现场等实践、实习类课程,要求学生主要对所在城市的展览、演出现场进行观摩、见习,以及对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艺术机构进行访谈、调研,探讨艺术现场的存在型态与运作机制,培养作为艺管者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应有的热情与眼光,学会艺术现场的分析方法与表述方式。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的总体要求,根据高校办学条件与资源,构建基础性和开放式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将管理知识、技能有效融入艺术实务之中,围绕“艺术组织及其活动”的前沿、实用特点展开,突出知识的整体性,在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艺术管理核心理论和基本技能。加强人文通识课程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品质的塑造,创新课程教学型态。
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通识、学科平台、专业核心等3类课程组成。同时,可以将艺术管理实践与实习、学术讲座、毕业设计与论文等环节纳入课程学分体系之中。
本科专业学制一般4年。有条件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施行弹性学制。总学分建议160左右,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不少于总学分的60%。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双学位或辅修专业,制定课程学分和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鼓励艺术类本科专业或管理类本科专业采取2+2选择专业培养模式。对符合本科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2.课程结构
(1)公共通识类课程。这是国家规定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以及学校为全面塑造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素养,增强学生从事艺术工作所必须的精神熏陶和审美启迪所开设的人文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现代科技等选修课程。
(2)学科平台类课程。由艺术类基础知识和管理类基础知识组成学科平台课程。艺术类基础知识由艺术技能、艺术特长、艺术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评等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这里的“艺术”的具体类型,比如美术、音乐、影视等。管理类基础知识由管理、经济、法律、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公共关系、社会调查等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此类课程教学内容及实践渠道尽量向艺术领域靠拢。
(3)专业核心类课程。包括塑造艺术管理专业品质与内涵的核心类课程和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资源所开设的特色化课程。核心类课程强调艺术管理专业的一般性规格和基础性要求,主要包括艺术管理原则与方法、艺术创意与策划、艺术推广与营销、艺术筹资与赞助、艺术机构运营等以及艺术社会学、艺术经济学、艺术政策学等必修或选修课程。特色化课程是艺术管理专业的前沿、实用类课程,是彰显各个学校专业发展优势与特色的重要依托,由学校根据办学资源及人才培养取向自主设置。
3.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是应用性艺术管理专业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艺术管理实践、实习是巩固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最好途径和有效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举措。艺术管理专业须全方位、多渠道开设实践课程,开展实践教学。
一是在专业类课程板块的相关理论课程之中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倡导并实施互动式教学,激励学生独立思考,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是在专业类课程板块专门设置实践类课程,以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等形式要求进入实践模拟状态,或者将课堂搬到剧院团或剧组、博物馆或美术馆,以及艺术品拍卖行等艺术展演现场,此类课程一般不少于2门。
三是在艺术管理实践与实习板块直接开设艺术管理现场观摩、见习,艺术管理行业考察、调查,艺术管理岗位实训、实操,各类实践教学累计时间不低于6周。
开展实践教学及在实践中培养艺术管理人才的理念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方法、实践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及管理上,而且还体现在实践实习项目内容、师资建设等方面。广泛开辟社会艺术机构实践基地,建设由学生运营管理的校内艺术管理实践场所。实践课程的结业考试以成果展示方式为主。
4.毕业设计与论文
毕业设计与论文是学生完成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与论文是对高校的理论及实践教学进行总体水平检测的有效手段,以实践提升教学质量、以成果检验教学水平的方式,既能以统一的手段来衡量各高校的办学水平,也有利于各高校发挥自身专业特色的差异性发展。艺术管理专业要求毕业环节由艺术策划文案设计、学位论文写作两部分组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筛选优秀艺术展演方案进行现场实施制作。
策划文案设计:文案策划主题突出艺术管理专业的特有品质,从艺术管理的核心职能出发,从艺术项目制作、艺术机构运营、艺术市场开发、艺术资金筹集、艺术观众拓展等主题出发,突出公益性、社区类、小成本、创新度的艺术项目。充分依靠现场调查的第一手数据以及国内外典型案例来策划文案。强调文案在社会现有基础之上的创意以及可落地。各校应制定统一规范的文案格式,文案应包括所策划方案的名称、关键词、创意点,方案的背景分析、同类或相关方案的比较,方案的基本内容、团队、财务与赞助、营销与观众开发、推广与媒体、风险管理等论证过程,方案所达到的效果,方案所使用的分析工具和材料。文案要求语言流畅,表述清晰,简明扼要。
学位论文写作:学位论文要求围绕艺术管理的学科对象与核心职能进行选题,立足当下,面向实践,突出艺术管理专业的主体性,突出艺术机构运营的问题意识。学生可以从艺术管理实践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中提炼选题,也可以从艺术管理类经典著作中归纳选题,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研究领域及在研学术课题拟定学位论文选题范围。
论文写作应对选题相关概念进行严格界定,对选题的相关研究文献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并切实进行综述,能够明确选题的意义。科学设计研究路线,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将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以及文化政策学、文化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作为学术支撑,从特定的学术视角来展开论文的写作,争取在理论与方法上的有所创新。
学校应拟定统一的学术规范及论文写作框架,框架大致包括论文题目、摘要、目录、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证过程、研究结果、图表或文字附录、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
针对策划文案设计和学位论文写作指导,要求将市场调查与分析、文献检索与综述等内容贯穿在相应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在编教师和外聘专家相结合的双导师指导制度。采取学生与导师互选以及开题与答辩导师回避制度,以及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公开评审和答辩。